- UID
- 88423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17-8-23
认证会员
- 注册时间
- 2017-8-23
|
技术帖
内容来源: |
原创(楼主原创内容) |
技术帖类别: |
经验/心得 |
本帖最后由 张三水 于 2017-9-11 12:50 编辑
最近在思考一些构图上的东西,偶然想到一些还算新鲜的东西,也算挺有趣的收获,所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吧,算是抛砖引玉,不成熟的地方大家共同探讨完善就好。
本文主要讨论电影(宏观意义上的电影,可理解为动态影像)的构图方式,不包括静态照片。
undefined
一 经典的构图方式
自1896年第一部电影问世以来,几乎所有的经典电影都是使用横构图记录下来的,最早的4:3,之后的16:9,以及如今的宽荧幕。
总之,根据科学的论断,人眼的视觉区域更接近于16:9的范围,再加上电影的传统,以及横构图确实适宜于展现宏大场景,于是电影的横构图流传至今,似乎成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横构图在过去的动态影像中处于‘垄断’地位,可以想见,今后它也仍然是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不过,一种新的构图方式正在诞生并扩展开来:竖构图。
尽管它还未登堂入室,成为专业动态影像记录者的选择,但这种现象足以值得我们重视与探讨,并尝试纳入我们的影视语言范围内来。
二 一种新的现象
横构图似乎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在摄影机仍然很昂贵的时候,掌握摄影机话语权的艺术精英们孜孜不倦的耕耘着横构图,并教育全世界的观众电影拍摄与观赏的方式。
直到出现了数码相机、出现了dv、出现了带摄像头的手机,大众接触并参与了电影的拍摄,从这里开始,精英的教育被人们抛之脑后,构图被重新解构和重组,竖构图这种新的构图方式开始野蛮生长起来。
如果说横拍更符合人眼的视觉习惯,是人类记录动态影像的天然选择的话,那么,为何在智能手机时代、一个万众拍摄电影的时代,会有那么多普罗大众抛弃了展现大背景的更好方式、抛弃了精英谆谆善诱的教育、抛弃了人类的视觉习惯……最终,选择了竖构图?
仔细想来,大众的这一选择可能是与手机这一拍摄设备密不可分的。
早在dv普及的时代,大众事实上已经参与了一次大规模的电影拍摄,贾樟柯08年写的《贾想》一书就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记录与丰富的畅想,似乎将有无限可能发生。但那一次的大众参与浪潮,却并没有催生出竖构图的出现。
直到智能手机出现,竖构图才终于大量出现,并形成了不可忽视的规模。
下图为某明星祝福,应该算是接近专业的人士,但选择了非常‘不专业’的竖构图拍摄
上图可以解释为一人一机,竖构图比较合适。
但生活中仍有大量案例不能用这个原因解释,比如下面两张图,拍摄者作为第三者在较远距离上进行拍摄时,仍然选择了竖拍。
图为一百块都不给我
图为厂长是我表哥
以上可以解释为拍摄者在不稳定环境内进行拍摄时,单手竖起来拿手机能够拿得更稳一些。
但这不能解释,为何风靡一时的快手与抖音,在稳定环境下,且手机被固定起来的时候,主播们仍然选择了竖构图?
打开这两个APP可以看到,只有少量视频是采用横构图的,竖构图占据绝对优势。
以及,业余中的专业者,这两年微信公众号中崛起的大量草根视频创作者,为何也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竖构图?
例如:
1 认真你就输啦 (?ω?)ノ- ( ゜- ゜)つロ 卖水果小哥的嘻哈
2 内涵段子&同样是妈
三 竖构图的起源分析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事实上,竖构图在非专业拍摄中已经有广泛的应用。换句话说,竖构图可能已经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广泛应用了。
这种情况当然值得我们重视,不过我们首先还是要问一个:为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人们抛弃了经典的构图方式?为什么人们选择了不符合视觉习惯的竖构图方式?
总结起来,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
1器材的限制可能是根本原因。
摄像头在手机这个长方体的一端,单手横着握稳长方体是不容易的,这导致横构图需要双手持机。而竖着拿更平衡,手持会省力的多,也更稳定。所以人们选择了竖构图。
双手持机比较麻烦,不顺手
单手持机便捷、稳定
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竖构图更能凸显个人,这可能是竖构图广为流传重要原因。
横构图虽然在展现大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如今个人文化盛行,自媒体,直播,自拍等多种形式其实都是在展现个人。竖构图好像能够更好的完成刻画自我形象这一任务。
为什么呢?
首先,竖构图让画面产生与人体平行的视觉感,更能表现人的身体,画面中的主体人物会显得修长。
其次,竖构图有利于小角度和大角度俯拍,显脸小,同时由于能带到的左右两边景物少,大角度俯拍不会出现明显景物变形,更自然。
3与播放设备完美契合。
毕竟是移动设备占优势数量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选择竖构图可以让移动设备的使用者完美全屏观看,而不用解锁旋转然后再把手机横过来,很多时候,这意味着能收获更多的观众。
4简单易上手。
与拥有者复杂镜头语言的横构图不同,竖构图很多时候把人占满整个画面,主体就突出了,拍摄者的目的就达到了,构图也就结束了,简直不能更简单。
当然,这一条主要说的是在传播竖构图的过程中,直播等形式使用的中景近景比较简单。竖构图的远景和全景则未必如此。
四 竖构图的优势与问题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不断的来源于生活。生活在变,艺术自然也随之而变。当竖构图已经在大众之中普及开来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尝试分析与理解这一现象,并将之引入专业电影摄影中来,为经典摄影构图注入新的活力。
竖构图这一大众的构图模式可能拥有以下优势与问题。
1更有利于凸显个人的时空。
相较于横构图,竖构图能够更集中的表现个人,相对应的,群戏或对话反打可能会捉襟见肘。
2竖构图对于展现演员的身体有巨大优势。
但如果竖构图真的应用开来,是否会对身材不好的演员造成挑战,犹如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变一般,与此同时,服化道也都将面临着新的变化。
3将更有利于展现镜头内人与物体运动。
这本身就是电影的优势之一,竖构图将放大这一优势。但同时,由于横向画面的减少,竖向画面的增多,摄影师也将更难以控制横向运动,竖向运动倒是可能更多运用起来。与运动相对应的是,竖构图将很难展现趋静的背景环境与氛围。
4带来更真实的效果。
这其实是目前竖构图最大的优势,当普罗大众广泛使用这一表现形式时,就赋予了这种表现形式更生活更真实的特性。横构图当然更专业,但作为很多观众来说,竖构图可能才是他与朋友拍摄分享的方式,自然能带来更贴切、更真实的感受。
5强调竖的元素。
尤其在远景和大景中,构成画面的各要素要从‘竖’的元素中去探索和追寻。天空、大地、头顶的树、繁密的电线等等这些是直观的竖的元素,更多还要考虑到远近的层次与透视,以及可能无可避免的留白。
6拍摄成本可能会相应降低。
因为场景更小,更好控制了;而即便是表现大场景,演员也用不了那么多。相对应的,竖构图也很难拍出大制作和华丽的感觉。
7场面调度无论是设计还是实施可能都会更简单了。
因为横向画面缩减,竖向画面布满了人,可调度的空间变小了。而纵向的场面调度……会穿帮。
8与设备契合。
非常契合一部分播放设备,同时非常不契合另一部分播放设备。
五 竖构图的应用空间
尽管竖构图这一表现形式已经在大众中应用开来,但还是应当看到,竖构图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且拥有着相当大的局限性。
短期来看,竖构图不太可能发展处完善的镜头语言,而且竖构图这一表现方式与智能手机高度共存,未来继续存在与否很难说,毕竟贾樟柯也并未料到dv的时代会如此迅速的结束。
但如果智能手机的摄影系统按照目前的方式长期发展下去,则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尝试使用竖构图,并酝酿出属于竖构图的完善的镜头语言。
因此,乐观的看来,竖构图可能会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发展。
初期: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
有些广告微电影一开始就定位在手机平台进行播放,完全抛弃了电脑平台,所以会选择竖构图以契合播放设备,但实际拍摄仍然是横构图的思路与习惯。
中期: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比如说,傻根拿着手机进城,一路自拍,被敲诈,被警察询问,跟家里视频,坚持留下等等,这一路他都是使用竖构图进行记录的,这也就是发生在竖构图中的故事。又比如,一对情侣拿着手机直播着去探险,遇到了一些事情等等。
以上,都是从内容到形式的结合与统一,而且使用到了上面我们说到的竖构图最大的优点:真实。这些故事如果真这么拍,真实性也将会是决定时最大的影响因素。
后期:作为一种独立的完善的艺术表现方式。
如果智能手机的摄影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则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尝试使用竖构图的表现方式,竖构图的镜头语言也将会不断被开发与创新,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
到了最后,这个故事是否是拿着手机的时候发生的,无论是进城还是探险,如中期所举的例子一般,已经不再重要。
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契合竖构图所拥有的独特的镜头语言,而竖构图也能够在不依靠‘外力’的情况下支撑起这个故事,那么,竖构图就是一种独立的完善的艺术表现方式了。
六 总结
竖构图未来会如何?
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像是一个随身便捷电脑。且电脑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掠夺而去,未来可能只有部分工作和专业才必须用到它。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电脑的发展近乎于停滞,而手机的发展还远没有看到尽头。
所以,只要手机继续前进,竖构图必然也将迎来大发展。
而我们呢?唔,我们大约就是那些试图拨开眼前的迷雾,希望向着未来的路多看一眼的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