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MOVCAM铁头官方网店
查看: 2440|回复: 0

[录音] 同期录音的审美意义 转载

[复制链接]

23

主题

328

帖子

0

精华

认证会员

注册时间
2011-4-8
发表于 2011-4-8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同期录音的审美意义
]




陶经

选自《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第一章第三节


在今天,对声音作为电影的重要元素和有力的表现手段的论述人们已不再有什么异议了,但是在声音进入电影的早期却爆发过激烈的争论,有人担心“语言会取消摄影机的运动”。;而卓别林还在他的影片《城市之光》、《摩登时代》中对程式化的对话进行过嘲讽。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在一些电影大师联合发表的《有声电影的宣言》中,虽然有点忧虑和不安,但他们毕竟肯定了声音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并在宣言中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后来的实践也同样证明了起初大家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声音不仅没有破坏,反而丰富了电影艺术曲审美涵义和表现力。渐渐地,声音元素得到了广大电影工作者的认同和接受。随着理论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电影声音也经历了很多的变革,从光学录音到磁性录音,从模拟方式到数字方式,从单声道到道尔贝SRD,再到八声道的SDDS,从银幕画框内空间到画框外空间等等。而其中具有电影纪录本性的同期录音工艺在电影声音创作观念、审美性及录音技术要求方面带来的问题则是当今人们最为关切的论题之一。

《电影艺术词典》在“同期录音”这一条目下写道:拍摄画面的同时进行录音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录制的人声和动作音响等,具有与画面上的形象结合紧密、情绪气氛真实、可缩短影片制作周期等优点。

可以说,同期录音的产生与有声片的诞生是同时的。这里首先要说明一点:我们现在所说的声音进入电影,是围绕着声音中的语言这一中心来谈的。虽然当年《水庆园丁》在放映时有钢琴师现场配乐,但我们不把它当作有声片。

在有声片问世时期,电影工作者是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所谓“同期意识”的。爱森斯坦等人曾忧虑:声音出现会导致出现一大批“非常高雅的戏剧”和以其他舞台形式拍下来的戏剧演出。可见,他们把影片中的对白理解为理所应当的戏剧的台词了,自然也就是同期声,而当时,后期配音对于他们恐怕还是不可理解的。

美国影片《雨中曲》为我们描绘了当年声音进入电影的情况,一些电影工作者看到会讲话的电影,激动不已,决定实践这种新形式。首先他们采用的当然是同期录音,然而由于一位相貌出众的大明星台词功力极差,加之传声器的使用方法不当,闹出了许多笑话,直到大家偶然发现声音可以用替身,也就是后期配音方法时,问题才得到了解决。看来后期配音曲出现是不得己而为之的(单指语言配音)。尽管这部影片描述的情景不一定完全是真实的历史,但它却形象地说明了同期录音的发展过程。

虽然同期录音是最真实的声音,而且它也具有可以缩短影片后期制作周期等很多优点,但它也曾一度遭到冷遇,这是因为如果拍摄期间的条件不好,比如环境嘻杂,设备要求达不到,工作人员素质差等等原因,往往会造成拍摄周期加长,反而耗费更多纳入力财力,这当然是导演、制片人不愿看到的。事实上,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期录音往往会固执地回到电影制作中。以我国电影生产为例,早期的《神女》、《马路天使》以及文革前拍摄曲《小兵张嘎》、《祝福》等很多黑白、彩色影片都采用了同期录音工艺,它与先期录音和后期录音一起构成了三种基本电影录音工艺,备尽所能。遗憾的是在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再也没有见到同期录音的影片,直到近十年,由于改革开放,经济文化科技曲发展,电影理论对电影艺术各门类进行探索,以及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与国际同水平的交流,同期录音的影片又重新出现了,产生了一批能符台国际A级电影节技术标准的优秀的高质量的录音作品,如《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我做录音的几部夏纳电影节参赛电影《孩子王》、《霸王别姬》、《活着》、《摇呀摇.摇到外婆桥》、《荆坷刺秦王》等,并有一批立志提高我国电影声音质量的录音工作者在勤奋地工作。

在我国的电影制作中,同期录音的复兴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而且它是以具有东方特点的崭新面貌再次出现的。当代的同期录音不仅着眼于商业价值,更要认识到采取这种录音工艺的作品具有不可低估的美学意义。

以往人们只是把同期录音作为一种工艺对待,事实上,同期录音的影片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意义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首先众须明确,“录音”作为一种创作手段,是属于艺术范畴的,正如丹纳所说的:“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某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它就是某个许多互相联系部分组成的一个总体,而各个部分的关系是经过有计划的改变的。”

同期录音具有相同的属性,它的意义在于实时真实地录下拍摄现场的声场及其变化演员的对白、气息以及一些动作音响。这些声音的空间环境信息,其中包话声音的环境信息和空间透视感信息,经过艺术加工处理,使它们能够在影院的声学条件下得以重现。再确切地说,应该是艺术的再现。

首先,同期录音是以自然度和真实感来感染观众的。亚里土多德曾经说过,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同样,一个演员也不可能将一句台词一丝不差地重复两遍,只有实拍时的对白才是最真实、最自然,原汁原昧的。如果采用后期配音,演员的功力再好,哪怕用上现在时兴的ADR技术工艺(Automatic Dialogue Recording,即在配音时,演员一边听当时录下的现场参考声,一边看画面上的口型及提示来进行配音),也不可能做到完全重复现场的表演。加上实拍时往往会拍上四五条,要百分之百找到每条中现场的所有感觉几乎是不可能的。配音时为对口型经常把相同的话重复几次,演员往往又疲又倦,就会失去更多更重要的表现力了。当起用配音演员时,情绪以及其他声音贴切方面曲误差可能就更大了。

这里没有否定后期配音或后期配音演员的意思,作为一项重要的工艺,后期配音是后期决定要改换台词、由于风格的需要要求声画对立的处理、由于不可控制的噪声必须替换同期对白等情况时的重要手段。但是当我有时要补录台词而在棚里配音时,经常听到包括演员本人在内的感叹:“怎么着也不如同期的那条声音感觉好!”

虽然临场表演的对白是首选的,但电影中的同期对白有它非常独特的表现方式,并不能认为观看一场话剧演出时的审美体验同欣赏一部同期录音的电影是等值的。相反,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首先,观看话剧演出、聆听音乐会和欣赏芭蕾舞表演一样,都是居于实时性的艺术欣赏,而看电影则是非实时性艺术欣赏,这和我们在家听音乐唱片是一样的。第二,话剧演出严格地说是不应采用任何扩声设备的,演出时,演员靠的是自身的功力将台词适到剧场中的每一个角落,电影则是完全依靠电子手段,把最微小的耳语般的声音送到影院的扩声系统播放。第三,观众在话剧演出中所感受到的空间感,只是剧场的声学环境本身,话剧对空间的表现仅仅依靠舞台上的布景、灯光等手段给观众以若干视觉说明,即便有时会放一些音响效果,也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表现;观众欣赏费出时所感受到的由一些场面调度而造成的声保变化,也不能称为电声学意义上的“立体声”。电影则不同,观众在欣赏电影时虽然身在影院,但在影院中所建立的声场却把观众带进了影片中一个个画内与画外的“真实”宝间,而同期录音更能使这种空间感、距离感、逼真性达到更完美的境地,更能体现电影独特的“影院效果”,电影在技术上一直致力应用声学、电子等手段来实现仿真与模拟,突出再现这种影院效果。第四,话剧表演与电影表演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也反映妇演员的对白上。喜爱话剧的观众,往往觉得电影对白太直白、太平淡;而偏向电影表演的观众又往往觉得话剧演出夸张、做作这是由审美情趣的差异造成的。

同期录音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要体现出真实的空间感,使之能在影院中得以展现,从而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感觉借助于声音的无限延续性、能给观众带来比视觉更宽广的空间感受。

众所周知,人的眼睛只能看到正面的事物,而入耳却能获得整个三维空间中全方位的信息。声音的这一主客观特性就为电影中画外空间的再现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依据。德国的早期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就曾提到:“声音产生的一个实际空间的感觉,而画面实际上没有这个深度。”可以认为这句话是对画外空间审美体验的一种描述。

画外空间的表现是很主观的,伴随它的往往是个性化很强的镜头,所以这种手法常被很具个人风格的导演采用,这是当今世界电影日趋个性化的一种表现。而巧妙地运用画外空间,并使之在同期录音时加以实现,更是体现导演的声音素质和录音师功力的所在。在吉耶洛夫斯基的作品《红》、《蓝》、《白》三部中,有很多这样的处理。在《蓝》一片中,女主人公坐在房间内的地上沉思,画面上是她的面部特写.这时观众听到一个人拧开门从外面走进来的声音,那是男主人公特有的脚步声。他穿过走廊和空旷的屋子,慢慢地走近,最后从画外伸出一只手,放在女子的后肩上。这是一个十秒的镜头、画面表达的内容是简单的但男人给女人带来了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重量感。这个画外空间的处理体现得既简练又很有表现力。

同期录音的空间感的真实是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心理机制感觉。克拉考尔普指出:“一般地说,耳熟的声音总会在内心唤起声源的形象,以及通常是跟那种声音有关联的或至少在听者的记忆中与之有关系的各种活动的形象、行为的方式等等”。可见由于处在有真实感空间里的声音更能唤起观众头脑中实体空间的幻觉,也就是把某一种感觉系统得来的印象迅速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系统的心理现象。艺术欣赏是个体审美,其情感的流动、情绪的产生、感觉的获得都与观赏者的审美活动有关,这也存在一个参与作品和进行创作的问题。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艺术品不是一种审美价值和审美地位不变的存在物,它需要观赏者对其理解和接受。一部艺术品的完成不在作者主体,而是由创作者和观赏者共同来完成的,所以一部好的电影同期录音作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具备与大众听觉感受不互相矛盾的视听形象,满足观众的期望,符合听感经验;二是要出其不意,引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注意,进而达到审美的愉悦,这就是俗话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就要求声音创作者从理论认识、艺术构思和技术处理上充分把握同期录音的审美意识,传达给观众特有的表现力,让创作者和观众能共同获得同期录音所带来的审美感受。

http://bbs.ent.163.com/board/rep.jsp?b=zhangguorong&i=159269&p=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filmaker.cn ( 桂ICP备16000355号-1 )

GMT+8, 2024-5-4 07: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