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半生贱 于 2016-11-7 15:27 编辑
高中时影视启蒙,艺术培训教编导的老师主要讲解的就是电影艺术和创意,当然还有为了应付艺术高考而应试的方法。一直到大学也是拉片讲蒙太奇,还有电影视听语言等理论居多。刚开始上组工作的时候总是听说某大师带着什么调参秘籍,改改曲线,改改膝点等,让人感觉很是大师!可回头一想,还真没有哪门课程是专门说画面要如何从技术指标上达到想要的目的。后来自己翻书淘课上外网,慢慢接触到了DIT这个学术范畴,最初只是有个想把画面做的更好的目标,后来还是一位留学的朋友跟说我做的事其实是在往DIT方向发展,渐渐地越陷越深,买设备、租机器、上组,摸爬滚打,当摄影做灯光,都是为了让理论付诸实践。
总结这几年,不管是上组之后看到的一些奇葩用机器的方法,还是连格式如何传输都不知道的剧组人员,感觉影视技术还真不是所谓的【技术可以花钱买,咱做电影只需要想法】这回事。你可以买到技术顶级的摄影机,可以买到技术顶级的镜头,但是如何运用搭配,这可不是想买就能买的,虽说技术这玩意儿偏理工了,但它确实是实现想象力的手段,二者缺一不可。
反观咱们学校的教育,似乎是有顶级设备有顶级镜头,可是在大多数学校里学生却摸不着用不来。要么器材租赁公司去租也是跟机员按照惯例调好,而摄影人员把机器用起来和单反也差不多,开机关机就够了。
那影视技术还真的是不重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