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0704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16-6-14
认证会员
- 注册时间
- 2016-6-14
|
本帖最后由 Dai 于 2016-7-7 00:23 编辑
PS:平日工作比较忙,文字是每晚抽时间打的,语句画风不能保证统一,倘若里面所提技术有错误的地方请多多指出,我姑且当作抛砖引玉,让各位大胸弟见笑了。
有幸参加 2016 Gaiamount 调色大赛线下决赛以及Gaiamount调色学院中级班,这趟为期五天的深圳之行委实收获丰盛。关于调色大赛的实况猪姐姐@sharphea 已经开了一张直播贴(https://www.filmaker.cn/thread-67865-1-1.html)进行叙述。在QQ和拍电影论坛上看到不少猪姐姐的发言,此次线下碰面确实很有趣。在决赛现场上,看到Mixinglight的两位创始导师Patrick和Robbie更加让我兴奋不已。当然,高铭、曹轶毅、许维达这三位一直活在每位调色师心目中的大神也亲临现场给决赛选手进行指导,更加让我懊悔自己在踢馆赛的表现。
决赛的片子是一条看似只有一分钟但镜头数量达到60之多的赛车题材片子。六位选手只在比赛开始的十分钟获得梦想导师指导,其后50分钟独立作赛,至于结果诸位估计早已知晓。在之后的课程中,Robbie老师也道出了自己对于决赛的分析:前半段素材是有关大黄蜂赛车,考核点是车漆的黄色在每个镜头不同的表现如何有效地匹配起来;后半段素材则出现了蓝色偏色的镜头与正常曝光的镜头,如何取舍决定色调风格则考验学生调色思考判断能力;而前后各半素材所表现的赛车类型不同,如何通过例如暗角,炫光,颗粒感等元素保证短片的连贯性也考验了调色师综合能力。委实如此,即便素材镜头数量之多,调色工作时间之紧迫,作为拥有25年数字后期制作经验的Patrick老师寄语道:调色首要工作室匹配;第一遍调色为了匹配影片中每一个镜头;第二遍调色为了给影片定了色调风格;第三篇调色是用二级调色为影片添加细节以及独特的元素。有的调色师为了一部电影调色工作甚至能把电影看上100多次,力求对每一个场景的镜头进行完美的匹配。听到老师的讲解,我意识到自己当时作为调色菜鸟的时候犯下的错误:花了很多精力在某一个镜头甚至某一帧的画面调色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完成风格塑造后再播放镜头发现自己的功夫在镜头呈现不到1/5时间。等到紧接下一个镜头的调色时候又不能精准地匹配上一个镜头的色彩风格。
6月21号为达芬奇12.5速成班培训,12.5也是课程培训前不久才推出了正式版,想必很多人都没有熟练官方所说250个改进功能。Patrick老师和担任翻译的崔巍老师为了大家提供一整天知识点密集的课程讲解,在此必须感谢崔巍&C大全程语言生动的翻译解说,其中还加入了很多个人经验进行补充。从达芬奇软件的界面操作到调色流程的管理讲解,真可谓相得益彰。首先分享的必定是Patrick老师与国外同行交流总结的“45秒理论”:即由于人脑具备对色彩的自动修正功能,所以调色师一般对一个镜头调色思考时间一般不超过45秒,必须善用示波器反映客观的颜色信息来作出快速而客观的判断。此番见解想来确实独特有趣,而这正是Patrick老师的讲课风格。
课堂上,Patrick老师也鼓舞在座的同学踊跃发言,使我颇感意外的是,在场不少同学都是用英文直接提问交流,可见我们这个影视圈子正往更加国际化专业化发展。其中不乏各位初学者共同的疑惑,例如有“调色过程中如何选择调整亮度反差与颜色校正顺序问题?” Patrick老师给出的答案是:“1,亮度优于颜色;2,亮度和暗部处理优于中间调处理。”原因是人眼对于亮度信息敏感程度强于对颜色信息的敏感程度;达芬奇独特的算法决定了画面中纯黑纯白的地方不受中间调调整所影响;当然,倘若遇上极端的调色状况,即画面偏色严重,则需要先还原颜色,再调整亮度信息。课程结束的时间,Patrick老师不忘寄语:即便他在Lynda线上长达24小时达芬奇12培训课程也只能描述软件70%功能,剩下的操作可能性需要各位学习者通过尝试来发掘。诸如调色操作中不乏有曲线调色与色轮调色的争论,Patrick老师依然寄望大家切勿停留在一种方法中固步自封而失去创造性
第二天的培训课程是围绕达芬奇软件工作流程。Patrick老师上午的课程是《Resolve 12.5高级技巧专题》与《LAB色彩空间的调色》,涉及到一般工作流程中一般人忽略的使用技巧,例如:曲线调色在精准处理亮部和暗部偏色问题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判断画面是否偏色时候往往拾取画面中性灰的部分进行判断等等;让一个稍显中庸的镜头变得出彩则可以通过重建光源来实现等等。一条一条的个人经验总结让我意识到自己对达芬奇软件的认识还远远不足够,也印证了Patrick昨天的归纳:达芬奇除去70%功能使用,还有30%功能是自己摸索不同功能节点的叠加运用才能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效果。
Robbie老师也带来了《快速创建常见风格》课程,其中就涉及到常见的Bleach Bypass漂白风格,2-Strip&3-Strip影像风格,Teal&Orange独特的影像风格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段时间创造出客户需要的影像风格往往是判断一个调色师能力的重要参考。例如Bleach Bypass具有年代感的漂白风格在很多调色师眼里仅仅是把饱和度降低而已,但Robbie则更倾向使用单色模式下通过对RGB三个颜色通道的控制,来影响画面亮部,中间调与暗部的表现,印证了亮度构成=70%绿+20%红+7%蓝色彩原理。之后又讲解了如何使用创意的LUT为自己的画面增加观赏性。而对于一只MV或者一个长片,镜头数量之外往往让人工作效率大大下降,Robbie则提供自己关于管理复杂颜色风格,以及创造属于自己“风格库”的独特建议,委实让人目不暇接。
在下午的课程中,Robbie带来了《了解ACES & RCM色彩管理流程》内容,拓展了国内达芬奇教程无法涉及的好莱坞先进色域管理方法,在不使用厂商官方LUT的影响下,也能准确地还原出拍摄现场的真实画面,不仅为调色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开端,更加为调色与后期各个部门的协作提供优秀的解决方案。无论色彩管理通道的术语解释还是技术层面的问题,Robbie老师生动的讲解都让人印象深刻,在此也要感谢高铭老师现场翻译,为课程进行通过顺畅的沟通桥梁。最后不得不提是采用ACES & RCM色彩管理流程,可以让调色师更加精准的控制色彩通道,这也是调色进化的方向。
Gaiamount调色课程的第三天,内容是课程答疑以及gaiamount调色大赛案例分析。在座的同学们也利用课程最后的时间向Robbie老师与Patrick老师发问,其中的问题都是大家工作时经常遭遇到却始终无法得到完满解决的。例如:人物肤色柔化经常得不到理想的效果?人物肤色存在色差如何解决?人物肤色如何在柔化过程中依然保持皮肤的细节?Robbie老师也将自己从业经验缓缓道来:归根到底优势达芬奇软件功能能否灵活地使用,其实大家往往都忽略官方提供的独特功能,例如有色彩增强与中间调细节功能的理解与运用;亮度选区的单独处理则往往又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加上对第三方插件Beauty Box的使用,更加能人物皮肤得到更佳的表现效果;最后Robbie老师更大方地分享自己制作的面部工具包,内含30个节点操作使用,委实让在座同学们大开眼界。此处附上官方的视频让大家重温(http://www.gaiamount.com/video/92190)。
课程结束时,Patrick老师寄语:调色工具的使用没有好坏之分,不论是色轮调色还是曲线调色,只要运用得当,都能为自己所用,创造出自己所希望的结果,切勿陷入某个工具的麻木崇拜或避而远之。而软件使用目的时为了更好更具效率地工作,而工作的目的当然就是为了让客户买单,“Hero-Shot”调色流程以及与客户的沟通技巧便是调色师必须具备的法宝。
6月24号,我乘坐高铁回到广州,马不停蹄就从Gaianmout下载到决赛的原始素材进行调色,正所谓打铁趁热,听过Patrick和Robbie关于决赛短片的分析和讲解,再结合匹配以及风格塑造的知识点,相必会更加了解当中的考点与难度:(1)虽然镜头数目多,但根据之前四轮比赛的经验,大致能掌握短片采用Blackmagic Design 4k Cinema Camera, Sony a7rll, Panasonic GH4, GoPro Hero 3等的拍摄设备。对镜头合理地分类分组会让调色过程更具效率;(2)经过浏览,大致可以将短片划分大黄蜂以及三轮脚踏车两个部分,从而猜想到出题者的意图:先扬后抑,表达出三轮脚踏车狂野自由的钟爱;(3)前半段关于大黄蜂跑车的素材有很多镜头的车漆都很亮很飘,需要处理显得扎实的感觉,此处需要曲线或限定器工具使用;后半段素材则注重三轮脚踏车的金属感表现,其中有些镜头有蓝色的偏色倾向,索性就往Robbie之前在《快速创建常见风格》所提及Teal&Orange其中一个例子:M31这个调子靠,把其他曝光正常的镜头都按照蓝绿的偏色进行处理,最终达到镜头匹配的效果。(4)经常两次全片的处理,把短片确定前后两种色调,并且每种色调都做好镜头匹配的工作;最后可以增加些点缀的元素:暗角突出主题;模仿电影的颗粒感之类。成片地址在此请(http://www.gaiamount.com/video/9202)诸位多多指教,倘若有明显的错误请帮忙指点,我的犯错姑且当作抛砖引玉为诸位日后工作提个醒。
正所谓一不做二不休,在短暂整理完课堂笔记后,我便着手对Gaiamount调色大赛前四轮的片子进行重新调色,就当作对此次培训课程的总结与自我的综合考核吧。第一轮比赛短片的主题是食物(http://www.gaiamount.com/video/6876)。显然,本轮的考察点出了对短片风格塑造以增强食欲外,如何处理叠化素材显然是对调色师基本功的考核。此处,亲爱又靓女的高铭老师已经附文一篇,我也不敢再累赘什么经验之谈,老老实实附上地址让(https://www.filmaker.cn/thread-66861-1-3.html)诸位拜读。所以,第一轮比赛片子的重新调色过程比较顺畅,第一遍做好了颜色校正的工作后,我便进入了对叠化素材的处理上,力求全片镜头匹配做好。第三遍才片子进行风格塑造处理,最后增加一些暗角,颗粒等点缀的元素。整个调色过程比当初比赛时候顺畅不少,前后大概花费了三小时,此处附上同屏对比影片地址(http://www.gaiamount.com/video/9279)。
第二轮比赛短片的主题是关于风景的(http://www.gaiamount.com/video/7635)。相对于A轮只使用一种摄影机的设定,B轮摄影器材则是变得更加丰富,除了工作上常见的Panasonic GH4、Blackmagic 4K Cinema Camera,Canon 70D意外,还有iphone 6的乱入,这对不同色彩空间匹配造成本次考核点。Patrick老师在自己达芬奇12.5速成科上也使用B轮素材0:12处一个关于海上瞭望山景的一个镜头作为演示。当工作遇到这种偏色严重的镜头时,首先的操作应该是运用互补色的原理将镜头的颜色校正为正常的。然后再进行往常的亮度反差调整。如此操作,第一遍调色基本把不同摄影机拍摄的镜头即使含有LOG的镜头都匹配为统一的Rec 709色彩空间后,第二遍调色则是尝试塑造能表现出海岸风貌的色彩风格。之前比赛我选择了暖色调去表现夏日懒洋洋的感觉,此次重新调色则是从Teal&Orange风格中寻找参考,最后定下基调:亮度反差削弱,暗部维持纯黑,亮部中间调尝试往青色走。这样的颜色风格或许不是大伙喜欢,但确实让我继续检验自己在Robbie老师的《快速创建常见风格》课程的所学所得。最后,使用了插件效果为短片制作出颗粒感增加一些细节,前后调色大概花费4小时,此处附上同屏对比影片地址(http://www.gaiamount.com/video/9225)。
第三轮比赛短片的主题是城市(http://www.gaiamount.com/video/8042),也是我在这次比赛最喜欢的一个短片。考核点在前两轮所提及的基础上有增加了因为不同摄影器材以及曝光不同造成天空色调差异;夜景场景的调色以及槽点的控制等。总而言之,从早到晚,场景从马路到年轻人活动的街头公园再到晚上的人们休憩场所,所涉猎的场景真可谓包罗万有,对调色师兼顾整条短片匹配以及风格演变的综合能力考核尤为突出。惯例了,第一遍调色主要还是兼顾不同摄影机不同,通过亮度反差进行全片的镜头匹配。颜色风格的选择上,我选择M31这个调子,主要感觉阳光充裕的场景,亮部中间调适当往青色走,出现的效果还算不赖。最后花费不少时间在噪点的处理上,尤其是夜景的镜头,暗部细节一旦提上来,噪点则是家常便饭,灵活地使用时域降噪和空域降噪并且在参数上多加测试也是调色师的看家本领。在此附上重新调色的作品地址(http://www.gaiamount.com/video/9270)。
最后一轮比赛是踢馆赛(http://www.gaiamount.com/video/8335),也是前四轮难度最大的一轮,考核点隐藏得比较深,倘若没有充分的分析很容易就会忽略掉,最终的结果便是无法突围,我正是如此。引用我朋友之前的总结:“能稳绝对不浪。可能有朋友会说:那样调出来的东西多没有意思啊!确实,一个只为了做正颜色,毫无风格可言的作品相当无趣。但调色师应该对自己面向的观众心中有数,毕竟风格不是考核调色的唯一标准”。委实如此,仔细观察,这一条关于建筑的短片里,剪辑师很巧妙地将同一种摄影机同一场景的镜头分布在短片前后,而这些镜头却也因为拍摄时间,曝光,色温等因素造成自身的差异,能否全片做好镜头匹配工作成为这一轮短片的最大考核点。原始素材中不乏偏色的镜头,容易诱导选手在未做完亮度反差,颜色校正的步奏前想当然地定下色调风格,这个也是我认为这轮比赛中出现很多参差不齐作品的原因。再次引用Patrick老师经验:调色首要工作室匹配;第一遍调色为了匹配影片中每一个镜头;第二遍调色为了给影片定了色调风格;第三篇调色是用二级调色为影片添加细节以及独特的元素。能够入围到线下决赛的选手作品,无不是镜头匹配完整,对亮部暗部的细节进行保护的处理,纵然没有多人眼球的色彩风格,但“能稳绝对不浪”,调色师应该对自己面向的观众心中有数,毕竟风格不是考核调色的唯一标准。最后我附上我重新调色作品的链接(http://www.gaiamount.com/video/9261),色彩风格我是选择了单色处理,外加对镜头某些元素例如红色物品或者灯光进行了突出处理,最后加上暗角墨绿色偏色处理以及用颗粒感制作老电影的感觉。
最后祝愿Gaianmount网站越办越好,附上与高铭老师照片作为福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