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41
- 阅读权限
- 200
- 居住地
- 北京市
- 注册时间
- 2009-2-23
管理员
- 注册时间
- 2009-2-23
|
先原谅我起一个看上去这么吸引人看的标题。
已经很久没有给大家分享技术文章了,这是有几方面考虑的,有时觉得如果能力不够的话会误导大家,就谨言慎微起来。刚好最近有了一些自己的时间,遂决定将一直以来积累的一些案例与心得给予大家。我会慢慢撰写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创作手记,主要涉及到一个项目从构思到完工的各方面,这里会先从我经手过的项目里。除了这些最近也一直在写日常思考而偶得的核心理论的调色手记,已大概有几万字。两个部分我都会逐步发表。
为了保存方便,我设立了两个公共订阅号,涉及到创作手记摄影与制作的部分会放在Master4K这个公共号上。
而涉及到调色案例及教程的会放在MasterOfColor这个公共号上
首先关于这次要给大家分享的片子先贴上来
电影感的元素与思考
制作CHOOSE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来由也很单纯,我们想检验下当前的水平,有句话说得好,实战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那么有什么比拍一个片子更好的方式呢?于是便有了CHOOSE这个小片子。
对于这个题目可能大家会以为我是来分享关于调色部分技巧,但我觉得这里存在一个误区,这个误区是关于调色和电影感的关系,是调色决定了一部分电影感?抑或是电影感和调色并无关联?在我看来,调色的意义在于将可能会左右构成电影感的元素发挥出来,并在有限的基础之上优化细节,弥补失误,是在一整套体系中最后把关。如果把电影感这么悬乎儿的词和调色搭上关系,就有点矫枉过正了,因为真正体现艺术价值的部分,调色与之剪辑相比都是相差甚远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调色不重要,反而正因为它是定剪后的最后一步,所以它决定了影片画面上最后的高度,如果不重视的话可能之前的很多努力都会打了折扣。(另一篇文章里我会讲专门Choose的调色技法)
关于故事本身的创作,很多比较嫩的创作者很容易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定很宏大的目标,要在一个有限篇幅里讲很多大东西,很多大道理,或者更准确的说想要讲很多自己心里的道理。这就犯了第一个大忌,你要讲的太多,在固定的时长里,你的难度是成倍上升的,很容易就超出个人能力所能驾驭的范畴,就算是那些大师们,能把简单的道理讲好都已经很难了,如果许多主题能很好的在一个片子里阐述,那不是大师,他们都已经成神了。我们认为电影和视频等较大不同在于用视听语言讲故事,而不是靠对话或是直白的画面,但是要讲的东西如果很多,如何衔接它们太过于挑战,这样的难度让太多人不得不选择普通的对话。你需要保留观众思考的空间,而不是填鸭一般的站在一个主导者的位置强奸别人。换句话说,要么聪明点,要么就谨慎点,避免让观众感觉到他们在享受智商上的优越感。 回过来说为什么对话不高明,本身并不是说大量的对话这种方式(昆汀的粉丝可能已经开始抗议了),我也很喜欢昆汀,他的片子基本从头喷到尾,但是他喷的有意思,同时有一帮同样喷的很出色的演员,所以他可以喷,他也喷成神了,但作为我们来说想拍好对话太难太难。为什么,首先,想要找到演技好,形象好,台词功力还强的演员是件很难的事情,有这样能力的人基本上是明星了,能够写出有意思有力量的对话的编剧同样也是很难的事情,至于寄希望于靠演员的个人魅力来提升片子整体的水平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这是为什么我身边的很多导演都在感慨怎么能找到好演员,好演员确实很少,还贵。没有好演员怎么办?没有好演员就不能拍了么?不,退而求其次之我们要降低表演的难度,减少对话(对手戏)的比重,这样可能就可以跳出惯性思维的框框。剧本是一行又一行的对话,连设计镜头都是很枯燥的,能想到的全都是正反打过肩,拍出来的必然也会枯燥单调,思维的惯性所致. 普通的过道用光区来渐变
类似的另一点就是除了减少对话,场景也最好简单一些。简单的场景好处就是简洁和精细,在设计上来说,简洁本身容易有美感,而美术更是我们创造电影感的灵魂。这里并不是说复杂的场景就不好看,而是复杂而不凌乱本身就非常巨考验。在没有太多预算,简单的场景就可以花些心思布置,也不会太花钱,而要把有限的预算花在刀刃上。拍CHOOSE 的时候就很简单,确立了主色调以后,找的道具只要符合要求就行了,便宜的不能再便宜的床单,窗帘,被子。地毯其实就是现成的棚里的地毯,地砖也是双色的,比较便宜。灯具和家具也比较简单,墙壁更是用很普通的涂料,当然颜色是仔细挑过的。关键的一点来了,正是因为在这些小地方上省钱了,才可以节省出预算把钱花在刀刃上,核心的道具绝不能省,于是漂亮的水龙头就很提气,这可是花了大价钱的,当然轮椅也没少花钱。片子里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很多瑕疵,比如墙壁上的小细纹,地砖铺的不平整,这都是问题,但是它们都是可以忍受的问题,尤其在观众的注意力只要已经被引开时。所以总结一下,关键就在于要抓住核心,在最重要的部分,决不妥协!
注意女主角盖的单子上面的反光
光比很大需要ALEXA来扛一部分
仔细看就能看到景片的瑕疵
而那些真正影响画面的除了这些能看到的因素以外,还包括很多看不到的因素。在影像质感上造成差异的绝不仅仅是机器灯光摄影这么简单。大家用的都是ARRI Alexa ,从镜头到摄影机到灯光器材,甚至可能布光方式都差不多,但是就是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为什么?细节!细节!还是细节!!拍CHOOSE 之前的时候做了一个重要的功课,并得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结论。其中之一可能很多人没想到,那些白色的窗帘,被子床单,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画面。因为荧光剂,国内能买到的白色的纺织品很多都添加了荧光剂,白色也并不是西方常用的暖白,蓝色的成分会重一些。对画面的影响是会更冷一些,同时让显色性受到了一些改变。多提一下就是,调色师的噩梦道具其中一件就是蓝白荧光剂衬衫,对摄影也是,很多人应该有同感。这里不光会极大影响反差,同时有荧光剂的织物反光缺失显色性的特点会让肤色变得极不自然。对于CHOOSE 这部片子来说,这是正面的,原因因为这个题材不需要太多过于丰富的颜色,那些丢失一些色彩的画面,再加上一些看上去阴冷的光线反而对于剧情有帮助,我们就保留它了,测试进行调色的时候摄影机的表现也能扛住这种反差的程度。但如果是一个很温暖或者温馨的题材呢?但如果我们用的不是高光宽容度出色同时色深表现好的ARRI ALEXA 呢?(ARRI你敢把广告费给我砸过来么)可能画面就毁在床单上了也说不定。这是个问题么?算是也不是,因为你能买到的大多数东西都会有这个问题,这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有时候也不是坏事,毕竟我们还是东方人,我们所处的环境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只是你要在一开始的时候是有计划的,你要控制它。风格的培养很多时候就是基于这样的组合,利用ALEXA的宽容度来做大光比,这样后期的时候就可以有很舒服的传感器噪点,根本不需要再去模拟了,以至于很多朋友看完片子会问我颗粒是后加的么?这其实说的就是控制,因为控制了,通过刻意的组合,连颗粒都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这个镜头和其余几个用5D2拍摄后期匹配
小空间必须利用角度来加大冲击感
如果说电影感有时候会被一张床单毁掉,会让整个事情忽然变得滑稽起来,但在我看来也是一个伪命题而已,只不过是为了举出一个例子来去佐证。电影感更多时候是因为无法形容某种感觉而泛指的某种赞誉,“嗯,这看起来电影感十足啊。”你也说不清究竟是因为画面,还是因为故事,或者其他的一些东西。但是有什么关系呢?明白的人可能一笑了之,不明白的人总在纠结着。 但从没变过的一点是,想法永远比技法重要。(下一篇讲摄影技法,请期待)
拍摄的场景很简陋,布光也简单,请忽略我。
简洁简洁简洁
很棒的剧照摄影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