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的镜头,可能很多人没有概念。这并不像说起蔡司冷锐明艳,说起库克用高分辨率低反差外加黄这样。相比之下,反而是施耐德滤镜片子比较有名气,这方面如果提起另一个大家熟悉的品牌也许立刻就会有印象了。其实施耐德一直在重大画幅上很有建树,只是玩到这个阶段的玩家比较少,所以对其的概念都很朦胧。 B+W,就是施耐德旗下针对高端摄影相机的滤镜品牌。怎么样,忽然高复帅了一把么?从1985年以后B+W品牌就和施耐德合并了,在普通平面摄影滤镜上,基本是王者。 另一方面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另一个子品牌,世纪光学 century optic。相比B+W好像略微屌丝了一点。但是它旗下的东西可不屌丝,介绍下我的一个小收藏,来自世纪光学的5207微距消色差附加镜。 5207近摄镜
这个附加镜的来历还真的有一番故事,大概6,7年前,玩家中很流行DIY MINI35,而那时刚刚踏上不归之路的我为了做出能秒杀其他人的MINI35,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研究,发现获得完美效果的关键就在于添加在摄像机镜头前的微距附加。普通的附加镜要么系数太小,要么不是消色差设计,边缘画质无法接受。这时候世纪光学的+7 52MM附加镜就好象神器一般的存在! 多年前DIY加工的MINI35 转盘版
查到了所需的东西,想买到却大费周折。几经查找发现只有香港的一个地址写有供货信息。当即买了机票飞了过去。接待我的是黄Sir,公司仓库里有各式各样索尼松下的机器上百台,黄SIR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听起来稍有些费劲。在楼上,黄Sir在满是灰尘的一个柜子里拿出了我梦寐以求的近摄镜,一番讨价还价下,最后花了1000多点成交。交钱后黄Sir欣喜的说,“进货这个好几年,你是第一个问到这个型号的”,那满足的眼神感觉就好象是一只套了好几年的股票终于解套了一番。 纯正德国制造,做工很精良
话说回来,附加镜里这枚也算是体现施耐德光学设计精华的一枚了。+7 系数近摄镜做到完全消色差,比很多现在玩收藏常用好几万的放大镜并不差,MINI35退出舞台之后,它的用处逐渐不大了,不过是一个不错的收藏品。 回到正题,今年NAB上给大家介绍过XEONFF系列镜头,作为现在流行的多用途可换卡口拍摄镜头,这套比起CN-E和CP2各有优势,相比CN-E与CP2,设计上更偏向电影镜头的设计,包括镜头尺寸,统一的光孔设置,可换卡口.总体接近T2的光孔和UP基本一致,基本够用了。另外要提的是如果想买到纯正德制的镜头,施耐德这套算是比较性价比的了,CP2有太多确善能的影子,日本味道浓厚。机身上的Made In Germany表明了自身的血统。 35 50 75
目前上市的包括25,35,50 ,75,等18上了就组成一套了(可以召唤神龙嘛)但需要注意的是18的光孔比其他的稍差半档,全系列覆盖FullFrame,很好的适应了Dragon传感器。价格上也不错,大概每只3万左右就可以搞定。 三只镜头的镀膜反光很漂亮
在我手里的XEONFF有3只,外形尺寸一致,属于大小适中的标准速度镜头。但有一点比较有意思的是三只镜头的镀膜颜色并不一样,从复古的茶色到现代镜头的那种淡蓝色,以及褐色,看起来不同焦段的设计并不太相同,这点要稍微抱怨下,电影镜头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颜色匹配,可能也是受限于成本,在这点上镀膜工艺看来这几只头并不一致。XEONFF的整体做工相当不错,质感大家从照片上就可以感受到。稍微有一点小遗憾的是后卡口的部分处理的显得稍微粗犷了一些。跟焦环的手感还不错,紧固与阻尼几只镜头均保持了一定的水准。 和1DC装在一起高调帅气
装在1DC上的XEONFF,毫无违和感。实际的重量已经5斤左右,虽然大小合适,但长时间手持拍摄恐怕不太可能了。 因为时间的关系,主要测试了下50镜头,就像之前所预计的那样,在光圈全开的情况下完全可用,色散还是比较明显的,分辨率和均匀性的表现都很好。
PL卡口的感觉有点UP的意思
全部是自己拍摄的镜头大图,如果有需要的可以PM。
总结一下: 我对于XEONFF系列的评价:
优势:
一致且适中的外形尺寸与重量 T2可用,T2.8后出色的光学素质 多卡口 非常优异的性价比 纯正德制,做工精良 劣势:
18焦段要到年底会供货
T2时的色散稍厉害 不同焦段镀膜的色彩稍有差异 无ARRI品牌光环
随便来几张装在1DC上的图片样片
T2 光孔全开时,虽有一些色散,反差及分辨率并不差
收到2.8时的锐度解析度全面提升
整体色彩算是现代镜头的味道
最近实在比较忙碌,有机会的话再借来玩耍给大家带来具体视频拍摄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