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2338
- 阅读权限
- 60
- 公司
- 虎丘电影
- 自我介绍
- 《人物志》纪录片制作者。33岁。天蝎座。从1999爱上电影后,拍了十年DV,近2年做了一个人的工作室,摄影摄像经历有十五年。英语老师有6年。喜欢朴素真实光怪陆离的动人中国大陆。这里才是当今艺术和人生激荡的土壤。
- 注册时间
- 2013-2-6
认证会员
纪录片导演
- 注册时间
- 2013-2-6
|
场景是伪中国,中国高中不是这样的教室布置;衣服是伪中国大陆学僧装,我们不是这样的学生装;对白和人物一张一弛是韩国偶像剧桥段,国内高中生是这样么;如果这些都抛去,都原谅,我们把艺术层面的东西也暂时抛弃,看看本片:
1.毕鑫业的对白拿捏停留在刁蛮与小女人范铿锵有力之间,少的,是用镜头说话,更多的是评书讲座,盲人很适合观看。考虑到电视剧可以缓慢,但电视剧不是靠耍嘴皮子。对比新青年POLO车那个故事片,这电视剧范的是一个毛病-----镜头到了,人的对白也到位了,观众完全看的懂叙事的情况下,为啥还要用台词的方式再补充上一句,立体重复叙事,这不又回到了90年代中期的十七岁不哭了么?不过,还真没那个出色,那个片没用大段打情骂俏而引导进程,恰恰是根基扎实。
2.时间安排,4分钟安排在教室内的人物描写,有两个让观众可以打哈些去厕所的部分,第一个是两个至少往30去的大龄青年模样扮演的高中生毫无色彩的台词,调整两个机位的过肩镜头难道就是凸显两人对白的实质么?而这个实质在扩大了空间构图后的女主人入画时,也没形成前后呼应。第二个败笔是老师引荐来新同学后,新同学脸上就带着戏份,很入戏,观众完全可以猜到她会坐到那个男生身旁的位置,这个安排太过无聊,而两人开小差直到揭发老师的举动模凌两可,出去罚站的过家家是唯一我能接受的镜头,因为先是从铁琅玕外穿透视角,另一个是阳光暧昧的散在半个身子上,不过,此处如此文艺的点缀却安排了女生无厘头的趣味,而没把两人”同命相连,必有后戏“的宿命感表现出来,其实,将第二个对白的构图选作长长的学校走廊只有两个人更好。为什么框住两人,直勾勾的面对观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