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6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08-9-7
会员
- 注册时间
- 2008-9-7
|
我们前面说过,磁带是“线性”读写的,文件是“非线性”读写的。要把“线性”的数据转
换成“非线性”的文件,才能被电脑所用,这种转换就是编码。这个编码和摄像机内的格
式编码不同,可以理解成对磁带数据的“再编码”。因为,它既不是简单地解压磁带上的
数据,也不是直接拷贝进电脑硬盘里,而是对磁带上的数据进行转换并再压缩。
我们知道,磁带上记录的是经过压缩的视频数据(没忘记吧) 。在 Codec 编码的过
程中,从磁带上读取的视频数据先被解压,然后被“拆卸”若干个小数据块(chunk),然后
再按照 AVI 的文件读取格式进行“归类堆放”,然后再“打包压缩”。
为什么最后还要压缩呢?因为“采集”和“播放”的最大不同在于,播放什么数据都不
用保留,解好的码扔给电视机就了事了,而采集则需要保存文件,之后还要处理文件,
如果不压缩,那些庞大的视频文件将消耗电脑系统很多资源,因此在制定 DV 的容器文
件格式时就选用了压缩的形式。所以,不要认为从 DV 磁带采集获得的 AVI 文件是非压
缩文件,其实 DV 从头到尾哪都是压缩的。
也正因为 Codec 编码中有解压和压缩的步骤,因此就存在解压质量和压缩质量的
问题,于是就有了所谓的“编码质量”。
--------这是邓东的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