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6757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11-10-29
会员
- 注册时间
- 2011-10-29
|
抛砖引玉,斯文讨论。
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了,并非在本坛才听到,最早七年前鄙人改用数字单反的时候就听到过,不过,一直存有疑问。
1、彩色负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我们来看看负片的结构。
负片从片基往上,总共分为5大层结构:黑色吸光层、亮度感应层、红、绿、蓝三个感应层,其中,三色感应层中每一层又分为“高、中、低”三个光感应层,可细腻地“感应”可见光中红绿蓝三色的灰阶层次。请注意:这里的色彩是直接感应,而非“分光镜”原理+计算。
有人会问:分光镜(数字)原理和分层感应有什么区别?
区别大了,分光镜原理实际上是人为用单色将其余颜色过滤掉,类似用单色塑料片放在你眼前。至于最终的色彩如何,则靠“色彩查找表(lut)”来通过不同格式的相关标准,套用不同的色域、灰阶数来“推算”出来的。而分层感应,则是通过光化学反应,直接通过“能对可见光三色敏感”的相关“感应乳剂”,感应出来。乳剂的成分配方,柯达早已通过了多少万次试验来进行敏感度测试,使之最接近于人眼。
数字的色彩原理,类似于底片历史上有一个失败的色彩方案:加色法。在彩色电影出来之前,曾有一个加色法感应原理,在底片上涂抹分光乳剂,然后用单纯的光感应来直接感应分光之后的色彩,再进行叠加,最终色彩很假。那时候人们没有找到能够直接感应色彩的物质,后来发现了,再后来又发现了橙色色罩,最终底片的色彩变得很完美,很接近于人眼,因为人眼就是减色法。
加色法和减色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一下看看二者的区别。
而raw连色彩都不必推算,全部放在后期制作中,原始素材不带任何色彩信息,这个就与底片不同,很大的优势部分失去了。
2、raw与普通格式渲染的优势所在?
很多人认为,raw因为没有任何格式渲染,所以将感应器的最大性能保留了下来,那么,现场最佳的光感应、宽容度等等,都予以了保留,这就是它的最大优势。真的如此吗?个人不这么看。
首先,电影也好,高清也罢,都是有相关工业标准的。再大的宽容度也要受到渲染格式的限制,而数字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现场和后期设备只要保持一致,在现场就能直接看到后期素材的完整效果。而底片在洗印之前,确实无法看到。
所以,raw将监视器的最大优势失去了,沦为了只能看构图和基本光比、光感的产物。
再者,现在更大的电影数字标准已经出台了,以DCI-3为例,2K电影的数字标准的色域、灰阶数量已经确定,色域较宽,灰阶为0-1024,色深为10bit。4K标准也已经出台,是2K的一倍以上。这么大的数字标准,其实已经够用了,只要保证现场监视器和摄影机的标准完全一致,我们就能在现场看到素材效果。
这对于现场的正确曝光、打光、用灯都是有极大的参考标准的。有人说,监视器都能够直接套lut来显示,所以不用担心。而我个人对于这种“套用”的误差存疑。
拍过底片的人都知道,负片的种类多不胜数,每一种负片都有着严格的标准:最佳反差系数。这个在购买的时候,说明书中会画出一条曲线图,规定了“最佳曝光值范围”。凡是直线部分所涵盖的曝光值范围,都代表了该型号底片的最佳性能范围,同时还有不同的色彩范围值等等。摄影师和灯光师就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详细的拍摄方案(光圈、叶子板、灯光照度、型号、种类、现场反射系数……)。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精细值。
这些精细的拍摄依据,类似于数字拍摄时精细的各种数据:色域、灰阶值等等,数字摄影机之所以在内部可以设置调试这些值,就是因为数字可以现场看到效果。如果这些值都不使用,请问,数字曝光、打灯的依据在哪里?难道凭经验?或者仅仅依赖于波形监视器?
总而言之,数字的优势就在于现场可以观摩(理论上可以达到无限接近),那么,它输于底片的某些劣势:如色彩、宽容度等等,才能够得到弥补。raw本身是不错的,但丢掉了数字拍摄最大的优势。而数字拍摄本身的标准其实已经足够在现场达到非常高的标准了,如0-1024灰阶,10bit色深,其实已经接近于胶片发行拷贝的水准(1000个灰阶),下一代数字标准将更宽泛,4K是60-2056,这个标准已经达到了胶片审定母版的灰阶数(宽容度范围),我们如果在现场使用这样的设置值拍摄,其实已经非常宽泛了。而无论raw拾取了现场多大的信息量,最终其渲染终究要压缩到这些标准的范围。然而,我们如果能在现场进行精细观摩,显然更有利于拍摄时候的各项工作,而不是光靠一些经验去假设raw无限大。
底片也有最佳反差系数,raw如何能无限大呢?我们能在现场监视器里直接看到效果,并根据监视器成像来精细调整拍摄方案,这才是数字最大的优势。更何况,底片的曝光值是由其型号来严格反推的,使用了大量类似摄影机”格式处理“的方法,才能计算出拍摄方案,raw完全不使用这些,方案如何能够靠谱呢?凭经验?
所以,我个人认为,raw不仅不能等同于底片,甚至连底片的拍摄方法都对不上。底片拍摄看不到效果,并不意味着是“瞎来”的,或者“凭经验”来的,而是有着更为严格的拍摄依据。这些依据不仅包含该型号底片的感应信息范围,还包括洗印药水的型号、γ值、晒片时间……等,也就是说,不仅对前期有着严格的规定,对后期同样,只有前期、后期完全对上了,才能出最佳效果。
套lut的原理我早就知道,当然这是一个比较便捷的方案,其实就是转码。然而,不同价格的监视器不仅精度有差异,就是套用时候的查找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我个人是倾向于摄影机、监视器、后期设备三者能完全一致,这才符合底片拍摄的习惯。否则,现场曝光值始终在后期会有误差。
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