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MOVCAM铁头官方网店
查看: 10218|回复: 35

[摄影] raw=电子底片?——说点我的个人看法。

[复制链接]

4

主题

104

帖子

0

精华

会员

注册时间
2011-10-29
发表于 2013-11-3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抛砖引玉,斯文讨论。
  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了,并非在本坛才听到,最早七年前鄙人改用数字单反的时候就听到过,不过,一直存有疑问。
  1、彩色负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我们来看看负片的结构。
  负片从片基往上,总共分为5大层结构:黑色吸光层、亮度感应层、红、绿、蓝三个感应层,其中,三色感应层中每一层又分为“高、中、低”三个光感应层,可细腻地“感应”可见光中红绿蓝三色的灰阶层次。请注意:这里的色彩是直接感应,而非“分光镜”原理+计算。
  有人会问:分光镜(数字)原理和分层感应有什么区别?
  区别大了,分光镜原理实际上是人为用单色将其余颜色过滤掉,类似用单色塑料片放在你眼前。至于最终的色彩如何,则靠“色彩查找表(lut)”来通过不同格式的相关标准,套用不同的色域、灰阶数来“推算”出来的。而分层感应,则是通过光化学反应,直接通过“能对可见光三色敏感”的相关“感应乳剂”,感应出来。乳剂的成分配方,柯达早已通过了多少万次试验来进行敏感度测试,使之最接近于人眼。
  数字的色彩原理,类似于底片历史上有一个失败的色彩方案:加色法。在彩色电影出来之前,曾有一个加色法感应原理,在底片上涂抹分光乳剂,然后用单纯的光感应来直接感应分光之后的色彩,再进行叠加,最终色彩很假。那时候人们没有找到能够直接感应色彩的物质,后来发现了,再后来又发现了橙色色罩,最终底片的色彩变得很完美,很接近于人眼,因为人眼就是减色法。
  加色法和减色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一下看看二者的区别。
  而raw连色彩都不必推算,全部放在后期制作中,原始素材不带任何色彩信息,这个就与底片不同,很大的优势部分失去了。

  2、raw与普通格式渲染的优势所在?
  很多人认为,raw因为没有任何格式渲染,所以将感应器的最大性能保留了下来,那么,现场最佳的光感应、宽容度等等,都予以了保留,这就是它的最大优势。真的如此吗?个人不这么看。
  首先,电影也好,高清也罢,都是有相关工业标准的。再大的宽容度也要受到渲染格式的限制,而数字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现场和后期设备只要保持一致,在现场就能直接看到后期素材的完整效果。而底片在洗印之前,确实无法看到。
  所以,raw将监视器的最大优势失去了,沦为了只能看构图和基本光比、光感的产物。
  再者,现在更大的电影数字标准已经出台了,以DCI-3为例,2K电影的数字标准的色域、灰阶数量已经确定,色域较宽,灰阶为0-1024,色深为10bit。4K标准也已经出台,是2K的一倍以上。这么大的数字标准,其实已经够用了,只要保证现场监视器和摄影机的标准完全一致,我们就能在现场看到素材效果。
  这对于现场的正确曝光、打光、用灯都是有极大的参考标准的。有人说,监视器都能够直接套lut来显示,所以不用担心。而我个人对于这种“套用”的误差存疑。
  拍过底片的人都知道,负片的种类多不胜数,每一种负片都有着严格的标准:最佳反差系数。这个在购买的时候,说明书中会画出一条曲线图,规定了“最佳曝光值范围”。凡是直线部分所涵盖的曝光值范围,都代表了该型号底片的最佳性能范围,同时还有不同的色彩范围值等等。摄影师和灯光师就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详细的拍摄方案(光圈、叶子板、灯光照度、型号、种类、现场反射系数……)。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精细值。
  这些精细的拍摄依据,类似于数字拍摄时精细的各种数据:色域、灰阶值等等,数字摄影机之所以在内部可以设置调试这些值,就是因为数字可以现场看到效果。如果这些值都不使用,请问,数字曝光、打灯的依据在哪里?难道凭经验?或者仅仅依赖于波形监视器?

  总而言之,数字的优势就在于现场可以观摩(理论上可以达到无限接近),那么,它输于底片的某些劣势:如色彩、宽容度等等,才能够得到弥补。raw本身是不错的,但丢掉了数字拍摄最大的优势。而数字拍摄本身的标准其实已经足够在现场达到非常高的标准了,如0-1024灰阶,10bit色深,其实已经接近于胶片发行拷贝的水准(1000个灰阶),下一代数字标准将更宽泛,4K是60-2056,这个标准已经达到了胶片审定母版的灰阶数(宽容度范围),我们如果在现场使用这样的设置值拍摄,其实已经非常宽泛了。而无论raw拾取了现场多大的信息量,最终其渲染终究要压缩到这些标准的范围。然而,我们如果能在现场进行精细观摩,显然更有利于拍摄时候的各项工作,而不是光靠一些经验去假设raw无限大。
  底片也有最佳反差系数,raw如何能无限大呢?我们能在现场监视器里直接看到效果,并根据监视器成像来精细调整拍摄方案,这才是数字最大的优势。更何况,底片的曝光值是由其型号来严格反推的,使用了大量类似摄影机”格式处理“的方法,才能计算出拍摄方案,raw完全不使用这些,方案如何能够靠谱呢?凭经验?

  所以,我个人认为,raw不仅不能等同于底片,甚至连底片的拍摄方法都对不上。底片拍摄看不到效果,并不意味着是“瞎来”的,或者“凭经验”来的,而是有着更为严格的拍摄依据。这些依据不仅包含该型号底片的感应信息范围,还包括洗印药水的型号、γ值、晒片时间……等,也就是说,不仅对前期有着严格的规定,对后期同样,只有前期、后期完全对上了,才能出最佳效果。
  套lut的原理我早就知道,当然这是一个比较便捷的方案,其实就是转码。然而,不同价格的监视器不仅精度有差异,就是套用时候的查找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我个人是倾向于摄影机、监视器、后期设备三者能完全一致,这才符合底片拍摄的习惯。否则,现场曝光值始终在后期会有误差。

  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点评

你最后说得完全一致,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是要落到色彩查找表上。  发表于 2013-11-5 00:38
不要忽视一点,即使机器记录的是RAW,拍摄时也是可以通过机内或者LUTbox映射到Rec709监看的。另外Rec2020是下一代标准,可以关注一下。  发表于 2013-11-5 00:37

34

主题

1490

帖子

0

精华

认证会员

注册时间
2012-6-22
发表于 2013-11-3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有点的深奥,但有料!

203

主题

1万

帖子

2

精华

精华作者

卖燕尾槽的

注册时间
2010-11-2
发表于 2013-11-3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概念有些黏在一起了,需要梳理。

建议阅读米本和也的感光器原理和宽泰在数年前发布的一个小册子好像叫DI手册之类的。

点评

嘿嘿,兄弟啊,我只是一个有点喜好和梦想的电影工人而已。  发表于 2013-11-4 21:54
大爷,您到底是文艺青年还是科技青年哪!  发表于 2013-11-4 18:13
谢谢,我去学习一下。  发表于 2013-11-3 15:52

0

主题

332

帖子

0

精华

认证会员

注册时间
2011-6-22
发表于 2013-11-3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手段变化了,所以跳出胶片的思维来思考,也许能更顺溜儿点

点评

嘿嘿,我倒是想一劳永逸来着,谁不想方便点?  发表于 2013-11-3 20:56

150

主题

1321

帖子

2

精华

编辑组

注册时间
2010-5-10
发表于 2013-11-3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RAW的概念其实可以理解为“在一定范围内再创作”而不是LZ说的完全放到后期,,,
并且是以获得“正确”的素材为基础
而且有先后顺序,先正确,再RAW。。。
这样理解RAW相当于数字底片没什么问题,因为概念是一模一样的。
很多人理解的RAW是这样:因为有了RAW,所以我可以少打点光,这样就回到了LZ的问题。。

点评

我恰恰批判的就是”一切放到后期“,我认为这不对。  发表于 2013-11-3 20:57
哎呀,真是知己!就你一个人看懂了我说的,谢谢。  发表于 2013-11-3 20:39

3

主题

346

帖子

0

精华

认证会员

注册时间
2013-5-13
发表于 2013-11-4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新长。Freeman 于 2013-11-4 00:45 编辑

楼主的观念和我对当今婚庆婚纱照的感觉不谋而合=。=当今婚庆行业鱼龙混杂,一张照片基本上都是raw后期修改而成。身材/长相真心不堪入目修修我还能理解,但尼玛主流公司拍婚纱照居然不带灯,带了灯的基本上都是装在机器上糊弄客户用=。=。。。。。这个如果不是个案的话,尼玛就连我这种3流摄影人都知道人像必须要至少1盏灯位(此位置肯定不是机顶灯=。=),尼玛后期修的和前期就弄好的能一样么=。=混钱可以但也不能这么一点职业操守也没有吧。。。=。=

4

主题

126

帖子

0

精华

认证会员

注册时间
2012-12-24
发表于 2013-11-4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楼主对RAW格式本身还没彻底吃透,当然,您技术普及内容里的其他部分我涉猎不广,没法跟您讨论
但是RAW格式本身这点还是啃过大量原生技术资料的,勉强参与一下讨论。
raw格式作为一种数字光学信息储存算法,实际上在光学工业历史上的地位几乎可以算是超越了胶片的发明。
raw确实不记录色彩信息,为什么?因为所谓色彩,都是我们肉眼对不同光谱的翻译,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色彩,我们之所以感觉到色彩,因为有了不同频段的射线(所谓光,也是射线的一种),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进化出分辨不同射线的生物能力。
raw是记录光谱信息的,理论上来说,只要采集元器件(CCD,COMS,还有模拟转数字的运算电路等等)够牛逼,几乎可以无限大地重现记录现场的光谱信息,也就是说,通过规定好色彩空间的“转译”算法,可以还原出任何色彩,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获得比胶片更广阔的记录范围。
胶片是记录色彩信息,也就是先翻译了再记录,而raw是记录最原始的光谱信息,从这点来看,您说那种更强大呢?
至于业界使用raw出现的种种工业流程本身,或者人为误解本身的问题,我觉得那都是可以理解的。
任何建立在底层工业标准之上的工业流程,都是不断进化和完善的,包括这个底层技术标准本身,君不见raw格式还没正式上位之前,柯达每年的胶片技术专利申请了多少么?如果不是raw格式强势更新了光学记录的底层工业标准,胶片标准相信还会迎来一场又一场的进化变革,每次变革都带来整体工业流程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相比胶片,raw才诞生没多长时间,应该也会越来越强大。
回到楼主的立题本身,从记录数据的原始性上来看,raw比胶片更加“底片”,因为它更接近记录底层信息,至于“电子底片”,不妨还是叫“数字底片”更贴切一些。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3-11-5 00:56
色和尚先生,谢谢您高抬我,我可不是文艺青年,哈哈哈!!我只是一个电影业的工人而已。  发表于 2013-11-4 21:52
对于CCD或CMOS,后者我可能了解不多,但CCD的结构和原理我是比较了解的。你刚才所言中也有不少模糊的误区,如讨论“光色谱”的问题,已经超出了“色摩演”的范畴,超出这个范畴在电影工业上是毫无意义的。  发表于 2013-11-4 21:36
嘿嘿,谢谢您如此详细的回复。我并不认为“光粒子探测器”比底片更接近于人眼的观感,影视工业不需要量子物理学意义上的探测器,而需要更贴近于人眼的设计。我很感谢几位参与的讨论,不过我的疑问并未得到解答。  发表于 2013-11-4 21:33
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4 20:27
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4 20:27
我是被逼的,您是自愿的,哈哈  发表于 2013-11-4 19:21
大爷,你也是科技文艺青年啊  发表于 2013-11-4 19:15

72

主题

1383

帖子

14

精华

精华作者

blue7

注册时间
2008-11-17
发表于 2013-11-4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双瞳 发表于 2013-11-4 18:33
我觉得楼主对RAW格式本身还没彻底吃透,当然,您技术普及内容里的其他部分我涉猎不广,没法跟您讨论
但是R ...

赞。

72

主题

1383

帖子

14

精华

精华作者

blue7

注册时间
2008-11-17
发表于 2013-11-4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双瞳 发表于 2013-11-4 18:33
我觉得楼主对RAW格式本身还没彻底吃透,当然,您技术普及内容里的其他部分我涉猎不广,没法跟您讨论
但是R ...

赞。

4

主题

104

帖子

0

精华

会员

注册时间
2011-10-2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raw确实不记录色彩信息,为什么?因为所谓色彩,都是我们肉眼对不同光谱的翻译,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色彩,我们之所以感觉到色彩,因为有了不同频段的射线(所谓光,也是射线的一种),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进化出分辨不同射线的生物能力。
---------------------------------------
如果您知道“色摩演”是什么,就应该知道我们所有的影视工业都只是基于我们的眼睛原本功能而设计,包括所谓“可见光”,也只是相对人眼而服务的概念。超出这个概念的“意义”讨论,已经没有影视工业的任何意义了。探测和记录微粒子,对于物理学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高科技,这一点你应该明白。

所以,在可见光的范畴里,“摩演色彩”,才是影视工业最大的意义之一。当然,你谈到感应器的光学记录功能,这一点确实比底片强,因为它的光的利用率比底片高很多,这一点对于简化影视、图片摄影流程是有很大意义的。通俗的说,确实可以少打很多光,也可以促进民用领域的商业推广。

不过,说到raw,我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但或许也不重要了,因为现今再好的效果,哪怕是70mm底片的,也会被今天中国的电影院搞死。电影院的灯泡被人为调暗,直接导致了再好的效果也杯具了。我还见过制作企业渲染合成的时候,直接使用srgb色域、rec709标准的,照样在电影院放。说起来,这也是电影人莫大的悲哀之处。

点评

超出肉眼可见范围的广谱信息也罢,色彩信息也罢,都不应该列入讨论范围,更不应该是工业标准包含的内容,这一点我深为赞同。 好吧,既然是讨论,我们不妨说开去,我觉得大家印证交流是个很好的事,比如说,我从您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5 00:57
接近人眼设计的感光器有的,但是主要应用于机器视觉,和通常的相机感光器完全不同的东西。因为光子井排列密度由中间向四周递减。  发表于 2013-11-5 00:02

4

主题

104

帖子

0

精华

会员

注册时间
2011-10-2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的看法,归咎一句话:图片摄影领域,raw是有意义的,因为一般不会带可显示多种工业格式标准的监视器去外拍。但电影摄影领域,raw似乎意义不大。试想:再好的效果,也要转化为可用的标准压缩渲染,那为何不直接用该标准去拍呢?摄影机里面都可以设置啊!arii里面不是有rec-709、DCI-3等多种标准吗?还可以设置4444的采样率,无损压缩,有何不可呢?

保持摄影机、监视器的执行标准、格式完全一致,以现今的格式压缩来说,足够用了。同时,二者一致,也可以保证监视器对素材的显示达到极高的参考程度,对于灯光等等来说,基本上是一目了然,连算都不用算了,直接渲染完毕给你看,这有什么不好呢?

raw把大量工作推给后期(不少人这样使用),我认为还是有问题的。不从光学上考虑解决,而光靠后期去推算,这种工作方式,我不推崇。

个人看法。

点评

其实对于单一平台投放的话,这样前期严格到位固然好,不过即使是无损压缩算法,最终的文件对于不同平台转换的时候所带来的麻烦还是存在的。只是说减小可,我倒不觉得只是特效或者修片的原因而让RAW走红,兼容多平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1 23:28
RAW和胶片在使用上我认为很接近,并不冲突。你说到贯穿前后的色彩标准,这正是我现在致力在做的事情。  发表于 2013-11-5 00:18
你说的这个观点我觉得是可以说得通的,RAW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很多前期拍摄的坏习惯。国内普遍在使用RAW的时候心态就会变成“反正后期可以调”,但想获得好的结果即使用RAW获得更大的动态范围和更多图像信息时也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5 00:14

203

主题

1万

帖子

2

精华

精华作者

卖燕尾槽的

注册时间
2010-11-2
发表于 2013-11-5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冰河木马 发表于 2013-11-4 22:09
其实,我的看法,归咎一句话:图片摄影领域,raw是有意义的,因为一般不会带可显示多种工业格式标准的监视器 ...

你说的这个观点我觉得是可以说得通的,RAW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很多前期拍摄的坏习惯。国内普遍在使用RAW的时候心态就会变成“反正后期可以调”,但想获得好的结果即使用RAW获得更大的动态范围和更多图像信息时也不能忽视了“前期就要拍得好”。无论是用Loggama还是RAW,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动态范围,不是为了不打灯。

点评

谢谢色和尚先生的精彩点评,在下希望能够多跟各位探讨学习。实际上我比较过各种拍摄标准,比如几种重要的评判对应:宽容度对应灰阶数、色域对于色域、反差对应γ,色温对应色温,我觉得现今的2K标准已经足够达到35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5 00:50

4

主题

104

帖子

0

精华

会员

注册时间
2011-10-2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色和尚 发表于 2013-11-5 00:14
你说的这个观点我觉得是可以说得通的,RAW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很多前期拍摄的坏习惯。国内普遍在使用R ...

谢谢色和尚先生的精彩点评,在下希望能够多跟各位探讨学习。实际上我比较过各种拍摄标准,比如几种重要的评判对应:宽容度对应灰阶数、色域对于色域、反差对应γ,色温对应色温,我觉得现今的2K标准已经足够达到35毫米底片的发行拷贝效果。那个效果,实际上最低限度也是1000个灰阶。当然,这只是动态对比度,非单帧效果。

然而,我们在影院基本上看不到这样的效果。说句笑话,我的同学朋友也都是制作业的,他们近年来竟然发现最佳的效果是出现在家庭影院,尤其是我家的投影室,这是很纳闷的一个事儿。蓝光只有256的动态灰阶数,刚刚达到人眼的最低限度值。这不能不说明两点:1、电影院为了省钱,无所不为!有一份全面的调查报告,全国电影院的合格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不到。2、拷贝制作不标准,很混乱。既有渲染合成时候的混乱不负责,也有拍摄时候的不负责,这个比例也不小。

打个比方:有人拍摄出来的素材灰暗的不行了,他们竟然随便去拉反差曲线,加大一点对比度就好像“全出来了”,于是就得出一个结论:宽容度大=反差小。这实在太矛盾了,宽容度越大应该等于前后两极越大才对啊,怎么会越小呢?这明摆着是对方的显示器没有调好,或者功能不足,或者没有正确套lut,与拍摄的格式不一致导致的灰阶错误,你拉了反差之后,你看看你的raw丢了多少细节吧!

负片之所以“反差小”,并不是因为它本身反差就小,而是洗印的时候用低浓度γ值的药水去显影,减少因为过高反差而导致的细节丢失,从而为印制反转片、再度灵活调试反差来剪辑铺平道路。然而,数字拍摄完全是反的,相当于直接用正片在拍。当然了,宁欠勿曝也是对的,但也只是稍微欠一点而已。所以,出现严重的灰暗、低对比度的素材绝对是标准不一致的问题。(除非曝光不足)。

以上只是我感到不满的地方,不针对任何人。如有技术错误,敬请指出。

点评

您说得对,功能是相当于log伽马,不过负片这种情况,实出于无奈!主要是因为负片无法直接观看,所以洗印的时候必须用低浓度伽马值的药水来冲印,以避免丢失细节信息(亮部别洗没了、暗部别过黑了),仅此而已。谁也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5 01:51
你说的负片反差小的现象我觉得和用log伽马很类似。  发表于 2013-11-5 01:08
你说的基本都是靠谱的。 你认为RAW看起来灰反差小,其实还是和反拜尔计算时候解算到的色彩空间和伽马曲线有关。 回忆一下:在REDcineX和Firstlight还有sony RAWview这些针对RAW元数据调整用的软件,都会发现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5 01:04

4

主题

126

帖子

0

精华

认证会员

注册时间
2012-12-24
发表于 2013-11-5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双瞳 于 2013-11-5 01:05 编辑
冰河木马 发表于 2013-11-4 21:51
raw确实不记录色彩信息,为什么?因为所谓色彩,都是我们肉眼对不同光谱的翻译,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色彩,我 ...

超出肉眼可见范围的广谱信息也罢,色彩信息也罢,都不应该列入讨论范围,更不应该是工业标准包含的内容,这一点我深为赞同。
好吧,既然是讨论,我们不妨说开去,我觉得大家印证交流是个很好的事,比如说,我从您的帖子和观点里,都能得到另一些角度的启发。

从技术角度来说,raw虽然可以是看成“无限记录”,但是你我都明白,任何事情只要数字化了,在应用当中是不可能 “无限”的,因为数据的记录量是有瓶颈的。
打个比方说:raw格式记录广谱信息,红色的光谱信息是频率“384-482”,那么,记录变量如果设定是0.0000001,那就牛逼大发了,当然,咱们都知道,那不可能,除非数据存储和传输都同样牛逼大发了才可能实现。
所以呢,在RAW的算法上,各厂家肯定是有取舍的,07年曾经看到一篇文献上说过,易迈康数码后背(现在被哈苏收了)的raw的算法在红黄范围不如利图家,所以利图的人像出片更好一些,原因大概是算法上两家在信息记录变量上采用的偏重不一样,所以,不同的厂家在raw的算法上也是各有侧重的,加强哪些变量,和简化哪些变量,各大厂家估计都有自己的理由和思考,唯一要遵循的就是文件不能过大超出了工业应用标准,这就是为啥不同的raw在同样的色彩标准下“翻译”成TIFF来看也不一样的原因。
我猜,所谓ARRI RAW好过R3D的原因,也是因为多年行业经验的技术共享,让ARRI RAW在算法的变量侧重上比RED更接近传统电影人的色彩欣赏习惯。
当然,raw的文件可以越做越大,然后越精细,当然胶片的颗粒也可以越做越小,可记录范围也可以越来越精细,但是数码进化是呈摩尔定律的,也就是说,随着时间增加,可以不增加成本地获得更好的质量,而胶片显然没这么大气了,历史证明,每一次胶片领域的工业标准提升都意味着整体成本的提升。
此外,胶片的技术开发与raw的开发是不一样的,早年胶片的开发就是配方实验,然后从实验中找规律,用规律来设计生产工艺,然后再验证,再试验,反复到一切直到一切相对稳定,这事跟中医理论一样,属于“模拟科技”范畴,虽说后期胶片的开发也引入光学数据模型,但是还是不能完全代替配方实验,因为“实打实的工艺”造成的变数太多。
而raw可能就不太一样,开发和深化的成本可能要小一些,我估计咱们有生之年肯定能等到存储和数据处理技术支持变量更细致的算法,当记录范围超过人眼可见范围之后,这事咱也就不用讨论了。
而现在,raw的算法肯定纠结在“取舍”,当代的不同工业标准的色彩空间标准,大多还是沿用胶片时代的基础,也就是说,这些色彩标准还不算是“彻底为数字化开发”,大多是数字模拟两边讨好都不得罪而已。
这些色彩标准决定了设备厂商开发raw算法当中的取舍和侧重,所以,专业的摄影指导对数字摄影机的测试,实际上是在测试厂商在raw算法上的不同,看那种更适合项目需要-----这么说起来,实际上胶片生产厂家的地位是被数字设备生产厂家替代了而已。为啥厂家都玩了命要推自己的RAW,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啊,COMS,操控性神马的,比起自家raw算法的前途和市场占有率,连P都不是!
再说回到摄影机监视器和后期设备三合一校准和数字中间片管理,这也是标准的一部分,对比下来,难道这不是胶片时代冲印厂的业务么?本身不提出标准,而是在标准之下控制好流程和品质。
看吧,说来说去都是钱闹的,最大一块钱被谁拿走了?标准制定者。
过去的标准制定者是胶片厂商,他们的标准不仅绝对影响了记录标准,还深度影响了显示标准,那个年代你看ARRI见了KODAK点头哈腰不?院线全行业见了柯达也得喊声大爷吧!
如今的标准制定者,胜负未分,使用终端企业企图用显示标准-----就是色彩标准来拿走最大那块利润,而设备企业企图用记录标准----也就是raw的算法来拿走最大那块,打到最后胜负一分,你最不满的那块“容易混乱”估计也就消失了。
最后一点,胶片和raw,质感绝对是不同的,毕竟一个是模拟科技成果一个是数字科技成果,但是利益驱动着大家改变审美习惯,个人再抗拒也抗拒不了,人类的适应性是很强的,所以这事真轮不到咱们这些普通从业者纠结。
所以呢,数字好用还是胶片好用这事,在物理层面上其实没法比,咱能干的就是顺着行业的潮流,早早适应,窃以为楼主尊重严肃创作的理念是值得尊重的,但同样的态度,想通了,自然也能适应到当前的数字制作环境,只不过投资和关注重点稍许变化一些而已。这就涉及到您很不高兴的“raw吧大量的工作推给后期”这事上了,其实严肃专业的制作里真没有,前期测试数字摄影机对应了当年的测试胶片,数字中间片的整理对应了当年的冲印,还多出一条全流程色彩标准统一这个自动化----当年可是全靠摄影指导人力肉眼来干的,到了剪辑合成这些环节,其实没变,还是该干嘛干嘛,让您愤怒的是我大中华的作业环境自动忽略了数字中间片的专业处理这一环节-----省钱啊,其实省钱个毛线,最后全在调色那块的工时上找补回去了(这还是后期拿到国外去做没法砍价的前提下),这就是为啥廉价不专业的调色师傅工作室都能开下去的原因----折扣大大的嘛!

换个角度,从“技艺”的角度来说,胶片年代制作门槛高啊,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才能成为一个稳定的专业人员,才能变成生产力,数字时代的培训成本就低多了,这也造成从业门槛低了,好多从胶片时代过来的人肯定有心理落差,尼玛老子们辛苦好多年才能干的活,你们上网找点参数瞎摆弄几下机器,也出来抢饭碗了----这事其实挺尴尬的,在我看来,高门槛的胶片年代一样大把循规蹈矩的工匠,低门槛的数字年代也一样出大师,数字制作的广泛化不仅仅是拉低了行业品质的最低点,同时也推动了行业品质的最高点-----这不是挺好么,各却所需,各得其乐,咱作为有点小追求的电影从业人员,眼睛看着高的就行了,低的那些自动无视不就行了。
甭管啥时代啥技术标准,自我要求高的,自然烂不了,自我要求低的,自然好不了。
话说回来:为啥不用色彩标准直接还原的格式来干呢?这事从”技艺“角度来说,绝对是个好事,开放度更接近底层,所以自由度更大了,所以干活的掌控力就很容易看出来了,好的自然更好,烂的就会更烂,这难道不是对胶片时代过来有着深厚色彩理论基础的从业人员的一种天然补偿么?

好吧,最后,召唤一下我们的和尚大爷,RAW的算法上,我那些说辞很多是推理说不好哪儿就有谬误,您老这方面绝对权威,受累指正一下错了的地儿,免得误人!

点评

嘿嘿,二位都误会鸟,偶是学导演的,前面二位的对话像极了两位将要参加民意代表竞选的黑帮头头的对话,所以给二位个关公,三根香,二位拜一拜吧!  发表于 2013-11-5 21:05
何大爷,您捧我。  发表于 2013-11-5 19:10
木马兄给和尚立上一个就OK了,他做学问非常严谨,这是我做不到也非常佩服的地方,我啃文献肯定没和尚一个零头多,动手更是远远比不了  发表于 2013-11-5 18:38
我也凑个热闹:给楼下二位弄个关公像、三炷香,要不?哈哈哈!  发表于 2013-11-5 18:11
何大爷,你饶了老衲吧  发表于 2013-11-5 16:42
no,no,no,是无间道梁朝伟大师的天台文艺男之“忧郁,回忆,温暖,有力量和蛋蛋的寂寞”风格  发表于 2013-11-5 10:10
你就觉得我应该是三合会feel么  发表于 2013-11-5 09:57
大爷,给跪了,您这算骂人么,整件黑的皮西装穿吧,超衬  发表于 2013-11-5 02:30
何大爷,我觉得你比我懂。  发表于 2013-11-5 01:43
绝对赞同,说实话我都想去上海混了,虽然据说那里人情淡薄,但是对专业上普遍保持敬畏,北京看似人情浓厚,自我管理不善的话很容易就泯然众人矣!  发表于 2013-11-5 01:07
双瞳先生,谢谢您精彩的详细点评,很多和我的看法是一致的。不过,我还是觉得,对于电影拍摄有点敬畏,对于光学保持严格的态度,会好很多。我一位在好莱坞拍戏的朋友发给我他拍的素材,整体比国内的要强得多,实情。  发表于 2013-11-5 01:04

4

主题

104

帖子

0

精华

会员

注册时间
2011-10-2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色老大的点评,我相信套色彩查找表是没问题,只是摄影机不使用该格式去拍摄,我心里有点不安,会不会有错误?或许,是我的强迫症在作祟吧。

谢谢各位的点评,在下学到了很多东西!

点评

不会有问题的,当然监视器要靠谱,lut要准。  发表于 2013-11-5 01:45

203

主题

1万

帖子

2

精华

精华作者

卖燕尾槽的

注册时间
2010-11-2
发表于 2013-11-5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冰河木马 发表于 2013-11-5 00:50
谢谢色和尚先生的精彩点评,在下希望能够多跟各位探讨学习。实际上我比较过各种拍摄标准,比如几种重要的 ...

你说的基本都是靠谱的。

你认为RAW看起来灰反差小,其实还是和反拜尔计算时候解算到的色彩空间和伽马曲线有关。

回忆一下:在REDcineX和Firstlight还有sony RAWview这些针对RAW元数据调整用的软件,都会发现对colorspace和curve的设置选项,你完全可以将其设置成你需要的色彩空间和伽马曲线。另外2k标准用的是12bitJPEG2000,供参考。

我一直认为,RAW拍摄和胶片拍摄很接近,胶片的工作习惯可以直接沿用下来

点评

是,我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去年柯达倒掉了,没办法,逼着精细学习数字了,不然,底片工业其实已经极为成熟了,根本用不着操那么多心,拍完了直接送车间冲洗就行了。结果,学习了一年多数字,发现数字的标准执行的很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5 01:25

4

主题

104

帖子

0

精华

会员

注册时间
2011-10-2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色和尚 发表于 2013-11-5 01:04
你说的基本都是靠谱的。

你认为RAW看起来灰反差小,其实还是和反拜尔计算时候解算到的色彩空间和伽马曲 ...

是,我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去年柯达倒掉了,没办法,逼着精细学习数字了,不然,底片工业其实已经极为成熟了,根本用不着操那么多心,拍完了直接送车间冲洗就行了。结果,学习了一年多数字,发现数字的标准执行的很混乱,一个人一个说法,真正的标准其实切切实实地摆在那里,但完全照着标准去做的人,很少。

其实,数字和底片的各项指标、评判标准,有百分之九十五的重合,但是数字还不太成熟。举个例子:最佳反差系数曲线。这个底片做的很成熟,光负片就有好些种,每一种都有区别。这是为了适应各种拍摄情况而研发的,规定了不同的最佳曝光值范围,当然,还有原因是底片光利用率比较低,适应性差一点,毋庸讳言。但是,显然,底片做的更细,更完善,而数字呢?虽然也有各种曲线可选,但CCD不能换吧?这就制约了其性能范围。

当然,数字有数字的优势,内部的各种可预处理的程序大大强于底片,底片倒台是必然的。我曾经提出“CCD”能否做成热插拔的?结果在色影无忌上也引起一些讨论,呵呵,这当然没太大必要了,选取不同的灯光方案就可以了,后期加强点,就能弥补了。

今天耽误各位休息了,这么晚还在刷屏。各位也解决我这个数字新手的疑惑,再次表示感谢。

点评

我觉得感光器可更换这事情吧,主要障碍是后焦调整麻烦和够不够鲁棒。  发表于 2013-11-5 16:41
你说的这个CCD性能制约,不妨把一款raw数字机堪称一款底片,多测试,多掌握机型中RAW的特性,也相当于胶片时代摸透不同型号胶片的特性,只不过现在选择没有当年胶片型号多而已,以后会更多可选的!  发表于 2013-11-5 10:00
数字还是很猛的,尤其是CMOS可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你这个帖子是少数能引起我一百字以上回复兴趣的帖,哈哈  发表于 2013-11-5 01:31

4

主题

104

帖子

0

精华

会员

注册时间
2011-10-2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冰河木马 发表于 2013-11-5 00:50
谢谢色和尚先生的精彩点评,在下希望能够多跟各位探讨学习。实际上我比较过各种拍摄标准,比如几种重要的 ...

您说得对,功能是相当于log伽马,不过负片这种情况,实出于无奈!主要是因为负片无法直接观看,所以洗印的时候必须用低浓度伽马值的药水来冲印,以避免丢失细节信息(亮部别洗没了、暗部别过黑了),仅此而已。谁也没法保证母带冲洗能够完全正确反差?看不见啊!如果高了,丢掉细节,爆掉或者黑片了,怎么办?只能按照曲线上直线部分的斜率所对应的浓度来冲洗,才能保证保留最大的细节灰阶,这只是一个保险的方案而已。

但这并不代表低反差=高宽容度,这有点可笑了。我甚至在网上看到一些所谓的“数字工程师”写的arii数字机的“心得”,那素材灰的看不得了,得,拉一下曲线,就出来了!姐姐啊!你不是负片好不好,你相当于正片啊,怎么可能会那么灰呢?别拿一个民用显示器来调1024灰阶的素材,行不行?

不过说这些也没用,人家只是拍广告的心得罢了,用不着放大到到十几米的幕布上看。那个拉曲线我都看出来细节毫无增长,只有丢失,她竟然还洋洋得意。网上的信息乱七八糟。

色老大,以后还请多多指教,鄙人是数字新手。今天先睡了,以后还要多指教。

点评

是的,目的都是在有限的数据量内记录更多的细节。没所谓“越灰越好”的说法。  发表于 2013-11-5 19:56
其实,所有的摄影用伽马曲线,都在做一件事:压缩高光和趾部的细节,让这两部分的细节反差尽量能够平缓,以记录更多的细节。一般中间直线部分都纪录的较好,唯独两端有问题。所以,平缓曲线有利于压缩和后期释放找回  发表于 2013-11-5 17:48
想了想确实还是很类似,LOG也是为了在有限的数据容量内装下更多的细节。柯达在开发数字中间片的时候也正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图像细节创造了Cineonlog(这玩意成了所有其他家LOG曲线的始祖,而且柯达号称的就是数字负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5 16:39
没错,看看c500的raw就知道了。并不是很低反差。  发表于 2013-11-5 01:59

22

主题

715

帖子

0

精华

认证会员

注册时间
2011-9-24
发表于 2013-11-5 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对技术强帖,有营养有回味。马克下慢慢消化

72

主题

1383

帖子

14

精华

精华作者

blue7

注册时间
2008-11-17
发表于 2013-11-5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狂赞的技术贴。

203

主题

1万

帖子

2

精华

精华作者

卖燕尾槽的

注册时间
2010-11-2
发表于 2013-11-5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冰河木马 发表于 2013-11-5 01:51
您说得对,功能是相当于log伽马,不过负片这种情况,实出于无奈!主要是因为负片无法直接观看,所以洗印的 ...

想了想确实还是很类似,LOG也是为了在有限的数据容量内装下更多的细节。柯达在开发数字中间片的时候也正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图像细节创造了Cineonlog(这玩意成了所有其他家LOG曲线的始祖,而且柯达号称的就是数字负片)。索尼在现在的F65 4kRAW录机上很牛逼的一点就是可以记录16bit线性RAW,不用LOG曲线。

至于那帮看见灰(低反差)就说宽容度好的“数字工程师”,我觉得完全还处在盲人摸象的阶段,对于胶片数字化乃至完全数字化的演化流程和脉络完全是懵的。

另外关于监视器,很不合常理的现象就是前端用很昂贵的摄影机和RAW格式拍摄,监看端却用着松下的糟烂十七寸监视器,完全不平衡。

我建议你看的那两本册子应该可以帮你把这些关节打通,这论坛专业上能聊两句的人不多,加油哦。

点评

大爷,最近拍片儿记得发工作照。  发表于 2013-11-6 00:17
了了,也解开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偏差,甚喜!  发表于 2013-11-5 22:18
这得用转播车改装  发表于 2013-11-5 21:48
最合适的,我设想有专门的“导演监视车”,里面一应俱全,类似采访车,里面可容纳5-6人,可监听录音,也可现场指挥。这就一劳永逸了。  发表于 2013-11-5 21:30
反差的本质就是灰阶,而伽马曲线调整的就是灰阶特性,这么理解很容易就通顺了。你说的现场搭小黑屋,老外已经这么干了啊。进步很快啊!  发表于 2013-11-5 21:15
和尚对log伽马的理解非常准确,就是“反差系数曲线”,拐点位置,是最通俗的理解。双瞳的理解可能有误,乃是从数字程序处理的角度理解的,非也!凡是涉及到伽马或者γ的,无论底片还是数字,都是指反差。  发表于 2013-11-5 21:10
其实依我说,最好的拍摄是现场搭建一流动小黑屋,里面放着投影机和幕布,直接投射出来,旁边坐一摄影指导、一后期技术总监,一灯光指导,这是最牛叉的拍法,绝对可用的素材。  发表于 2013-11-5 21:01
和尚多虑了,我说了已经通了,就是明白直接套没问题了,只要经过校准之后,都可以。监视器和摄影机都要校正之后,再经过细微的设置,就可以了。用胶片的态度拍不会差的原因,恰恰是胶片拍摄完全依赖符合于光学。  发表于 2013-11-5 20:59
至于冰河木马说的不同格式套LUT能否精确还原,我只能说相信科学。具体细节可参考lightillushion的诸多白皮书。  发表于 2013-11-5 20:11
所以说我还是觉得无论什么设备,用胶片的态度来做结果都不会差。  发表于 2013-11-5 20:09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有了更大的容器来承载细节。  发表于 2013-11-5 20:03
何大爷我没太明白你说的意思,细化一些呗。LOG也不存在什么“喜闻乐见”和“无关紧要”,这玩意说直白了和调拐点是一回事,只是之前在索尼广播机里边调拐点后记录的时候还是要映射回ITU709,现在可以录到RAW格式。  发表于 2013-11-5 20:02
F65我没用过,但是就手上拿到的F65RAW素材来说,是很好的机器。  发表于 2013-11-5 19:57
和尚,我有个设想,LOG是放大了厂商认为“喜闻乐见”的细节而弱化了“无关紧要”的细节,细节本身被记录之后就不增不减,如此才有了严肃项目里测试完机器后的定制LOOK这玩意,对否?  发表于 2013-11-5 18:48
话说这个F65,我倒是有点想问问老大了。这款机子我看了youtube上的视频,好像色彩还原不太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没用过,所以想问问。  发表于 2013-11-5 17:45
基本上已经通了,其实就是一个担心:不同格式套lut是否能够精确还原?就是这问题,没别的。说实话,我相信30、40万的监视器应该能做到,不过,低一点的,我有点担心。 那两本册子已经下载了,感谢推荐啊,色和尚。   发表于 2013-11-5 17:43

0

主题

58

帖子

0

精华

会员

注册时间
2012-4-4
发表于 2013-11-6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凑个热闹说句题外话,说道“流动小黑屋”和“导演监视车”,顿时浮现出电视转播车、依维柯、非编机、对编机、dvcom、beta、索尼、松下等光辉形象,这是电影电视边界模糊的一种征兆么……如果答案是“一切都有可能”,那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中国梦里能不能包含纯国产编码、镜头、传感器这些玩意儿?二十年或者五十年的时间够么?”

点评

想到就去做,别抱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1 22:00
说道cpu的研发,又想起了往事……十多年前台湾还好歹通过收购搞了个威盛出来,现在也无声无息了……悲催啊……难道只有ubuntu、blender才能让人稍微感到还有点希望么?或者,等有一天,我们把AMD给收购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7 11:41
嘿嘿,看看CPU的芯片研发,就知道可能不可能了。  发表于 2013-11-6 19:56

3

主题

390

帖子

0

精华

认证会员

注册时间
2011-11-4
发表于 2013-11-6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的仁兄出戏了·················

5

主题

181

帖子

0

精华

认证会员

先Know How , 后 Know Why!

注册时间
2013-7-18
发表于 2013-11-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高深了。看不太懂。哈哈。~

4

主题

61

帖子

0

精华

会员

注册时间
2012-3-17
发表于 2013-11-6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MARK一下 技术狂都出动了啊……

0

主题

58

帖子

0

精华

会员

注册时间
2012-4-4
发表于 2013-11-7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出西域 发表于 2013-11-6 11:39
好帖子。凑个热闹说句题外话,说道“流动小黑屋”和“导演监视车”,顿时浮现出电视转播车、依维柯、非编机 ...

说道cpu的研发,又想起了往事……十多年前台湾还好歹通过收购搞了个威盛出来,现在也无声无息了……悲催啊……难道只有ubuntu、blender才能让人稍微感到还有点希望么?或者,等有一天,我们把AMD给收购了?

203

主题

1万

帖子

2

精华

精华作者

卖燕尾槽的

注册时间
2010-11-2
发表于 2013-11-11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出西域 发表于 2013-11-6 11:39
好帖子。凑个热闹说句题外话,说道“流动小黑屋”和“导演监视车”,顿时浮现出电视转播车、依维柯、非编机 ...

想到就去做,别抱怨。

点评

哈哈,不是抱怨。不是说了“凑个热闹说句题外话”么?和尚的意思我也明白。做肯定会去做的。不然我每天光是上下班就花四个小时时间,经常累得半死,还上坛子学东西干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2 17:20
觉得不合理又不去改变的,是傻逼的大多数。  发表于 2013-11-11 23:21
这么说吧,三年前你能想到KR现在已经上市且有了两款产品么?五年前能想到达芬奇成了屌丝调色软件么?吹牛逼打屁可以,但是只吹牛打屁抱怨,就别成天怪外国人拿你当傻逼对待。师夷长技以自强,不是吹牛逼打屁能达到的  发表于 2013-11-11 23:21
和尚励志,有干劲。  发表于 2013-11-11 22:28

72

主题

1383

帖子

14

精华

精华作者

blue7

注册时间
2008-11-17
发表于 2013-11-11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能说这帖子才是拍电影论坛该有的节奏么?

点评

老七过誉,这还是因为大家都能有学习的精神所致。但愿中国电影产业不要真的辜负了这群人的心。  发表于 2013-11-12 17:38
chinaDV时候你的不少帖子帮助我入门,感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1 23:25

203

主题

1万

帖子

2

精华

精华作者

卖燕尾槽的

注册时间
2010-11-2
发表于 2013-11-11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blue7 发表于 2013-11-11 22:46
我能说这帖子才是拍电影论坛该有的节奏么?

chinaDV时候你的不少帖子帮助我入门,感谢。

点评

ChinaDV,可惜了!怀念......  发表于 2013-11-12 10:39

7

主题

1144

帖子

0

精华

认证会员

注册时间
2009-5-17
发表于 2013-11-11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冰河木马 发表于 2013-11-4 22:09
其实,我的看法,归咎一句话:图片摄影领域,raw是有意义的,因为一般不会带可显示多种工业格式标准的监视器 ...

其实对于单一平台投放的话,这样前期严格到位固然好,不过即使是无损压缩算法,最终的文件对于不同平台转换的时候所带来的麻烦还是存在的。只是说减小可,我倒不觉得只是特效或者修片的原因而让RAW走红,兼容多平台,譬如同时进行院线发行、DVD拷贝发行、电视播映等等,这个时候raw的优势就出来了,严格一点的转档操作只是稍微麻烦,但是个人觉得,只是纯粹的个人觉得,比无损压缩的转档,技术品质会要更高。

点评

RAW只是一种记录格式,不能等同于一系列的技术标准,我觉得你根本没说到关节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3 15:03
多平台模式其实已经凸显出数字的一些问题了。比如底片,全世界采用的洗印、播放等,都是一样的(当然因为柯达的原因),数字就不同。但底片也会有制作中的损耗,数字呢,其实也一样。所谓“数字无损耗”一说,其实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3 11:32
这里不是讨论圈子问题,很简单的比方,一部电影往往都有蓝光版本发行,这在国外会比较常见,如果前期以压缩的方式固定所有针对院线的伽马的元数据,在做蓝光拷贝的时候呢?在上面直接套REC-709吗?不觉得RAW更靠谱?  发表于 2013-11-12 23:14
我个人的直接也觉得不靠谱。广电有广电的圈子、广告有广告的圈子、平面有平面的圈子,电视剧有电视剧的圈子、电影有电影的圈子,有几家公司几个项目能做到全国范围(不说全球了)多平台投放的?想多了吧……  发表于 2013-11-12 17:23
我怎么觉得这么说不靠谱呢。  发表于 2013-11-12 14:3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filmaker.cn

GMT+8, 2025-10-14 15: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