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2318
- 阅读权限
- 60
- 居住地
- 浙江省 杭州市
- 注册时间
- 2012-3-24
认证会员
- 注册时间
- 2012-3-24
|
本帖最后由 bouquet 于 2013-10-9 03:57 编辑
上帝之猪 发表于 2013-9-6 17:51 
老师不敢当。
我并不清楚你最终的成片在什么样的平台上投放,所以也不好乱说。这个要结合投放要求以及制 ...
关于软件内部处理精度问题,这个有必要说明下我的看法:
剪辑软件内部对颜色的处理,确实有精度问题。有8bits、10bits、以及32bits浮点处理等不同精度。而且
先是AVID系统。像你说的AVID MC和AVID SYMPHONY,后者确实多了输出母版质量文件的功能,但是6版本推出时,强调的是J2K之类符合DCP标准的母版压缩功能,而不是运算精度问题。现在的7版本,SYNPHONY已经是作为MC的可选部分出现,因此我推测两者在内部处理的精度上,应该是一致的。
再是 PR。PR CS6内部是可以有32bits浮点处理的,如果你仔细观察下,PR CS6自带的effects里面,有些后面会有个“32”的logo,就是表示该效果的色彩处理是32bits浮点运算精度的。然后PR内部对视频素材的色彩处理精度是这样的逻辑:如果素材都是8bits色深,那么输出时选择或者不选择render at maximum depth,那都是采用8bits精度。如果素材是10bits色深,不选择上述选项,那就是用8bits方式处理,如果选择了就用10bits或32bits 浮点处理(视是否有采用32bits浮点效果)方式。简而言之,就是输出时设置一下,你就能使PR采用最高精度的运算来处理颜色,然后输出为你所需要的目标色彩位深。因为PR这些层面的信息对用户是不透明的,所以大家确实不容易知道里面的处理精度。
FCP系统怎么个运算精度我不了解。
其他的DI软件,基本都是高精度的,这点不容置疑。
回过头来,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实例来证明,上帝之猪哥们可以用同一张10bits的图片为源文件,在普通非编和DI里分别再输出一次无压缩的10bits静帧,让大家看看两者是否有所说的“肉眼可辨的差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