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石 于 2013-2-19 00:57 编辑
最近论坛内讨论稳定器的话题越来越多 有故意抬高自己打压同类厂家 也有为了搅乱市场瞎起哄 不过这些都早已习惯了 国内环境基本就是这样 所以在这些讨论中 就物说物的回帖 就难能可贵了 我还是希望这样的帖子能多些 最起码可以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不会只停在口水战 而忽视了产品自身的品质和竞争力 为此我也想说说自己对稳定器的理解 顺便抛砖引玉 欢迎补充指正
稳定器 用更通俗的话来 可以叫消摆器 (消除摇摆的工具) 也可以叫惯性器 这里有个概念和大家分享
三维空间中的变化可分为 位移 旋转 也就是说稳定器只能利用平衡和惯性消除旋转角度 位移是不能被消除的 所以大家手持的时候尽量要平
在论坛里也有人说 杆越长 摇摆越厉害 表面上一看似乎有道理 其实是的错误的 我们摄像机之所以画面晃动 是因为成像镜头与地平线、垂直线的角度在变化 所以他只跟角度有关 无论杆有多长 角度其实还是没变
稳定器用到的原理
对应的主要的部件 1. 偏移云台 杠杆 配重块 2. 万向节
我们市面上常见这2种稳定器 I型 、C型 在平衡上我们来对比分析下 他们都具备了 云台 万向节 平衡砝码 那他们本质的区别在哪呢 ? 我们来用图示意下
稳定器其实就像个天平 调节方法无非3种 1. 对等的砝码来调节 2. 杠杆的长短来调节 3. 移动支点的位置来调节
I型稳定器具有的 万向节可移动性(支点可移)在不增减砝码 不调节杠杆长度的情况下可以快速调整 C型稳定器在杠杆重量上长短上 要有严格的数学计算 对机型的适用范围限定会多些 由于支点离摄像机较近 在配重上能有所减轻 这是C型设计的优势
真正定义i型和c型 应该不以外观来决定 而是要看 万向节是否可移 所以类似minicam这些稳定器 也被列为 C型稳定器
从惯性我们来分析下什么样稳定器比较好 质量越大 速度越快 惯性越大 可以看出稳定器也不宜过轻 过轻的稳定器有时候还要考虑到风阻 也可以看出在视频中 快速移动稳定器的测试画面是不可信的 毕竟是依靠大惯性来实现稳定的 还有就是减少阻力 使摄像机轴竟可能的不被影响 所以万向节轴承组的精密度对一个好的稳定器起着决定性作用
稳定器的使用 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平衡调节 所以一个好的偏移云台是至关重要的 以我个人的经验 1. 旋钮少的云台他会大大缩减你的安装调节时间 也不至于让你手忙脚乱 (下图的比较) 2. 材料和做工 决定手感 (大多数持有者的感概 一时图便宜买回后由于不实用成为一堆废铁占地方) 3. 旋钮最好都是圆形 可以减免不对称带来的影响平衡 4. 有防滑落保险的优先 (避免摄像机掉地上 ) 5. 快装板机型的兼容性和拆卸的方便性 (个人习惯更偏向于插滑式 平衡微调旋钮都在两边 比较好去手 更人性化) 6. 要多加练习 好的画面人为技术影响占50%以上 (等有时间开个贴专门说下使用技巧 ) 市面上常见的几种云台
对于未来稳定器的发展方向 有人提出用回转仪器(在航拍上叫增稳云台) 其实除了我 已经有很多人进行制作了 为什么没能大批量生产和推广 其中的瓶颈我跟大家分享下
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数值采集的准确度校准需要大量时间 使用无刷电调 舵机驱动 扭力有限(只适合卡片机 比如大疆系列) 使用步进电机 驱动部分难调整 算法复杂 且外接电源增加重量 (不管用什么电机齿轮的间运转带来的震动 会使得图像有波纹) 不管用什么驱动方式 不能达到100%增稳补偿 迟缓严重 (这是最致命的)
所以目前采用增稳补偿的量产产品少之又少 即使出来的缺陷依然严重 返回来想就现有的稳定器 完全能满足拍摄了 后面对陀螺仪的研究 真就有些画蛇添足
以上是我对手持稳定器的了解 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指正 不足的地方大家来补充 共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