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97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9-4-30
认证会员
- 注册时间
- 2009-4-30
|
关于投影系统我到想说一下, 激光系统那些投影技术的巨匠早就在研究了。但安全性 和 可靠性还没有达到真正实用化的程度,尤其是正投影的开路环境。
背投中,闭路环境使用半导体激光,三菱公司出的民用产品已经出来 1年多了。
现在 4K投影技术,主要是在商业电影院放映领域应用, 2007年 SONY 4K-SXRD第一个推出商业放映用的 4K-SXRD放映机:SRX-R220, 2011年 TI 跟进SONY 也推出了 4K-DLP芯片,它的影院领域的三个合作伙伴:科视、NEC、Barco 也相继在 2011年底推出了 4K-DLP的放映系统。
目前数字商业影院领域,放映机市场在 SXRD阵营的 SONY 和 DLP阵营的 科视、NEC、Barco 的合力推广下,基本已经饱和。 很难再能容纳其它的厂商介入。 就拿美国来说,目前全美国总的电影放映厅中,超过 90%已经改造成了数字放映,其中 DLP 的 2K(2,048 x 1,080)设备大约占据其中 60%左右,数量大约有 20,000台的安装量。 另外SONY推广的 4K-SXRD占据其中的 40%左右,目前的安装数量大约是:8,300台。
没错,DLP安装的基本全是 2K的系统, 但是因为 4K-DLP 的芯片尺寸是:1.37英寸的, 以前安装了 1.25英寸的 2K-DLP的,可以直接更换 1.37英寸的芯片,而直接升级到 4K(不需要再重新更换放映机了)。 所以基本上美国市场已经饱和。 除了 DLP 和 SXRD之外,其它技术根本没有介入的余地了。
其它市场,目前的状况是 4K推广相对美国要缓慢得多。 而且远远没有美国那么大的市场容量。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 搞放映机和 搞摄影机完全不同, 放映机的系统(尤其是 芯片系统[就是 DLP 或 SXRD这种核心成像芯片])是必须经过 DCI 的全程测试后, 通过 DCI认可的系统才能安装到:电影放映厅中,没有经过认证的技术,是无法在数字放映领域生存的。
DCI的关于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认证有多达 28项,整个测试时间要拖超过1年的时间。 尤其对画面亮度与色彩均匀性,芯片在大功率灯泡(2000瓦以上)的超高热量炙烤下的可靠性测试,是非常严格的。
到目前为止,能通过测试的技术只有:TI的DLP 和SONY 的 SXRD两种。 其它的类似 JVC同学的 D-ILA 和 Epson同学的 HTPS 均无法通过 DCI的全程测试(所以无法应用到数字电影放映领域)。
而显然造摄影机是不存在这种需要 DCI技术认证的体系的。 而 RED的东西,可靠性一向不佳, 而数字放映领域又是一个需要绝对可靠性保证的领域,我想介入这个领域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就算它现在出来了,马上拿去交给 DCI认证,即便能通过,也要拖超过 1年的时间,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我认为,所说的哪个所谓 10,000美圆左右的 4K投影,应该是面向家用级市场的(商用级的都是最低超过 15,000流明的超高亮度的巨兽, RED有天大的本事都不可能把成本控制到 10,000美圆。 目前数字影院放映机,基本都是 10多万美圆乃至 20万美圆以上的超级巨兽,因为亮度是 20,000--35,000流明的系统,所以基本上重量都在 100Kg以上)。
至于家用市场,如果RED推出 10,000美圆的 4K系统,那到的确有些吸引力。 目前家用市场,唯一商品化的 4K投影机是 SONY SXRD的 VPL-VW1000ES,但定价是:$25,000(国内也已经上市了,大约 16--17万的样子)。
所以 RED要是 10,000美圆来卖的话,到是不错的选择。
但问题是,它的系统用谁的核心芯片呢? TI 到是开放授权的,但 TI 的 DLP的 4K芯片只有 1.37英寸的数字放映机专用产品,大家可能对投影机不了解,通常超过 1英寸的投影芯片,其配合的光机结构就非常庞大了,成本非常高,根本不可能去做廉价的家用机。 一般来说家用投影芯片的尺寸基本是控制在:0.5--0.8英寸之间的。
以 4K家用芯片来说,唯一推出产品的是 SONY的 SXRD,芯片尺寸 0.74英寸,但显然不可能, SONY向来自己的技术是吃独食的,从来不会授权给其它厂家使用。
另外的选择就是 JVC的 D-ILA 和 Epson的 HTPS, 或者 RED自己搞。 这个就不好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