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7102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12-9-3
精华作者
导演
- 注册时间
- 2012-9-3
|

楼主 |
发表于 2021-6-18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武心全 于 2021-6-22 17:11 编辑
2.辉煌与至暗时刻
2.1 创业
话说在影视行业,入行的1-2年,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打磨技术,也就是在这个行业的立足之本,大多数影视从业者,并不是完全资源型人才,或多或少都是靠技术吃饭,所谓2年成技(工),3年成(艺),成艺的标准便是能够利用手中的工具创造自己所能表达的内容同时有饭吃。
无论你从影视细分中哪个领域入行,你都要经历一个膨胀的阶段,即还没有对技术完全掌控,又不满足于现状,更是因为没有师承帮带的条件下,独立做点事儿的想法就会涌入心头,从事了两年宣传片制作的情况下,凭借着自己在互联网的一些经验,此时又选择了一条九死一生的路,创业。
这条路波澜壮阔又无比艰辛,出发之前,却忘了问自己一句话,此时,我离出发走了多久,我离目的地有多远。
创业这件事儿起于几个朋友对于电影的共识,大家都不是学院派,但是都想尝试着在这个领域混出点名堂,名副其实的草台班子,互联网成为了我们最初的业务入口,这也为后来的经营风险埋下了伏笔,甚至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段创业正执移动互联网风口,大量的传统企业开始拥抱移动端,从线下业务委托逐步开始在互联网上寻找制作团队,起初,凭借着积累的业务经验,经营还算比较顺利,从几百块的小单子,逐步接到几万块钱的单,最后到十几万的订单,团队也从最初的四个人,发展到十个人,年营业额也逐步步入百万俱乐部。
团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曾登上电影学院的讲台给别人授课,我们也常常成为业内活动的宾客,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国企,我们业务的触角都有涉及,这段创业中,有几段难得的经历,与大家分享,比如甲骨文的合作。
一般这种大公司都会有自己长期合作的影视公司,在一次竞标中,我们这家小团队居然拿下了他们的业务,我们在正式做影片之前,还为他们制作了测试样片,或许是这种不计成本的执着赢下了这次合作,但是同时,这次合作也暴露了团队弱点,也就是现金储备的不充分导致结账方面给了甲骨文不太好的感受,这也是后来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倒了我们。
2.2 恶意竞争之痛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内卷,其实就是恶意竞争的结果,我们的经营地点在北京,从房租再到人才,我们比江浙的公司高出一倍不止,同样的业务我们给出的价格远比江浙要高不少,虽然制作精良于他们,但是互联网的客户大家都懂,只要便宜的,这是第一点,成本之痛,这还是能够忍受的。
在企业经营中后期,从事企宣的互联网公司指数级增加,广告恶意点击消耗着我们的推广费,有时候一万元的推广费几分钟就给你搞掉,没有底线的恶意竞争,导致业务量下滑的同时,还要应对竞争对手的搞事。 在这种竞争下,需要腾出专人去应对竞争带来的企业经营压力,在行政成本急剧增加的同时,经营成本成指数级上升,让你无暇顾忌扩张,很多时间都在与竞争对手周旋。
2.3 现金流危机
做公司谁都想做大项目,但是大项目复杂的流程和漫长的资金回收会让现金流储备吃紧的小团队宁可做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我们团队的长期现金流储备不足3个月,我们接过一部网大的宣发,整体预算不到20万,但是足足拖了我们团队将近2个月时间,经常压着员工工资线回款,那种压力可想而知。现金流的吃紧,和行政体系财务体系的不完善,大量的资金浪费,设备的采购无度,弱化了业务人员的扩充,导致发展中后期的现金流危机频发,人员流动开始加速。
2.4 至暗时刻
随着公司现金流入不敷出,终于迎来的大面积人员流失,创世团队人员的离开,最终在几次迁址的过程后,终于迎来了倒闭的前夜,两年的时光匆匆流逝,大量的设备囤积在库房,却产生不了收益,妄想可以东山再起,但是积攒的那些资源已经不足以支撑将倾的大楼,关张歇业,江湖再见。犹如一场梦,各种不服,各种不甘,但是都是徒劳,必须接受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