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更 300天的纪录短片公号,因为“三七”拍了一条剧情短片 ……
视频《孤岛七日》 是的,“异己”停更了整整300天,原因很简单,没钱。但是环顾周围,拍纪录片的都没钱,《奇遇人生》总导演赵琦老师说,他上一部颇有话题性的纪录片《中国市长》,还欠着拍摄团队十几万;年近六旬的著名纪录片导演梁碧波老师,会屈尊接受某市仅30万制作费的邀片;作品50多次入围,23次拿国际大奖,被媒体誉为中国最有希望的纪录片摄影师薛明老师表示,婚庆也不是不能接。(以上三位真的是鄙人的老师。)
于是,我们坦然面对没钱停更的现实,转身去拍了一条剧情短片(就好像剧情片能挣钱似的)。纪录片团队、纪录片设备,四天拍出来的剧情片,好像差点味道。
图1(看这光,就知道不是纪录片吧)
图2(但还是纪录片那套装备、那组人)
好像到这里本文就该完了,但字数太少会显得没诚意,于是再扯几点不太相干的题外话,算是送的闲白,就不单独收钱了。
第一个,解释一下“纪录片”,学术称为“非虚构电影”(Non-fiction film),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工厂大门》、《火车进站》都是纪录片。纪录片的灵魂是在真实的基础上添加了戏剧性的色彩,“对不可预知现实的戏剧性挖掘,是纪录片拍摄的主要任务”。纪录片并不是直接记录和还原真实事件(那是新闻的任务),纪录片用真诚讲真理,而非一味追求真实(比如《地球脉动2》里面用了七八只蜥蜴的拍摄,剪辑出一只蜥蜴在蛇群逃生的过程)。评判一个纪录片的好坏也大抵从剧作性去考量。所以纪录片创作者偶尔写写剧本,拍拍剧情片,锻炼一下剧作思维,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个,抑郁症,是这条剧情短片的背景设定。一个数字是中国有9000万抑郁症患者,每年30万人因此自杀。玖霖认为,没有其他人比影视创作者更接近抑郁症,因为我们要“在乎和紧张别人的看法,即便这些人与你的生活无关”、创作中“情绪波动大,喜怒难自制”、事后“会因琐事受挫,容易沮丧”,事实也是这个行业抑郁患者比列明显高于其他,所以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和呈现一下抑郁症患者的现实,当然,是戏剧性地。
第三个,玖霖自己认为14分钟法国版的《调音师》(2011年)比139分钟印度版的《调音师》(2018年)好看多了,但前者免费,后者光从中国就挣了一个亿。就是因为前者的时长既无法承载广告植入,又不可能上收费观看。
图3(两版调音师主演还有几分相像)
图4(但印度版的这一出硬挠,还挺尴尬的)
后来高晓松(通过《晓说》)告诉我,区块链加5G,能精准地统计和验证观看,让每个创作者都能巨细无遗地获得应有的收益,谁看谁付钱,少到几毛几分都给你算清楚,可能到了那一天,两小时的电影继续卖你的三五十的票,十四分钟的短片也可以收每人两三块的钱。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