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6947
- 阅读权限
- 60
- 公司
- 帝都NB闪闪编剧有限股份有限公司.
- 自我介绍
- 提问时,麻烦请称呼鄙人为山吹老师.........
- 注册时间
- 2014-12-30
认证会员
- 注册时间
- 2014-12-30
|
本帖最后由 导演很任性 于 2019-5-24 02:10 编辑
我来插一脚吧,嘿嘿,
“胶片只拍三条”的源头,是因为特定背景,
在最早以前,人民群众看电影都是不买票的,各种关系单位互相派送,甚至是半行政命令的摊派和指派.赶上重大献礼题材,都是国家直接贴补,卖不卖座无所谓.
再往后,政策变化,电视业开始发达膨胀,各种电影补贴减少后消失,电影制片厂开始自谋生路,但国企效率太低,导致入不敷出.这时有个政策出台,就是允许与港澳台合拍,但在大陆发行时,必须贴上正规制片厂的厂标.于是,各大制片厂开始了靠卖厂标为生,只要不拍电影,靠贩卖厂标,就能活得挺滋润,但是,只要自己一拍电影就亏损.
于是,北影厂出台厂规,导演拍片必须把片比控制在1比3之内,超过要扣工资,剥夺拍摄权和署名权.
特别提示,:这三条,并不是说一个镜头的,而是指整个电影的片比............"胶片三条"的来源就是这里.
导演们真的是没办法,只好拼命超高标准要求演员,这就流出了"导演都骂人"的传说.当年的和平,拍双旗镇刀客时,即使自掏腰包补贴,还是超了,被罚工资,和3年的拍摄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