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效率的增长,是加速自杀!
——卫哲|阿里前CEO
卫哲老师的这句话虽简单粗暴,但一针见血。
影响公司盈利的原因是什么?
影视广告公司的老板们是不是有过这样的困惑: 1、明明业务还不错,从早忙到晚,但是到年底算算账,发现没赚多少钱,为什么?
2、有的同行业务没我多人还比较闲,但利润要比我高很多,凭什么?
3、我们公司人才济济,各种器材配置齐全,但为什么竞争不过弱很多的对手?
4、活多的时候人不够用,人多的时候活又不够分;
5、外包出去虽然能消化部分业务,但是直接的支出成本和间接的沟通成本也直线增加;
申鹏我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和交流,发现隐藏在影视广告服务业里最大的秘密,不是案例、不是导演、不是报价,这些都是外在形式,关键是“盈利模型”。
决定一家影视广告公司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是这家公司的盈利模型。
盈利模型是赢利规划的顶层规划,同时还会涉及到很多数据,我会在社群里着重讲解。
为什么会这样?决定影视公司盈利模型最核心的是什么呢?效率!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提升效率的革命史,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互联网时代,以及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本质都是不断进化的生产力,和不断加快的生产效率!
企业也一样,总是效率高的企业和效率高的商业模式打败效率低的企业和模式,这就是商业竞争颠覆不破的永恒规律。
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被称之为发达国家,就是因为人均产出效率高。而我国宣称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可平均到14亿人口的话,就只能屈居50名开外!人均产出很低,所以我们被称之为发展中国家。
说白了,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背后都是效率之争。
去年12月份我看到这么一条新闻:
2018年的双十一,阿里巴巴推出了新的AI物种“Alibaba Wood”,主要目的是快速根据商品图片等讯息制作产品短视频。这个ai的效率极高,可以在1分钟内就制作200多个商品展示短视频。
这个残酷的现实给所有影视人敲响了警钟。要知道,用AI技术自动生成视频,比用三维动画技术替代演员表演来得更快更容易。
我们都听过电影工业化这个词,这个概念最早是好莱坞推动起来的,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大规模的标准化技术分工,来提高电影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和美国电影票房总量差别已经不大了,但是中国公司的净利润和美国公司的净利润却相差很大,为什么?
答案是两个低造成的,一是入行门槛低,二是盈利效率低。
让人仰视的电影行业是这么个情况,那影视广告行业能好到哪里去呢?
影视广告,只是广告传媒领域的一部分业务而已,做的再大又能有多大?如果你再不关注该怎么提高效率,那最后可能就只有闻闻味道,连口汤都喝不上了。
我们绝大多数影视从业者,甚至包括很多老板都缺乏效率的意识,没有盈利模型的概念,没有用数据来指导经营的理念。
对照“五星效率理论”给你的公司做个体检
我通过观察各个公司的工作流程,深刻地研究不同规模不同业务类型公司背后的效率,透过你的工作流程,我可以判断出你目前的公司是否有竞争力。
很多小影视公司,可能会存在开工不足的问题,还没到研究效率的阶段,但我知道有不少公司业务量很大,经常忙的不亦乐乎。
通过我的研究和客户实践,我发现把影视广告公司的工作流程拆解开来看,有5大效率是跟企业的竞争优势息息相关的。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被无数影视人忽略的运营5大效率,我称之为“五星效率理论”,即:人效、工效、品效、时效、客效。
1. 人效:影视广告属于文创行业,每个岗位都需要有创造力的人一起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一个不错的作品。
整体来看,我们也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力来完成。这一点可能在影视广告公司还不明显,但在动画公司或影视特效公司就能看的非常清楚了。
这是国产电影里程碑之作《流浪地球》的一组数据,可以看到,这是一部前期后期共7000人相互配合做了4年的诚意大作。
郭帆导演成功的不仅仅是作品,更是工作流程。这么多工作人员,如果每个人的效率都慢那么一点,那估计电影的上映时间就得向后拖那么一点,投资人收回投资的时间也只能再推后那么一点。
不说电影了,举个影视广告公司的例子:
张总的公司,月营收30万,只用了10个人;李总的公司月营收100万,却用了50个人,张总公司的平均人效是3万/人/月;李总公司却是2万/人/月。
从长期的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的趋势来看,李总的公司如果不优化和提升人效,是无法和张总竞争的。
毕竟更高的人效,就意味着更高的收入,更高的利润,更高的薪资。人往高处走,那么人才最终也会流向人效高、薪资高的企业。
那么人效在工作流程上如何显现,与工作流程有什么关系呢?
决定人效的除了日常的经营管理,专业培训之外,最重要的是公司的服务品类,和工作流程上的具体步骤。
因为服务的项目不同,必然导致用人用工的不同。工作流程的步骤不同,导致人员所花的时间也不一样。
2. 机效:所谓机效,是指各类机器和设备的使用效率,简单来说就是看每台机器每个月给你赚多少钱。
分析出机效,你就知道什么时候才适合升级你的设备器材,避免盲目投入造成资产浪费。
总营收÷拍摄数量÷工作电脑数量 = 机效 (如果是不用拍摄就能完成的项目,就直接用营收额除以电脑数量)
举例: 张总公司有5台电脑,1套摄像器材,每个月营收30万。这套摄像器材一个月拍摄了10条片子,那这家公司的拍摄机效就是每月3万,再除以电脑数量5后,就能看出他的机效是6000元每月。
再来看李总这边,李总公司有50台电脑,5套摄像器材,月营收100万。但他的机效只有400块。他每个月营收要做到1000万,才能达到和张总相同的机效。这个压力可想而知。
可见,设备和人员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有效率越好。
有些老板为什么开一家公司赚钱,但开三家分公司后赔钱,原因很有可能就是营收不够导致严重拖低了机效。
机效在工作流程上是显现不出的,但是服务项目品类决定了器材设备的类型,而流程也会对机器设备的使用频率造成间接影响。
算清楚这笔账,你就能搞清楚什么该买,什么该租,什么时候该增加人手。
说完了人效、机效,我们再来讲下品效。
3. 品效:影视公司的品效是指每个服务品类给公司带来的月度效益。
一家影视广告公司的盈利状况,我看一下品效就能估算出八成。
如果一家影视广告公司的服务品类太多,每一项服务月度产出都不到20%,有的甚至不到5%,意味着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弱,没有聚焦核心服务品类的意识(企业宣传片?产品宣传片?TVC?电商短视频?),集中度越低,品效就越低。
品效越低,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的人效会被浪费,公司的业务流程复杂,会导致业务、导演和制片的精力无法集中,报价没有竞争力等等一系列的恶果。
可以说品效决定影视广告公司盈利模型的60%以上。
前面的几个案例,都是在品效上得到了优化和提升,带来的降本增效,这是核心价值。
4. 时效:
时效,可能很多老板会认为和绩效差不多,不够准确。
办公室租金,人员工资,摄影棚租金,演员模特费用等等,还有几乎各项制片费用都是按时间支付成本的。
一个月就那么多天,一天就那么多小时,在单位时间里要产出多少营收,多少利润才能支撑一家公司的存活必须要算清楚。如果事先没有预估,那么这个公司的盈利模型就非常差,盈利能力自然很弱。
在服务内容的品类上,如果不考虑清楚出品所需要的时间,就会出现虽然公司非常忙,但都是忙着策划,忙着修改,没有时间精力去服务新客户,公司一样很难赚到钱。
举例: 李总的公司对外宣传各类型宣传视频都可以做,同时他认为产品三维动画这项目对地域要求不高,可以接全国的单,所以把这个品类作为了宣传重点。
但在操作过程中他发现,三维动画的沟通成本和修改率都非常高,一个月根本做不了几单,只能服务有限的客户,而且还会拖长其他项目的制作进度,导致宣传成本增加和人效降低。
简单来说,你需要根据你团队的特点,确定一个爆款服务项目,而且这个爆款服务要满足需求大、你擅长、出片快、有利润这4个点。
5. 客效
以上的4大效率都是公司内部可以掌控的内部运营效率,但你得知道,这4个效率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客效!
没有客效,就没有最终实现的利润,正如德鲁克大师讲的企业的宗旨是创造顾客。对于一家公司来讲,如果没有吸引客户和留住客户的能力,那么它很难维持盈利,压根就不应该存在。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优化服务流程,合理制定服务品类和其他营销手段,实现增加客户数量,合理提高服务费用、业务数量来增加盈利。
了解了这个“五星效率理论”,你就会发现,你和做的好的同行之间的差距在哪里了。
服务内容品类是公司利润的来源,必须和工作流程一起认真设计,有目标的稳步提高这5大效率。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目张,打蛇打七寸,影视公司老板懂得服务品类与工作流程,与客户服务的重要性,才是公司经营的重中之重!
申鹏研究的这5大效率指标,相信在未来的探索中,伴随着影视广告业全数据的实现,用数据来指导企业的经营会成为可控的指标。
这也是我一直在讲的“流程是影视公司经营的起点,服务品类是经营的核心”。公司存活下去的结果必须要有足够的盈余。 如何做到表里如一的高效经营,是我们在商业竞争中能够存活下去必须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