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0016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16-5-6
认证会员
- 注册时间
- 2016-5-6
|
器材帖
内容来源: |
原创(楼主原创内容) |
器材帖类别: |
器材经验分享 |
器材型号: |
索尼 |
昨天看到两个帖子都是关于胶片和数码的。可能现在很多拍片子的人并没有接触过胶片,也不影响大家成为现在视频圈子里的高手。但是我觉得回头玩玩胶片之后你会对数码的认识更深一些。
首先我反对一棒子打死胶片,这玩意儿不是玄学。《荒野猎人》胶片当然是拍不出的,化学感光材料在那种自然光低照度下不可能完成准确曝光并保持颗粒纯净。这是胶片不能完成的任务。其次我也反对把胶片说的一无是处,毕竟现在的电影摄影机技术、放映机技术很多都是建立在胶片时代的基础上沿用至今,依然还是行业主流。
玩玩胶片会对数码有哪些方面更深的认识呢?
“底大一级压死人” 别以为这是数码时代才有的,胶片时代这已经是“真理”了,半格机,135 120 4*5 8*10甚至更大画幅,135再牛逼的徕卡蔡司,拍出来的胶片和120比也是找虐。这道理其实也挺容易理解的。但是今天反而争来争去。玩玩胶片心里很敞亮135怎么和120比?哪怕是645都是碾压啊!你拍拍洗出来一看心里门清!
“等效焦距等效光圈”很多人会把等效焦距算来算去,觉得等效就是效果一样。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6*7画幅上100mm镜头大约等同于50mm,但是你说50mm和100mm怎么可能一样呢?某光圈下10米外的人用50mm可能都超焦距了,100mm还是能拍出很棒的景深。很多大画幅摄影那种空间感是无法用135表现的,因为就算视角能等效,焦距还是不一样的。
现在很多国产的半幅头或者M43头,做到变焦2.8,或者定焦1.4。然后很多人都说啊呀2.8才几千块钱,1.4才几千块钱!比全幅良心啊!这也不能比!玩胶片,你玩120你会知道大多数80-100焦段是120的“标头”,等效大约45-50左右,蔡司,施耐德这些光学巨匠,或者是当年走黑科技路线的玛米亚宾得等等也就做到2.8,66以上画幅量产的2.8以上光圈,除了宾得67的一支2.4,似乎不多了。就算是那支2.4素质也没有其他2.8的好。难道是这些光学巨头水平比较菜?比国内中一菜?这不能比啊!画幅不同怎么把光圈做到135这样的1.4甚至1.0?(要知道67画幅上105/2.4,是超越了135的50/1.4的虚化能力的)。拍拍胶片就不会用半幅头或者M43头和全幅头比光圈比价格。
“高感和颗粒”这是大家现在最关心的话题了,也几乎是所有新数码上线必须测试的项目之一。就打比方说荒野猎人,为什么胶片拍不了,胶片的感光度就放那了。日光片5207就是250的感光度,灯光片5219就是500感光度,和数码怎么比?现在几千块的数码微单估计都可以把顶级的胶片在高感一项打出屎来!你用胶片的最短板和数码的长处比结论可想而知。但是很多好莱坞大片后期颗粒感很足,很多时候还故意拿数码去模仿胶片颗粒,这是闲得慌?可能还不是。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是大家看的很爽?很酷?很有“电影感”?“胶片感”?这玩意儿你恐怕有机会要问问这些大片的艺术总监。我们拍片子现在喜欢越纯净越好,机内降噪完了甚至还后期降噪,镜头喜欢越锐越好,恨不得每个毛孔都看得清楚!可似乎国外的很多大片并不追求这个。数据上的完美不等同于艺术效果的高度。
“调色和宽容度”如果你用过5207拍过照片,又是哈苏X5用FFF格式扫的,自己去色罩,当去完色罩你看到的照片你肯定心里一惊,色彩饱和度特别淡,宽容度超过14档!对比度不高。和LOG是很像的。可以理解为用这个胶片拍摄出来之后留给后期处理的空间是很大的。至于调色做视频的各位肯定都不陌生了,我想很多拍视频的如果去调5207的照片比很拍拍照片的要强很多。
以上都是我看了论坛帖子之后冒出来的一些想法。其实现在拍胶片成本很低。几百块就能玩,两三千就能玩的很好了。对于动辄几万的摄影机,上万的数码微单,大几千上万一支的镜头,几百块买个二手的手动胶片相机加一支老镜头,买两卷5207分装片,拍完送去淘宝有名一点的大店冲洗一下,自己拿了照片调调色,也算是体验过一把电影胶片的颗粒色彩调色。门槛是远比玩数码低很多的,上个廉价120也就几百块,稍微讲究一点的两三千,买个imax的分装片,你拍几卷连imax都算体验过了。成本真不算特别高。拍完你可能对数码有新的认识。
数码和胶片肯定不是对立的,不是说一个生一个死,一个好一个坏。玩过胶片你会对数码现在的方便,高感,画质,轻便,感恩戴德!太好用了!而拍摄胶片,你又会对曝光,构图,拍摄时机,胶片种类色彩差别,镜头好坏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对于拍摄的态度也会变得更认真严谨,对于你玩数码也是提升很大。现阶段胶片已经渐渐从工具变成了玩具,数码是大势所趋。只是在玩的过程中我们会学到很多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