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4535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17-2-11
认证会员
- 注册时间
- 2017-2-11
|
本帖最后由 吃瓜群众 于 2018-11-18 21:23 编辑
电影的风格化调色,按我的理解其实是一种加减法:
减掉一些杂色,不是完全去色,而是降低杂色的饱和度。
增加一些主色,把主要的色调加强或者偏色。
总而言之,就是让画面的颜色的数量相对简单,
所谓简单,意思是颜色看起来也很丰富,但其实是往某种色调去偏的,
因为摄影机拍出来的画面,是各种颜色平均的,没有明显的倾向。
但是电影的色彩是要服务于剧情、或者气氛的。
比如科技科幻类的,喜欢倾向青绿色,西部片喜欢倾向黄暖色,
恐怖片倾向于怪异的色调,日本文艺片喜欢极致的低饱和度和低对比度…等等。
一些好的画面,其实是美术+灯光+摄影+调色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别指望学了多少年达芬奇就一定能做出好的画面,调色只是其中一环罢了。
调色的技法,我认为并没有太多高深的东西,软件给你提供的功能就这么多。
一个达芬奇从操作上说其实并不复杂——相对于PS,或者三维软件而言的话。
我认为遵循正确的方向,经过自己大量的练习就可以掌握,当然有高人指点更快,
但是,难就难: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调色,更重要的是理论层面的东西。
意思就是,一个好的画面,你要知道人家为什么要这么调?有什么用意吗?
一个优秀的调色师所掌握的技法不一定比你多,除了更熟练,速度更快之外
他对颜色的理解,对于颜色标准的把控,这些是要经过很多年的训练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