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7568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17-7-7
认证会员
- 注册时间
- 2017-7-7
|
1、减焦增光环的工作原理和倍增镜非常相似,前者是直接将较大画幅的成像圈缩小到较小画幅,从而实现更广的视角;而后者是直接放大镜头的成像圈,从而实现放大的目的。二者并没有改变镜头内部的光路,镜头视角的变化是伴随着成像圈大小一同改变的。由于更大的范围的光线被汇聚到较小的成像圈,通光量就会增加,这和200/4使用2x倍增镜等效为400/8,因成像圈放大造成原来面积CMOS的通光量减少是同样的道理。减焦环提升曝光量与ISO和物理光孔直径无关,仅仅是缩小了成像圈的副产品,算是对全幅头浪费掉的成像圈“废物利用”。
2、至于等效光圈原理,就像在衡量镜头视角时,虽然物理焦距是24mm,但转接到半幅机上时,其视角效果和35mm相近,所以我们说这个24mm是“等效全幅35mm的”。焦距是用来表达视角的,而光圈主要用来衡量进光量和虚化程度。等效光圈不是说镜头的光圈值真的改变了,而是在幅面/转接不同的情况下,等效光圈给了我们相等的效果(进光量和虚化程度),提供了跨画幅比较的便利工具。
关于增光镜使得进光量增大的原因上文已有论述,而虚化效果的计算则需要引入更复杂理论的计算。具体来讲,弥散圆直径可有下式计算。
式中C为弥散圆直径,ua为对焦距离,ub为后景距离,f为焦距,F光圈值。计算可知,在使用25mm/F2.0和50mm/F4.0拍摄同一个物体(ua,ub不变),后者的弥散圆直径是前者的两倍。使用0.5x减焦环后,后者的弥散圆直径恰好与前者相等。简而言之,即:使用1/k的减焦环,镜头视角(等效焦距)变为原来的1/k,镜头虚化程度和进光量(等效光圈)变为原来的k倍。
通俗来讲,可以近似地认为,仅仅从视角、虚化程度、进光量的角度来说,GH5+减焦环与A7s2无异,减焦环抹平了二者的画幅差异。当然二者的工艺水平和对焦表现等等不尽相同,减焦环也不可能100%刚刚好做到画幅的转换系数,镜片本身也会对成像素质有影响。不在上述讨论范围之列。
3、特别地,关于metabones的减焦环,其官网附有说明:
Mounted between a mirrorless camera and a SLR lens, Speed Booster® increases maximum aperture (hence its name), increases MTF and makes lens wider.
「将单反镜头转接到无反机身上时,Speed Booster会增大镜头最大光圈值(正如其名为Speed Booster,可以增加通光量,类似胶片时代高速卷的名称由来)、改善MTF表现并使视角更广。」更多内容可以参考下面的链接。
http://www.metabones.com/products/details/MB_SPEF-m43-BT6
至于为什么会改善MTF表现,原因和同一只镜头在全幅上的表现比半幅上的表现更好类似。截幅相当于放大了原镜头成像圈中的一部分,瑕疵就会被放大,减焦环只是其逆过程而已。
4、关于实测,网上非常多,若对上述讨论的真实性有疑问,可以参考下面的链接:
https://suggestionofmotion.com/blog/metabones-speed-booster-xl-nikon-mft-review/
http://tech.sina.com.cn/digi/dc/2013-06-13/08198435222.shtml
可以看到在转接同一只镜头,相同的物理焦距、物理光圈、快门和感光度的情况下,相比于直接转接,使用减焦环确实能实现①增加曝光量②使焦段变广③增大等效光圈。
5、当然在实际使用中减焦环也有缺点,即便是昂贵的metabones也有广角崩边的情况。硬拼画质,转接同一只14L,虽然视角和等效光圈相差很小,但M43+增光减焦的边角锐度会远逊于直接上全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M43用减焦增光转接全幅50/1.4比直接转接全幅24/1.4各方面都要好很多,甚至能接近全幅原生50/1.4的效果。
6、的确,只需要配一个更大比率的减焦环(当然前提是得造的出来,0.64x的减焦环已经快把后组戳到CMOS上了),小底的等效光圈是可以达到到f0.5甚至更大的。但这其实是把原来照射到全幅的一大束光聚拢成一小束用小底接着,最后的信噪比是一样的,不会因此出现夜拍神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