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MOVCAM铁头官方网店
查看: 27197|回复: 15

[新闻] 索尼FX6超详尽评测 (含对比佳能C70)

[复制链接]

883

主题

924

帖子

113

精华

机构会员

NewsShooter官方

注册时间
2011-2-15
发表于 2021-3-23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次评测篇幅超长,分14层楼发布。)


145936zjn144443349vnr4.jpg

FX6是索尼Cinema Line系列第三台露面的机型,这个专业摄影机系列目前由FX3、FX6、FX9和VENICE组成。

Screenshot-2021-03-04-at-4.46.12-PM-740x416.jpg

这篇评测来得晚了些,因为一直没拿到评测样机,不管怎样,姗姗来迟好过不见踪影。

本次评测中,我将详细对比索尼FX6和佳能C70,因为这两台机器定位及售价相近,免不了被拿来直接比对。

DSC_4399-740x493.jpg

DSC_4395_01-740x493.jpg

DSC_4392_01-740x493.jpg

DSC_4384_01-740x493.jpg

首先,让我们看一些关键指标:

• 4K 1020万像素全画幅
• UHD 120p
• 4K DCI 60p
• HD 180 fps
• 原生ISO 800(Cine EI S-Log3)
• 超过15档动态范围(官方数据)
• 高灵敏度模式12800 ISO
• 面部侦测和Eye-AF自动对焦
• 4K 4:2:2 10bit内录
• S-Cinetone色彩科学
• 通过Atomos Shogun7外录RAW
• 电动可变密度ND
• 4声道音频
• 12G/6G/3G SDI
• TC In/Out
• 支持用户加载LUT

Notification_Center.jpg
https://youtu.be/l0asz2VuXIg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点击上面的链接跳转观看当时的FX6产品在线发布会。


1.  产品定位

Screen-Shot-2020-11-15-at-8.34.11-740x541.jpg

索尼大力推广的FX6是一台适合单人操作、轻量化、小型化、机动化的专业机型,它的外形与自重适合非上肩、纯手持的拍摄工作,灵动轻便,即拿即拍。

Screen-Shot-2020-11-18-at-0.37.37.jpg

虽然被归入Cinema Line,FX6其实更像Cinema Line和α无反系列的混血儿。可以说FX6就是将一台α7S III装进了更适合视频工作的机身外壳中,我们最近看到的FX3更倾向于α机型,跟FX系列长得很不像。FX6确实更贵,不过论视频工作,它比FX3或α7S III称职得多。FX6有SDI、BNC时间码、电动可变ND,支持自定义LUT ,这些FX3或α7S III通通不具备。

FX6-ILME-FX6V_side_44062_023-Mid-740x642.jpg

索尼满足了许多人的期待,将α7S III的大像素颗粒影像传感器放进大一点的机身,XLR、SDI、电动可变ND和TC In/Out,一个都不少,能让我们抱怨的地方不多。

在FX6身上能看到很多FX9和α7S III的影子。纵观它的一系列功能特点,毫无疑问,FX6从FX9继承了更多。


2.  影像传感器

Screen-Shot-2020-11-16-at-16_52_29-740x410.jpg

FX6使用一块大约1290万像素(有效像素1020万)Exmor-R 4K背照式全画幅CMOS影像传感器。是不是直接取自α7S III,我不确定,索尼官方的回应只是含糊的一句:“两个机型的影像传感器使用了同样的技术”。

Screen-Shot-2019-09-13-at-11.16.22-AM.jpg
FX9

作为对比,FX9和VENICE的影像传感器尺寸和FX6一模一样,36.2 x 24.1mm。

如果FX6和FX9的影像传感器没有差异,那么索尼就必须在其它地方想办法,屏蔽一些帧率、去掉一些编码选项等等,否则FX6几乎等同于FX9,FX9还卖不卖了?当同系列不止一种机型落在某一特定的价位区间内,任何厂商都面临两难局面。作为用户肯定有怨言,可是站在商业角度,索尼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希望出现一台小机身全功能FX9,价格还要打折,有点不现实。

Screen-Shot-2020-11-15-at-9.42.01-740x230.jpg

上图是标准架构影像传感器(左)和背照式影像传感器(右)的示意图。背照技术将光电二极管的金属布线置于二极管下方而不是上方,灵敏度提升,同时噪点水平更低。

Screen-Shot-2020-11-18-at-0.23.42-740x331.jpg

FX6使用的BIONX XR图像处理器正是来自α7S III。BIONX XR的读取速度据称是α7S II的3倍,大多数传统无反的2倍,FS5的4倍。

由于像素数量少,FX6影像传感器的读取速度超快,这意味着滚动快门果冻效应几乎不存在。理论上,FX6的滚动快门表现应与α7S III和FX3持平,肯定比FX9更好。

采用小像素影像传感器最大的缺点当然就是分辨率上不去,FX6的全画幅影像传感器最多也只能拍4K。如果切换到1.5x S35模式,最高只有FHD。千万不要轻视了这个问题,假如你的主要工作是拍摄纪录片或者现场活动,那么有很多镜头对你来说,可能都不够远,光这一点就足以让某些类型的摄影师转向 FX9。

不过也是因为利用小像素影像传感器,索尼能够让FX6做到UHD 120p,全像素读取,无像素合并。

FX6的影像传感器应该能够让你在大弱光环境中自在地拍摄而不用担心噪点,考虑到FX6的目标用户群,我想很多人肯定非常看重这一点。

Screen-Shot-2020-11-18-at-0.22.58-740x359.jpg

索尼宣称FX6的动态范围超过了15档,但现在我只能保持一分怀疑。大多数厂商的动态范围指标都存在夸大的情况,而且如今大部分摄影机的动态范围表现都不错,如果你的摄影机连12档(或者再高点)都做不到,那么你的开发团队一定有问题。

索尼还热衷于强调Cinema Line的所有机型拥有相似的色彩科学,各种机型的色彩一致。既然FX6拥有索尼的S-Cinetone色彩科学,那么和FX9的匹配程度应该是不用担心的。

Screen-Shot-2021-02-27-at-21.46.39.jpg

现在让我们看看FX6和C70影像传感器方面的差异点:

FX6_C70_sensor.jpg

FX6的全画幅影像传感器对上C70的S35影像传感器。C70的影像传感器与C300 Mark III一模一样,同样的双增益输出技术(DGO)。DGO和双原生ISO可别混淆了,虽然都是异步读取的思路,但DGO的实现难度要高得多,ARRI和佳能摄影机每一帧都要读取两遍,处理双倍数据。


3.  没有双原生ISO

FX9拥有双原生ISO(低800,高4000),但FX6只有一个原生ISO 800(S-Log3),索尼提到的一个“高感光度模式”是12800 ISO。

为了避免误解,索尼马上补充说,尽管高感光度模式与双原生ISO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并不称其为“双原生ISO”。我问他们,高感光度模式是否会影响动态范围,对方回应说与ISO 800没多大差别,我们的实际评测结果见下文。


4.  4K天花板

Screen-Shot-2020-11-15-at-8.34.47-740x736.jpg

2020年推出一台最多只能拍4K的摄影机,而你的一众竞争对手都在拼6K和8K,索尼似乎剑走偏锋。然而冷静下来一想,目前有多少人真的在做4K以上的内容呢?大众消费的内容,目前还以HD或UHD为主,短期内没有改变的迹象。但不可否认,前期高分辨率拍摄十分有利于后期重新构图或下采样获得品质更佳的4K图像,专业人士都认同这样的做法,但假如你是4K拍摄者,输出依然是HD(大部分人都这样),坦白讲,你用不到4K+。

佳能C70也只是一台4K DCI机型。

然而与FX9从6K影像传感器下采样到4K或5K不同,FX6的4K就真的是1:1输出了。我个人觉得FX9的画质表现肯定好于FX6,但并不是说FX6就差到哪里去。

我最常听到一种站不住脚的理论就是“保证我的素材符合未来需求”,难道过去用黑白底片、4:3画幅或SD清晰度记录的早期作品就只能送去销毁吗?“未来需求”是一个荒谬的理由,尤其是考虑到大部分人的工作只是制造快销品,不需要保留那么长时间,20年后还要拿出来回炉再加工。个人意见,没有什么“未来需求”可言,追求最高品质的录制技术没有任何不对,但别用“未来需求”催眠自己。

令人眼前一亮的参数规格,再加上索尼的市场号召力,尽管FX6只是一台4K机型,它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仔细打量的地方。


=======第1部分完=======

原文: https://www.newsshooter.com/2021/03/11/sony-fx6-review/
Matt.jpg
NewsShooter_202102.jpg

883

主题

924

帖子

113

精华

机构会员

NewsShooter官方

注册时间
2011-2-15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5.  自动对焦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jpg
官方演示4K 120fps自动对焦: https://youtu.be/mt17LFPFgyw

FX6跟上了FX9的步伐,采用新一代传感器,面部侦测和Eye-AF(眼睛自动对焦)的水准有了大幅进步。这套技术正是来自索尼α无反系列。

Screen-Shot-2020-11-15-at-9.11.08-740x410.jpg

强化版的快速混合AF系统支持自定义调整AF对焦速度和灵敏度,利用相位侦测提高目标追踪的速度和准确度,再配合反差对焦点获得惊人的合焦精度。627个相位侦测AF对焦点大约覆盖了成像区域95%的宽度和94%的高度,索尼表示这套AF系统“即使面对浅景深、快速移动的物体也能稳定如一提供精准、灵敏的AF追踪表现。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2.jpg

AF追踪速度菜单提供7级速度选项,从准确跟踪高速移动的目标到降低移焦速度,使得焦点移动不至于太过抢戏。

AF的目标灵敏度有5档选择,从完全锁定不变、忽视画面中其它移动的物体到在各个目标之间高速切换。

FX6的AF表现在所有分辨率、所有帧率模式下,包括UHD 120p和HD 240p,都没有打折扣。据说在弱光环境中,这套AF系统依然非常强悍。这些年来,索尼AF技术的进步有目共睹,对于FX6的目标用户来说,强到变态的索尼AF肯定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因素。

Screen-Shot-2021-02-27-at-21.55.42-740x420.jpg

而佳能C70使用EOS iTR AF X自动对焦技术,iTR代表“智能追踪与识别”,也就是1DX Mark III的AF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iTR能够以极高准确度追踪人物头部,无论他们是面对镜头或转过头去。

配合RF镜头,C70还有焦距提示,相关信息以数值和刻度尺方式显示在LCD上。

C70的多种AF模式,包括单次AF和连续AF,覆盖了画面80%水平和垂直区域,支持触控自动对焦。焦点跟踪功能可以追踪移动的对象。

两种面部侦测选项(脸部优先和仅对脸部对焦)可自动侦测和追踪事先选定的人物,或优先侦测事先指定的对焦点,但C70没有Eye-AF(自动侦测眼睛对焦)功能。

FX6的自动对焦能力如何,见下方的测试。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3.jpg
测试样片:https://youtu.be/Yja5dlK0EsY

FX6的脸部和眼睛侦测自动对焦表现非常好,绝大多数时候弹无虚发。尽管没有做到100%成功率,但静态访谈,或是镜头前没有太多干扰的人物跟拍工作完全可以信赖。不过,FX6不能识别后脑勺,跟在人物后面走需要留意焦点。我故意在背光环境中测试FX6的AF系统,因为在布光良好的室内测试没有意义。

Screenshot-2021-03-10-at-10.12.34-PM-740x433.jpg

脸部/眼睛AF,每次只能指定一张脸。摄影机记住的那个人,脸上出现双线框。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4.jpg
测试样片:https://youtu.be/W7NA0P_Orw0

上面是FX6和C70的AF对比。没有Eye-AF的C70认出了后脑勺,有Eye-AF的FX6认不出来。两台机器的AF性能总体上没有太大差异,但索尼识别脸部的速度,似乎比佳能快一点。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5.jpg
测试样片:https://youtu.be/qkogCllTrTc

在弱光环境下,AF的表现让我惊讶。在上面的测试中,我故意缩小光圈,即使IRE电平低了10档左右,AF还是能用。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6.jpg
测试样片:https://youtu.be/50fk1AVgwIs

假如将AF目标灵敏度设为1(锁定),那么镜头前有其它事物穿过,焦点也不会漂移。但也并不是说绝对不变,如果有哪个马虎鬼傻站在你的镜头前4秒钟,AF系统最终会反应过来。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7.jpg
测试样片:https://youtu.be/KBuN_V-qnAg

上面这段是FX6的触控对焦测试。

FX6与C70的AF系统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是C70有目标追踪模式,指定追踪目标后,即使移动机身,焦点也始终锁定在目标上,而FX6只能追踪人这种目标。

在较短时间内,索尼的AF技术取得长足进步,佳能的AF曾经占据优势地位,如今已经被追上和赶超了。

在某些应用场合,AF显现巨大作用,但由于它天生的机械化特点,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好用。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最好不用,非常关键。

我对AF没有任何偏见,但很多E卡口镜头有非常明显的呼吸效应,以索尼35mm F1.4为例,假如任由摄影机自行判断焦点,画面缩放根本不受控制,这一点我不能接受。AF也无法判断摄影师的创作意图,所以我只会在受控环境中,在AF没有太多自由发挥空间的前提下使用自动跟焦。


6.  机身防抖(勉强算有)

FX6-ILME-FX6V_side_44062_020-Mid-740x718.jpg

α7S III内建5.5档的5轴SteadyShot图像稳定技术,补偿5种类型的机身抖动。FX6不具备任何IBIS,消除抖动只能借助索尼的特定软件完成。

索尼的做法是用机身内的陀螺仪将机身的抖动数据内嵌在素材里,然后利用索尼Catalyst Browse软件读取抖动参数,反向补偿,获得媲美稳定器的稳定画面。索尼正在积极接洽第三方非线软件厂商,希望在常用剪辑平台上直接集成这个功能。

通过这种先进的稳定技术,即便手持拍摄,最终画面的稳定度也相当出色。与常见的机身或镜头稳定方式不同,在素材中包含陀螺仪元数据意味着可在软件中自定义抖动补偿的程度,控制画面裁切比例。这种稳定技术来自摄影机本身的陀螺仪,对镜头没有任何要求,兼容所有E卡口镜头,Catalyst Browse软件的分析处理速度和水准也远高于传统非线平台的画面稳定算法。

Screen-Shot-2021-02-27-at-21.59.11-740x338.jpg

佳能C70使用一种混合式IS技术,允许在RF卡口、RF镜头和机身电子IS之间协调控制。如果你使用EF镜头加转接环,那么EF镜头的光学防抖、C70机身的电子防抖依然管用,但它们各管各的,并没有协调共事。

C70开启普通IS模式之后,画面有1.1x裁切。选择增强IS模式,再裁一圈。

索尼FX6没有直接内建机身防抖,但并没给我带来太大麻烦,将机身紧贴身体营造出的平台还算稳定。假如FX6支持机身IS肯定更完美,既然没有,在这就不多讨论了。


7.  Clear Image Zoom变焦模式

Screenshot-2021-03-10-at-10.25.32-PM-740x416.jpg

索尼FX6的Clear Image Zoom(清晰影像变焦)功能给予定焦镜头小幅度的变焦能力(画面缩放),变焦通过顶部手柄或机身侧面手柄的变焦杆实现。既然FX6在S35模式中不支持UHD或4K DCI录制,合理利用周边富余成像空间,Clear Image Zoom有时挺方便。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8.jpg
测试样片:https://youtu.be/ASmtndZDxrk

上面这段样片测试的是Clear Image Zoom功能的画质衰减。裁切4K DCI放大与Clear Image Zoom相比,我看不出有太明显的解析度下降,如果一定要分高下,Clear Image Zoom看起来确实更锐利一些。

clear image zoom.jpg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9.jpg
测试样片:https://youtu.be/T8llwIY1ELI

需要注意,开启Clear Image Zoom变焦后某些功能无法用。如上面的测试演示,一旦我开启Clear Image Zoom,脸部/眼睛AF就被禁用了。

同时受影响的功能:

• S&Q模式(切换帧率)不可高于60fps
• 不支持RAW格式
• 切换镜头的SERVO/MANUAL开关会将Clear Image Zoom缩放比例复原为1x
• 使用Clear Image Zoom,AF对焦侦测区域默认设定为Wide


=======第2部分完=======

原文: https://www.newsshooter.com/2021/03/11/sony-fx6-review/
Matt.jpg
NewsShooter_202102.jpg

883

主题

924

帖子

113

精华

机构会员

NewsShooter官方

注册时间
2011-2-15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8.  机身外形

Screen-Shot-2020-11-11-at-11.40.05-740x410.jpg
FX6

Screen-Shot-2020-11-11-at-13.32.46-740x508.jpg
FS5

FX6的外形和FS5相去不远,很多方面看起来特别眼熟,一眼看上去最显著的差异可能是机身后端突出的EVF不见了。索尼表示,市调发现这个EVF的利用率很低,所以干脆拿掉。

我喜欢用EVF,不过就像FS5,某些机型的EVF安装在机身后侧,必须站在背面取景,很多时候并不方便。

Screen-Shot-2020-11-18-at-0.11.53-740x483.jpg

Screen-Shot-2020-11-18-at-0.27.59-740x424.jpg

Screen-Shot-2020-11-15-at-9.04.28-740x406.jpg

去掉EVF,FX6的原机监看方式就只剩下这块3.5″大小、分辨率1280 x 720的LCD触控显示屏。虽然可以用,但效果并不好,它的尺寸一般,亮度也不够高,构图、对焦或判断曝光,我肯定不敢单凭这块LCD完成。

FX6-ILME-FX6V_others_44111_035-740x555.jpg

实际上,FX6的触控屏就来自FX9,通过手柄上不同的点位可固定在多个不同位置。第三方品牌的EVF,甚至是FX9的原装EVF,也能直接用在FX6上。

Screen-Shot-2020-11-18-at-0.27.51-740x404.jpg

Screen-Shot-2020-11-15-at-8.49.26-740x416.jpg

FX6的顶部手柄、麦克风支架以及LCD屏幕,看上去跟FS5的十分相似。所有这些组件都采用模块化设计,根据实际需求,能够轻松拆装。

Screen-Shot-2020-11-18-at-0.13.06-740x496.jpg

模块化设计理念如今成为一种主流,几乎每家厂商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转变。

索尼FX6与佳能C70的外形对比

DSC_4353_01-740x493.jpg

DSC_4355_01-740x493.jpg

DSC_4356_01-740x493.jpg

DSC_4358_01-740x493.jpg

以上是两款机型单机身的多角度对比,佳能C70更宽更高,索尼FX6则是纵向布局。

DSC_4365_01-740x493.jpg

DSC_4366_01-740x493.jpg

DSC_4369_01-740x1110.jpg

一旦开始加装周边附件,FX6的体积就明显大于C70。

DSC_4382_01-740x493.jpg
FX6

DSC_4383_01-740x493.jpg
C70

这是因为佳能C70的模块化程度远低于索尼FX6,去掉顶部手柄就再也拆不下去了,而FX6的顶部手柄和侧手柄都能拆,LCD也是模块化的。

DSC_4370-740x493.jpg
左:C70手柄;右:FX6顶部手柄

其实光手柄部分的差异就很明显,FX6的顶部手柄由于提供XLR输入端口、多个控制键以及安装LCD需要的牙盘,本身就比C70手柄大一圈。

DSC_4371-740x1110.jpg
FX6顶部手柄

DSC_4374_01-740x1110.jpg
C70手柄

此外,FX6的顶部手柄设计了多个便于加装附件的1/4"螺孔,而C70手柄完全没有,不知道佳能当时怎么想的。

DSC_4372-740x493.jpg
FX6顶部手柄

DSC_4375-740x493.jpg
C70手柄

FX6的顶部手柄通过两个螺栓固定在机身上,C70手柄只用一个螺栓。

DSC_4373-740x1110.jpg

在这里能够看到FX6的XLR输入端口。索尼犯下一个大错——忘记在FX6机身留一个3.5mm麦克风输入端口。所以要录得清晰的音轨,任何时候你都必须先装上这个手柄。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严重的设计疏失。由于离不开顶部手柄,为了录制好的音频,本来主打小巧的机身也变得臃肿。FX6机身上倒有个内置的小型麦克风,但除了录参考音,这个麦克风也没什么更多用途。

DSC_4377_01-740x1110.jpg

DSC_4378_01-740x1110.jpg

DSC_4379_01-740x1110.jpg

FX6的侧手柄可以拆,安装角度比较灵活。

DSC_4380-1-740x1110.jpg

佳能C70的手柄遍布控制键,与机身一体,不能拆。

DSC_4359-740x493.jpg
机顶对比,左:C70;右:FX6

再来看看它们的底部:

DSC_4362-740x493.jpg
FX6

DSC_4361-740x493.jpg
C70

就安装方式而言,FX6的优势很明显,机身周边的安装点位多,底部的螺孔布局也更科学。C70底部的防偏转定位孔,轴线方向只给一个,意味着双螺孔快装板无法用。佳能为什么这样设计,令人费解。

除了顶部的冷靴,C70机身就再也没有其它安装位了。


9.  尺寸与重量

DSC_4391-740x493.jpg

Screen-Shot-2020-11-18-at-0.30.51-740x887.jpg

FX6单机身自重890克,只比FS5 Mark II(机身)重60克,比α7S III机身重276克。FX6机身长153mm(6.02″),高116mm(4.56″)。

Screenshot-2021-02-24-at-2.53.23-PM-740x971.jpg
FX3

与同门小师弟FX3(单机身约640克)相比,其实没多大差距。

DSC_4353_01-740x493.jpg

再看佳能C70,单机自重1170克,尺寸160 x 130 x 116 mm。乍看之下有点重,但考虑到C70除开手柄已经集成了一切,一旦FX6装上顶部手柄、LCD、侧手柄,它的轻量化优势不复存在。

下面是FX6与其它一些常见机型的重量对比。

Screenshot-2021-02-24-at-3_08_51-PM-740x777.jpg

weights.jpg

如你所见,论单机身,FX6比上述其它机型都轻,但领先优势不大,同档位机型自重都差不多。FX6的实际重量很难说清,毕竟没有谁只抱着一个没有显示屏、没有电池、没有镜头的方盒子上阵。


10.  散热与做工质量

DSC_4386_01-740x493.jpg

Screen-Shot-2020-11-18-at-0_27_06-740x455.jpg

巨大的散热系统占据了FX6机内很多空间,气流出入口都在非掌镜摄影师这一侧。索尼公开表示FX6不会过热宕机。

Screen-Shot-2021-02-27-at-22_47_01-740x424.jpg

C70的散热系统也和FX6一样,由散热风扇和冷却结构组成。C70的散热风道与电子系统分离,避免了潮气、沙尘对精密电子元件的影响。

Screen-Shot-2020-11-18-at-0_27_00-740x430.jpg

FX6的内部骨架采用镁合金制造,机身做到了防尘防潮密封。

尽管内部骨架的坚固程度不容怀疑,机身外壳的质感却十分廉价。强度应该不成问题,但摸上去就是不舒服,似乎随时要裂开一样。特别说明,这是我个人的感觉。

DSC_4421_01-740x493.jpg

DSC_4406-740x1110.jpg

FX6是在中国组装的,不是日本,整体做工并不差,但某些按钮的反馈应该做得更干脆一点。

LCD的支架应该会是最遭人诟病的部分,塑料感十足,做工比较粗糙。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jpg
轴承松动演示:https://thumbs.gfycat.com/ShrillBountifulFinnishspitz-mobile.mp4

一旦装上选配的放大目镜,LCD支架的轴承完全撑不住,无论拧得再紧,它还是松的。

佳能C70的做工水准和FX6基本一致,但按键回弹更有力,其它部分的细节要比FX6好一点。

DSC_4409_01-740x1110.jpg

DSC_4413_01-740x1110.jpg

FX6的音频面板和卡槽的盖子松松垮垮的,在C70面前就更显得粗糙。并不是说它们一定会坏,但感觉很脆弱。

DSC_4414_01-740x1110.jpg
FX6

DSC_4415_01-740x1110.jpg
FX6

DSC_4417_01-740x1110.jpg
C70

DSC_4412_01-740x1110.jpg
FX6

I/O端口防尘盖这种小细节,C70做得比FX6好。FX6的盖子最终只能全部揭开,因为看不出里面是什么。虽然只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自己掏钱买的机器,每一个小细节都不能放过。实用度远比纸上的参数来得重要。


=======第3部分完=======

原文: https://www.newsshooter.com/2021/03/11/sony-fx6-review/
Matt.jpg
NewsShooter_202102.jpg

883

主题

924

帖子

113

精华

机构会员

NewsShooter官方

注册时间
2011-2-15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11.  普通E卡口

Screen-Shot-2019-09-12-at-6.57.14-AM.jpg
FX9

Screen-Shot-2020-11-15-at-9.06.47-1.jpg
FX6

FX6没有沿用FS7 Mark II和FX9的锁环型E卡口(据称最大承重100kg),老实说这并不出人意料。虽然采用普通的E卡口,但完全兼容所有E卡口镜头和所有的电子功能。

没有使用锁环型E卡口意味着使用某些大型镜头时需要多加注意,镜头的附加支撑必不可少。锁环型E卡口有助于降低镜头法兰形变,同时兼容大部分S35镜头,比如利用相应转接环使用PL、EF、徕卡和尼康的镜头,搭配有些很重很长的电影变焦镜头时不需要额外增加镜头支撑装置。

Screenshot-2021-03-02-at-9.24.37-AM-740x562.jpg

佳能C70采用RF卡口,但加一个转接环几乎能兼容其它任何卡口的镜头。E卡口的FX6也一样。

Screen-Shot-2021-03-02-at-9.32.06-740x706.jpg

佳能还为C70开发了一个EF-EOS R 0.71x Speedbooster转接环,充分挖掘佳能全画幅镜头的优势。这个EF-RF Speedbooster转接环广角变换系数0.71x,完全支持佳能EF镜头的AF与光学校正,同时传递光圈、焦段等元数据信息。

Screenshot-2020-09-23-at-8.52.31-AM-740x582.jpg

与普通减焦增光环一样,EF-EOS R 0.71x Speedbooster能加大一档光圈,比如把F4镜头变成F2.8。

Mount-Adapter-EF-EOS-R-0.71x_with-Canon-EOS-C70-and-Canon-CJ20ex5B-4K-lens-740x555.jpg

Screenshot-2020-09-23-at-8.46.40-AM-740x643.jpg

Screenshot-2020-09-23-at-8.45.44-AM-740x648.jpg

EF-EOS R 0.71x Speedbooster的安装方式没什么好说的,跟其它转接环差不多。不过,假如你的镜头特别重,也可以用四颗螺丝将转接环更牢固地固定在C70上。假如你需要频繁交换使用RF和EF镜头,大概不会想用到这几颗螺丝。

Screenshot-2020-08-28-at-10.35.51-AM-740x499.jpg

Screenshot-2020-08-28-at-10.36.15-AM-740x505.jpg

Screenshot-2020-08-28-at-10.36.46-AM-740x504.jpg

佳能这个转接环目前最大的缺点是仅支持以下几支EF镜头:

• 佳能EF 16-35mm F2.8L III USM
• 佳能EF 24-70mm F2.8L II USM
• 佳能EF 24-105mm F4L IS II USM

不过也别担心,以上只是佳能官方给出的保守数据,任何全画幅EF镜头,照理应该都能用。


12.  按键布局

Screen-Shot-2019-09-12-at-6.49.00-AM-740x593.jpg
FX9

DSC_4404-740x493.jpg
FX6

DSC_4406_01-740x1110.jpg
FX6

FX6的机身操控和按键布局和大一号的FX9很像,但由于机身面积更小,如果仔细看,还是有很多不一样。

Screen-Shot-2019-09-12-at-6.53.50-AM.jpg
FX9

DSC_4407-740x1110.jpg
FX6

FX9的4声道音频有各自独立的控制钮,但FX6只能提供2声道的实体键控制。另外,切换机内麦克风、外置麦克风和MI多功能热靴音源的切换键也取消了,以上操作必须进入菜单调节。

Screen-Shot-2021-02-27-at-22.16.01-740x646.jpg

Screen-Shot-2021-02-27-at-22.17.03-740x455.jpg

C70提供13个实体功能键,大部分排列都很合理,但音频控制界面藏在LCD屏下面,翻开LCD才能使用。


13.  菜单

菜单系统应该直观、布局合理、容易使用,不过大部分日系厂商还没认识到这一点。日系摄影机的菜单总是密密麻麻的,很多选项的命名方式让人一头雾水。

DSC_4518_01-740x409.jpeg

你听谁说过“我喜欢索尼的菜单”吗?菜单简洁易用,这种评价从来跟索尼挂不上号,那么FX6到底有没有进步?

DSC_4520_01-740x493.jpg

DSC_4522_01-740x493.jpg

DSC_4523_01-740x493.jpg

DSC_4524_01-740x493.jpg

DSC_4525_01-740x493.jpg

DSC_4526_01-740x493.jpg

DSC_4527_01-740x493.jpg

DSC_4528_01-740x493.jpg

DSC_4529_01-740x493.jpg

委婉地讲,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索尼的菜单很难让人联想到“直观”,他们喜欢大量的分页,某些选项藏在奇怪的类目里面,要用的时候,找不到。

我有一台10年前的索尼F3,老实说,F3和FX6的菜单系统,看起来没多大区别。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jpg
翻阅菜单:https://youtu.be/GfkW1DI72xo

FX6的菜单系统分了9个大项,每个大项又分无数小项。如果你耐得住性子,我逐一翻给你们看。

IMG_9365-740x1316-3.jpg

我始终不明白如何让FX6输出RAW信号,最终只能翻查厚厚的说明书。

DSC_4566-740x447.jpeg

佳能C70菜单也分了10大类。要我说,C70的菜单系统设计得比FX6更差,用于菜单导航的操纵杆常常卡住或者干脆无响应。

C70的某些功能项也藏在奇怪的地方,光是如何启用C70的脸部侦测,就让我不得不求助谷歌。

菜单系统应该直观易用,我觉得FX6和C70在这一点上都不及格。是的,两台机器都支持启用“简洁菜单”,这正是我接下来要说的内容。


14.  触控屏幕操作

Screen-Shot-2020-11-18-at-0.15.35-740x548.jpg

FX6和FX9一样支持触控操作,某些菜单和参数调整可点击屏幕完成。

触控对焦也是其中一项功能,不过对于第一次接触FX6的用户来说,恐怕不会那么顺利。光在屏幕上指指点点是没用的,首先要在Focus Setting(对焦设定)里分配一个功能键,等到对焦框变成黄色,才能使用触控对焦功能。

我理解索尼的用意,避免用户意外触碰到屏幕导致失焦,但事情本不应该搞得这么复杂。除了快捷菜单界面的触控操作,点击屏幕并不会触发其它任何操作,那又何必加高一层门槛呢,还不如直接在屏幕上增加一个触控对焦的开关键。

索尼摄影机让我最不爽的一点:总有办法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你是索尼老用户,也许没太大问题,对于新购机或租用机器的用户,这些小门道有时令人非常困扰。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jpg
快捷菜单演示:https://youtu.be/TzJ5BTLb2XE

上面是FX6快捷菜单触控界面的演示。

DSC_4536-740x446.jpeg

能够在Main Status(整体状态)界面更改的项目包括:

• ISO/灵敏度
• 编码
• 视频格式
• RAW输出格式
• 画面扫描(影像传感器模式)
• 帧率
• 场景文件

然而,你不能在这里更改白平衡、ISO/增益、ND档位、快门角度或光圈,只有实线框高亮显示的选项才能调整。

DSC_4541-740x493.jpg

Camera Status(摄影机状态)界面,你可以更改:

• ISO/增益
• ISO/增益
• ISO/灵敏度
• 场景文件

DSC_4543-740x493.jpg

Project Status(项目状态)界面,你可以更改:

• 频率/扫描(帧率)
• 画面扫描(影像传感器模式)
• 编码
• 视频格式
• 拍摄模式(色彩空间)
• 同步录制
• 代理文件录制
• RAW输出格式

DSC_4542-740x493.jpg

Audio Status(音频状态)界面可以调整:

• 音源1
• 音源2
• 热靴声道1
• 热靴声道2
• 音频输入电平
• HDMI输出声道
• 音量
• 监听声道

DSC_4544_01-740x493.jpg

Monitoring Status(监看状态)界面可以调整:

• SDI/HDMI输出信号
• 在所有输出信号上开启/关闭状态显示
• 所有输出信号的色彩空间
• 流媒体传输色彩空间
• 取景器色彩空间
• 伽马显示辅助

DSC_4545-740x493.jpg

DSC_4546-740x493.jpg

DSC_4547-740x493.jpg

DSC_4548-740x493.jpg

DSC_4549-740x493.jpg

以上是能在快捷菜单查看的信息。


这套触控菜单唯一的不便是不能直接调整,必须离开主界面,进入下一级菜单。虽然索尼简化操作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可以做得更完美一些。

另有一种改进思路是在屏幕上切换显示某些参数,例如长按多功能键或通过某个自定义键调出,便于直接修改ISO、白平衡、对焦模式等,可能要比先开启快捷菜单再调整直接得多。

DSC_4550-740x493.jpg

DSC_4552_01-740x493.jpg

DSC_4553_01-740x493.jpg

DSC_4555_01-740x493.jpg

DSC_4558_01-740x493.jpg

DSC_4560_01-740x493.jpg

佳能C70的触控调整直接在主屏幕完成,不需要切换任何二级菜单,特别快捷,所以我尤其欣赏佳能的做法。


=======第4部分完=======

原文: https://www.newsshooter.com/2021/03/11/sony-fx6-review/
Matt.jpg
NewsShooter_202102.jpg

883

主题

924

帖子

113

精华

机构会员

NewsShooter官方

注册时间
2011-2-15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15.  录制格式

204853jfuxxfbqn7kx67fn.jpg

FX6支持内录4K DCI。由于像素数量有限,FX6的最大能力也就是4K了。如果你考虑得比较长远,这是一个你不应忽视的因素,尽管我本人认为,未来很多年里,4K并不过时。

204920jmkz8y6pkbukkr65.jpg
设置S&Q模式:https://youtu.be/Tyod3JW6Hq4

FX6支持4K DCI 59.94p(4:2:2 10-bit I帧 ,XAVC Class 300级别),UHD 120p(4:2:2 10-bit I帧 ,XAVC Class 300级别)。UHD 100p或120p的实际数据码率,索尼并未给出。需要注意,FX6的4K DCI录制无法高于59.94P。

假如你想节省存储空间,FX6提供了XAVC长GOP录制选项。


XAVC I帧422 10-bit(Class 300)

XAVC I帧422 10-bit(Class 300).jpg


XAVC I帧422 10-bit(Class 100)

XAVC I帧422 10-bit(Class 100).jpg


XAVC长GOP 420 8-bit

XAVC长GOP 420 8-bit.jpg


XAVC长GOP 422 10-bit

XAVC长GOP 422 10-bit.jpg


S&Q frame rates.jpg

上表是S&Q模式(快速切换帧率)支持的帧率范围。在S&Q模式中,自动对焦、自动光圈和自动快门功能均被禁用,不过,假如设定为以下帧率,自动对焦还是能够照常工作:
NTSC: 59.94/29.97/23.98 30, 60, 120, 240
PAL: 50/25 25, 50, 100, 200

从参数规格看,FX6的UHD最高帧率甚至超过定价更高的FX9。要让FX9获得UHD 120p,只能加购昂贵又累赘的XDCA-FX9扩展套件,再外录到Atomos设备中。

音频和视频代理文件录制:

PROXY AUDIO XAVC Proxy:AAC-LC, 128 kbps, 双声道
PROXY VIDEO XAVC Proxy:AVC/H.264 High Profile 4:2:0 Long GOP, VBR 1920 x 1080, 9Mbps

在支持的显示设备上可套用HLG(混合对数伽马)HDR色彩文件,在色域最广的BT.2020色彩空间中直接回放HDR(HLG)。

作为对比的C70最大支持4K DCI(4096 x 2160) 120p录制;2K或HD分辨率最高支持180p。是的,C70的4K DCI录制上限是120p。

c70 formats.jpg


CANONPINOTMENUS-32-740x403.jpg
本节图片版权:Dave May

C70支持录制4K DCI/UHD 4:2:2 10-bit 30p,XF-AVC H.264 I帧编码,或4K DCI/UHD 4:2:2 10-bit,XF-AVC H.264 长GOP编码。

CANONPINOTMENUS-14-740x412.jpg



CANONPINOTMENUS-33-740x440.jpg


高帧率特殊录制模式下(XF-AVC HFR),支持4K DCI/UHD 120p 4:2:2 10-bit,XF-AVC H.264 长GOP编码。

CANONPINOTMENUS-9-740x412.jpg


CANONPINOTMENUS-30-740x399.jpg


在2K或HD分辨率下,C70最高帧率可提升至180p——180p 4:2:2 10-bit XF-AVC HFR(高帧率特殊录制模式)H.264 长GOP编码。

CANONPINOTMENUS-12-740x405.jpg


CANONPINOTMENUS-4-740x434.jpg


C70提供了一个S16(裁切)录制模式。在S16模式中拍摄2K的裁切系数是1.92x,拍摄HD的裁切系数是3.07x。

CANONPINOTMENUS-31-740x400.jpg


有意思的是,C70的高帧率特殊录制模式竟然允许同步录制音频。该音频是一个独立于视频素材的单独文件,文件格式BWF(后缀名bwf.wav,一种广播波形格式)。这是一个很棒的功能,为什么其它厂商要把高帧率的音频功能砍掉呢?

CANONPINOTMENUS-17-740x423.jpg


至于编码,你有XF-AVC长GOP、XF-AVC I帧、MP4 H.265长GOP和MP4 H.264长GOP几种选择。

CANONPINOTMENUS-10-740x448.jpg


I帧编码和长GOP编码有什么区别?问得好!I帧编码的每一帧都经过单独压缩,意味着回放或编辑时,每一帧也要单独解压缩;长GOP编码是一种帧间压缩编码,先敲定关键帧,然后检查前后帧与关键帧的差异,仅仅记录发生过改变的数据。通俗点讲,I帧编码老老实实保存每一帧,而长GOP编码仅仅依靠一套模版和变量,重新画出每一帧原来的样子。长GOP编码的优点是数据量小,占用空间小,同等容量存储卡录制时间更长。


16.  外录RAW

DSC_4428-740x1110.jpg

DSC_4427-740x493.jpg

210358tja888zjy58q5a5q.jpg

由于内录RAW压缩格式的专利被某家公司霸占,FX6同样只能将RAW录制功能外放。但是和FX9不同,你不需要花钱再买那个又大又贵的XDCA-FX9扩展套件。只要用一根数据线将FX6和Atomos Shogun 7连接到一起,就能外录12-bit Apple ProRes RAW。

210406yxpgoxqzsqyciovi.jpg
FX6不需要这个

我到现在都无法理解,为什么FX9用户必须使用2495美元的XDCA-FX9扩展套件才能输出16-bit RAW信号给外置录机。

Screen-Shot-2020-11-15-at-8.50.10-740x406.jpg
加装XDCA-FX9的FX9

为什么FX6就能直接输出和FX9一模一样的16-bit RAW,然后记录成一模一样的12-bit ProRes RAW素材,而不需要那个2500美元的砖头?

DSC_4429_01-740x1110.jpg

如今FX6仅需搭配体积和重量小得多的Ninja V和AtomX SDI模块就能外录RAW,Shogun 7稍微有点大,装在FX6头顶不太协调。

再看看佳能C70,完全不支持RAW,内录或外录都不行。


17.  存储卡

210440yssyryaw1y04i41h.jpg

FX9配备两个XQD卡槽,支持同步或接力录制。FX6使用新的CFexpress Type A存储卡,不过这不代表你必须买新卡,因为FX6向下兼容SD UHS-II,只不过为了录制100fps以上的高帧率,CFexpress Type A这笔钱省不了。

FX6-ILME-FX6V_rear_44062_028-Mid-1-740x569.jpg

据我所知,FX6是第三款采用CFexpress type A的机型,其它两款是同门的α7S III和FX3。

210458milgsn289mnm0nil.jpg

CFexpress规范于2019年初公布,但近两年过去,得到广泛应用的只有CFexpress Type B。事实上,CFexpress规范定义了三种标准,CFexpress Type A是其中最慢的。这里的慢是指相对的慢,CFexpress Type A的理论速率依然达到1000MB/s。

Screenshot-2021-02-24-at-3.18.44-PM-740x705.jpg

CFexpress type A最大的缺点是贵,目前没有任何厂牌推出大于160GB容量的CFexpress type A存储卡,因为160GB就400美元一张了。

Screenshot-2021-02-24-at-3.21.18-PM-740x686.jpg

如果算上索尼的MRW-G2 CFexpress Type A/SD两用读卡器,又是118美元的成本。

frames&cards-01.jpg

frames&cards-02.jpg

frames&cards-03.jpg

frames&cards-04.jpg

frames&cards-05.jpg

上面是各种分辨率和帧率对存储卡的最低要求。

作为对比,佳能C70使用SD UHS II存储卡。为了录制4K 120p这种HFR素材,至少需要V90级别的SD卡,虽然价格稍高,但跟CFexpress Type A比起来简直小巫见大巫。一张128GB容量的V90 SD卡大约160美元,比同等容量的CFexpress Type A便宜240美元之多,而且市售V90 SD卡的最大容量已是256GB。

190339mh24q3ztngvnj7gg.jpg

利用C70的双卡槽,佳能允许用户同时录制不同的分辨率。比如一张卡记录4K DCI,另一张记录2K;或是一张卡记录逐行扫描素材,另一张卡记录隔行扫描素材。就算同时录制不同的编码素材也能做到,比如说一张卡录制XF-AVC I帧编码,另一张录制XF-AVC长GOP编码。


=======第5部分完=======

原文: https://www.newsshooter.com/2021/03/11/sony-fx6-review/
Matt.jpg
NewsShooter_202102.jpg

883

主题

924

帖子

113

精华

机构会员

NewsShooter官方

注册时间
2011-2-15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18.  电动可变密度ND

210512bc6utcacqdztdtp2.jpg
FX6 ND系统官方演示:https://youtu.be/AKB--2Hx7_s

承袭FS5、FS5 Mark II、FS7 Mark II和FX9几位前辈的作风,FX6也搭载了电动可变密度ND系统,除了全透明,还支持3个用户自定义ND档位预设。这套可变密度ND的减光量可在2档-7档之间调节。

210520u5lluduy02xldiu2.jpg

自动档ND的快捷键设计也来自于FX9。自动档ND不更改你的ISO、快门速度和光圈,根据曝光需求自动调整最合适的减光量。利用这个功能,你可以做到实时调整景深,让ND系统自动替你补偿光圈的变化。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jpg
FX6 ND系统实际测试:https://youtu.be/w2cRTYJT4x4

我在测试中发现,通过机身左侧的ND VARIABLE旋钮调节ND档位的时候,假如转动幅度过大,是会彻底关闭ND的,你将看到全透镜片的大黑框在画面中拂过。在此之前,屏幕上确实有明显的提示:Variable 1/4,告诉你现在已到达最低减光档位。所以你务必要留意,尤其是在录制的同时调节ND,小心别把黑框一起录进去。

索尼的这套可变密度ND系统非常厉害,大大增强了实用性与易用性,可以说是FX6的主要卖点之一。

220919uqvqzz2j5zpttj2x.jpg

作为对比,佳能C70配备的ND系统比较传统,在扩展模式中最多减光10档。

CANONPINOTMENUS-29-740x434.jpg
图片版权:Dave May

C70要开启ND系统,一是在触控屏幕操作,二是使用机身左侧的ND快捷键。


19.  功耗

FX6的整机功耗大约18W(录制XAVC-I QFHD 59.94p,索尼FE 24-105mm F4 G OSS镜头,开启取景器,无其它外围电子设备)。标配电池充满电大约需要2小时。


20.  用户自定义LUT

Screen-Shot-2020-11-15-at-9.55.19-740x364.jpg

Screen-Shot-2020-11-15-at-9.55.34-740x348.jpg

FX6同样支持上传用户的LUT和场景文件。RAW Viewer或DaVinci Resolve都可用来制作自己的17节点或33节点3D LUT文件(*.cube)。

C70不支持用户自行导入LUT,但是据说有一个“画面风格文件”可用来创建自定义的色彩风格,也就是导入一个后缀名为.cube的3D LUT,录制时套用。如果可行,那么没有计划后期调色环节的工作,也能在拍摄当下实时套用需要的色彩。


21.  没有变形宽银幕模式

210921jdldkmmovs2czmcz.jpg

FX9和FX6都没有变形宽银幕模式,那是索尼留给VENICE的杀手锏。

C70支持查看还原后的变形宽银幕画面,也能够通过HDMI输出正确的宽高比,但C70也没有变形宽银幕录制模式。


22.  时间码/SDI/HDMI

DSC_4412_01-740x1110.jpg

DSC_4415_01-740x1110.jpg

索尼终于下定决心,为FX6配备了专门的时间码输入/输出BNC端口。定位稍低的数字电影摄影机支持时间码功能,似乎开始慢慢成为一种趋势。多机位工作,或是配合录音师单独收音,同步功能实在太关键了。

DSC_4544-740x493.jpg

在时间码端口旁边,是一路12G/6G/3G SDI输出和一个全尺寸HDMI输出端口。FX6做得很好的一点是SDI和HDMI能够同时输出。

上述特点,至少在我看来,让FX6能够胜任很多严谨的拍摄项目,时间码、SDI和HDMI都是基本要求。

220850g0ninfz0wavoh00v.jpg

220827s9pi1765x68xixpt.jpg

佳能C70也提供了全尺寸HDMI输出,但只有一路BNC时间码输入,而且这个BNC还放在别扭的位置——手柄前面,卡槽的底部。


23.  音频

210947yx98gg0n9044hn4o.jpg

210952tjigkv14xujxu1nj.jpg

音频功能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一台主打单兵作战的机型上。虽然机身只给出两个音频实体控制钮,但FX6是支持4声道录制的。FX6的XLR输入端口放在了顶部手柄上,所以如果拆掉手柄,这两路XLR也没有了。

我认为索尼忘记在FX6机身放置3.5mm麦克风输入是一个巨大的疏失。既然主打模块化,那么也要考虑到无模块的机身至少应具备对接麦克风音源的能力。如前面提到,FX6内建一个小麦克风,但除了参考音轨,干不了什么正经事。

有些人也许会辩解说,既然给了时间码输入,就是为了单独录制音轨,之后再同步的。不过,像FX6这种中小型机定位于单人操作,很多摄影师不会专门带录音师。

它造成的另外一个巨大影响是假如搭配手持稳定器,顶部手柄一定要拆掉,那么FX6彻底丧失了XLR录音能力。独立摄影师用不了麦克风,应该算是一个重大设计缺陷吧。(话说回来,我也看不出FX6机身哪里有空间塞两个全尺寸XLR端口,但3.5mm为什么不给呢?)

211002rkoxoo0hkiaciioo.jpg

除了XLR输入,FX6的顶部手柄上还有一个索尼MI多功能热靴,可加装索尼Sony XLR-K3M双声道数字XLR音频适配器。也就是再增加两路XLR输入,通过MI热靴将音频信号往下送进摄影机。在XLR-K3M适配器上有控制这两路音频的专用控制界面。

录制4声道的方式:
• 2路XLR输入 + 支持MI热靴的无线音频接收器(双声道)
• 2路XLR输入 + 支持MI热靴的XLR输入适配器(双声道)
• 2路XLR输入 + FX6机身内建麦克风(双声道)

FX6机身内建了立体声麦克风。在Quick Audio(音频快速设定)菜单中可以控制所有4个声道的设定。FX6没有标配外置麦克风,记得自己准备。

佳能C70有两个Mini XLR端口(但没有标配Mini XLR音频线),支持幻象供电,用于连接专业麦克风。另外,佳能没有忘记在机身上留一个3.5mm输入,兼容市面常见的3.5mm麦克风。

Screenshot-2020-09-23-at-9.43.06-AM-740x627.jpg

C70同样不缺少内建的参考音轨麦克风。

191708ess75850odvorr0r.jpg

从Mini XLR录制双声道,再从内建麦克风录制另外两个声道。

191722zu7tih778s66o4dm.jpg

Mini XLR和3.5mm麦克风能够同时录制。

01_08_Rear-740x555.jpg

C70的LCD屏下面藏着音频控制界面,除了声道1/2的电平旋钮,还有Line/Mic/Mic +48切换开关,自动或手动电平选择。


=======第6部分完=======

原文: https://www.newsshooter.com/2021/03/11/sony-fx6-review/
Matt.jpg
NewsShooter_202102.jpg

883

主题

924

帖子

113

精华

机构会员

NewsShooter官方

注册时间
2011-2-15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24.  实用性

实用性——实际使用中方方面面的细节,在我看来没有得到足够多拍摄者的重视。选择摄影机,实用性是我的第一考量因素。能够面市的摄影机如今都差不到哪里去,录制能力、影像传感器水准都不错,动态范围差不太多,包括很多功能设定只是叫法不同,本质是一样的。

以前各家厂商的影像传感器技术和录制能力差距很大,但现在几乎每一款专业机型都有着不错的4:2:2 10-bit机内直录能力,再去计较各机型之间相差无几的动态范围没有意义。

然而,一台摄影机在用户手里的实际使用体验,依然存在巨大差异。实用性,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可能成为影响消费者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不同类型的用户,实用性有着不同的含义,适合我的未必合你心意,无法给出统一标准。鞋合不合脚,只有你知道。

我想从自己的角度,专门用一章节篇幅比较索尼FX6与佳能C70的实际使用感受。我无法直接告诉你哪一台机器实用性更强,因为根据你的特定工作需求,包括用它们当A机还是B机,评判标准都是不一样的。

两台机器的优缺点统统摊开来,我不会只挑好话说。再次强调,以下是我的个人看法,欢迎参与讨论。


索尼FX6的实用性评测

参数设定

DSC_4536-740x446.jpeg

首先是参数设定,在不进入完整菜单系统的前提下,快速设置到底方不方便?索尼的菜单设计习惯于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直观度欠奉,为了安抚用户,索尼想出了“快捷触控菜单”的法子,但我发现两个问题:首先是更改参数必须离开主界面,进入次级菜单;其次是有些参数只给看不让改。如果不允许修改,何必放在“快捷”界面上?

而索尼的完整菜单是冗长的、迷宫般的、只顾堆叠选项的。


握持手感

DSC_5245-740x383.jpg

由于FX6的外形特点,如果需要同时控制镜头环,那么只有一种握法:右手握智能手柄,左手撑起机身底部。

IMG_9537-740x555.jpg

FX6是狭长形的,你可以把它抵在胸口获得第三个稳定点。LCD安装在前端方便取景。

Screenshot-2021-03-04-at-5.15.31-PM-740x470.jpg

手肘紧紧贴住身体,此时你有四个稳定点。假如机器必须远离身体,这种握法更好。

使用这种小机器,假如摄影师本人不高,采用以上握法,拍到的全是低机位,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

DSC_5234-740x594.jpg

上述握法唯一的缺点是离不开侧手柄,不仅仅是为了那些功能键,还有稳定性。

IMG_9530-740x555.jpg

IMG_9531-740x555.jpg

IMG_9532-740x987.jpg

如果你购买了选配的放大目镜,最好把LCD移到机身后侧固定,抬高机身,通过目镜取景。与此同时,夹紧手肘有助于机身稳定。

Cursor_and_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jpg
差劲的轴承: https://thumbs.gfycat.com/IdioticInformalJabiru-mobile.mp4

前面已经提到过,它最大的问题出在LCD的支架轴承阻尼太弱,根本撑不住目镜。我还发现目镜的屈光度范围不够大,至少对我来说不够用。最后的缺点显而易见,这样还怎么用触控屏幕?

IMG_9543-740x555.jpg

LCD的遮光罩做工品质也很差,设计需要改进。

IMG_9544-740x555.jpg

IMG_9545-740x555.jpg

IMG_9546-740x555.jpg

遮光罩折叠之后能够保护LCD面板,但是负责把遮光罩固定在LCD上的锁扣开关离旗板翻盖太近。有一半的机率,当我翻开旗板时碰到锁扣,整个遮光罩都松掉了。

FX6机身左侧有大量按键,但手持拍摄时很难盲操作,不歪过头去仔细看,依然不知道哪儿是哪儿。

Screenshot-2021-03-04-at-4.44.33-PM-740x494.jpg

Screenshot-2021-03-04-at-4.43.22-PM-740x492.jpg

好在白平衡和增益的切换开关依然摆在熟悉的位置,基本不用看。控制电动ND的转轮也在很容易操作的位置。

Screenshot-2021-03-04-at-4.46.12-PM-740x659.jpg

Screenshot-2021-03-04-at-4.45.53-PM-740x678.jpg

使用触控功能的缺点是一旦左手从底部移开,机身不免往左倾斜。如果是在手持拍摄当中,最好注意一点。

Screenshot-2021-03-04-at-5.20.04-PM-740x484.jpg

利用触控屏幕操作没有想象中轻松,因为上面提到的机身侧倾,就算你有意识扶住LCD,平衡感还是不对劲。这主要是由于一只手在前,另一只手在后,而且一高一低。LCD的支架品质也很糟,屏幕晃晃悠悠的,除非你彻底锁死转轴。

Screenshot-2021-03-04-at-4.53.43-PM-740x474.jpg

说到屏幕,我顺便测试了它的亮度。我在菜单中将屏幕亮度调到最高的+15,然后曝光到100拍摄一张白卡,用测光表测试回放的素材,得到的数据是570尼特。在我的试拍过程中,这块屏幕在明媚的户外表现还算不错。


小型稳定器能不能撑起FX6?

IMG_9524-740x987.jpg

IMG_9525-740x555.jpg

可以,没问题。拆掉侧手柄和顶部手柄并把LCD适度后移,小型稳定器支撑FX6还是很轻松的。

选择兼容的镜头并利用机身的AF系统跟焦,你不需要再加装跟焦监视器和其它附件,减轻系统负荷。你可以装,但精简系统省事不少。


=======第7部分完=======

原文: https://www.newsshooter.com/2021/03/11/sony-fx6-review/
Matt.jpg
NewsShooter_202102.jpg

883

主题

924

帖子

113

精华

机构会员

NewsShooter官方

注册时间
2011-2-15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平衡

白平衡好调吗?毕竟这是我们日常用到较多的参数,校正白平衡不但不能耗费太多时间,而且结果要准确。

FX6提供实体开关切换三种白平衡设定:A、B和PRESET。A和B可自行分配参数。

当白平衡开关位于A或B位置时,按住机身正面的WB SET键就能开始校正白平衡。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jpg
手动校正白平衡:https://youtu.be/wz3khJhIhPM

校正过程中,似乎中心十字标记必须完全放置在你的参照物中,不能越界一星半点,否则会影响校正结果。见上面的演示片段。

假如白平衡开关拨到PRESET位置,按开关正上方的WHT BAL键可将色温值变成橙色显示,然后用菜单旋钮更改数值。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2.jpg
选择预设色温:https://youtu.be/lm7IrxtSACA

在PRESET位置也能直接选择预设色温:长按WHT BAL键会在屏幕左下方弹出小窗,提供以下预设选择:

自定义模式:
• 3200K
• 4300K
• 5600K
• 6300K

Cine EI模式:
• 3200K
• 4300K
• 5500K

将PRESET白平衡分配给某个自定义功能键,操作是一样的。

Screenshot-2021-03-05-at-2.24.52-PM-740x413.jpg

在刚才弹出的小窗中,第一项叫作ATW(自动追踪白平衡)。这项功能允许摄影机在光线发生变化的环境中自动连续调整白平衡,但是要注意,在CINE EI模式中无法使用ATW。

IMG_9418-740x555.jpg

IMG_9419-740x555.jpg

IMG_9420-740x555.jpg

假如要更精细地修正白平衡,那就必须钻进FX6的菜单系统内部了,在那里才能调节Tint、R Gain和B Gain,稍显繁琐,索尼不应该把它藏得这么深。

IMG_9421-740x555.jpg

在快捷菜单白平衡的区块底部能够看到Tint数值,但很多人应该读不懂吧,为什么索尼坚持用Tint、R Gain和B Gain,而不像大多数厂商用行业熟知的CC(+/- G/M)补偿来表示?

总的来说,调整FX6的白平衡还是比较直接和快速的。

IMG_9400-740x555.jpeg

每一次开机,FX6似乎都会提示你执行APR校正。

APR功能的作用是平均影像传感器每个像素的亮度差异,同时有利于噪点抑制,所以是一个应该定期执行的操作。如果摄影机好几天都没有开机工作,出现上述提示有必要也很正常,但不应该每次开机都看到。索尼建议每一次更换拍摄地点都执行一次校正,因为光线和环境温度都可能发生变化。


全自动模式

IMG_9405-740x555.jpg

IMG_9406-740x555.jpg

IMG_9407-740x555.jpg

IMG_9413-740x555.jpg

IMG_9417-740x555.jpg

假如要把一切费脑筋的事全丢给FX6,那就试试全自动模式。开启ATW(自动追踪白平衡)、自动ND、自动对焦并打开自动曝光(同时启用自动增益控制),再把色彩模式设定为S-Cinetone。好了,拿起机器,走到哪儿拍到哪儿。

遇到特别强调机动性的工作,照上述办法等于把FX6变成了一台傻瓜摄影机,让我惊喜的是实际表现还真不赖。但是遇到逆光或高反差场景,软件算法表现得很挣扎,这也是所有数字摄影机的通病,机器很难准确判断人的创作意图。


S&Q模式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jpg
S&Q模式4K DCI演示: https://youtu.be/2OQjFzBD2as

测试FX6切换帧率的难易程度。我首先设定为4K DCI XAVC-I 23.98P录制,要迅速更改成60p拍摄,只需要把S&Q功能(高低帧率变换)分配给某个自定义功能键(首先把S&Q设定为60fps),一键切换即可。

Screenshot-2021-03-05-at-4.00.48-PM-740x413.jpg

FX6不支持4K DCI 120p,只有UHD + XAVC-L编码才能升至120fps。此外,只有XAVC-I编码才支持4K DCI,XAVC-L编码的最高分辨率限制在UHD。

Screenshot-2021-03-05-at-4.01.25-PM-740x416.jpg

有点奇怪的是,当我从23.98p升至100p,AF功能失效了,屏幕显示“仅MF”。是帧率太高吗?选择50p甚至48p,照样没有AF。

Screenshot-2021-03-05-at-4.15.23-PM-740x412.jpg

原来,你选择的升格帧率必须能被常规帧率整除。举例来说吧,常规帧率25p,S&Q升格帧率100p(25p x 4 = 100p),那么AF就能工作;S&Q升格帧率120p,除不尽,AF没戏。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3.jpg
S&Q切换演示:https://youtu.be/puYmsRt9-u8

从上面的演示可以看出,一旦通过自定义快捷键启动S&Q模式,从23.98p到 120p、100p或60p,切换帧率是多么快捷的一件事。每次按下S&Q快捷键,系统自动切换到最近一次使用的帧率。假如再按下机身前方的菜单旋钮,帧率变成橙色显示。然后右手按下智能手柄的操纵杆,便可从几个预设的帧率中再做选择。从演示中还能直观看到帧率高于60p之后画面的裁切情况。


LUT

IMG_9401-740x555.jpg

FX6支持导入自定义LUT,非常有用,但只有在CINE EI模式中才能启用LUT。


模块化设计

Screenshot-2021-03-04-at-4.48.38-PM-740x543.jpg

FX6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但实际情况是,模块化也许仅有利于收纳,在很多工作场合,你还是得把FX6的所有标配附件都装上才能用得顺手。你可能会说,我用不到顶部手柄。当然可以,如果你不需要音频的话。也许你要用稳定器,有独立的录音工作流程,或是只拍慢镜,用不到声音,以上皆非,那么顶部手柄你非用不可。

DSC_5281-740x493.jpg

DSC_5282-2-740x493.jpg

是的,你可以把LCD直接装在机身上,去掉顶部手柄,让机身更小巧,但我实际测试后发现这样操作LCD变得更加不便。

FX6这种体积的摄影机不是为了上肩操作设计的,上肩反而违反人体工学。如果你坚持要肩扛,不如考虑FX9。


直出画质

有些档期紧张的摄影师恐怕没有时间慢慢调Log或RAW,那么素材直出的画质就尤为重要了。FX6的直出画质好吗?简而言之:好。

客户看不了Log,或是在现场直播或广电环境,S-Cinetone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输出选项。

Log和RAW的优点,有时候被追捧过头了。针对特定需求,也许直接使用一个成熟的画面风格是更好的选择。索尼的Log素材向来不容易处理,没时间精心调整,说不定弄巧成拙。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4.jpg
S-Cinetone演示:https://youtu.be/gQF9-WLpxT0

上面是仅调整白平衡和曝光后S-Cinetone的直出结果。

Screenshot-2021-03-06-at-10.45.19-AM-740x214.jpg

Screenshot-2021-03-06-at-10.48.31-AM-740x433.jpg

S-Cinetone的色彩还原非常自然和准确。

Screenshot-2021-03-06-at-10.51.04-AM-740x214.jpg

缩放到白色区域,可以看到S-Cinetone没有任何色偏。

我用佳能C70拍摄了同样的场景,下面是FX6 S-Cinetone与C70 Wide DR BT.709色彩的直接对比(后面的C70章节还有单独说明)。两台机器使用同一支镜头拍摄,排除了镜头的光学素质干扰。两次测试的布光也是完全一致的。所有素材直出无调整。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5.jpg
FX6 S-Cinetone vs. C70 Wide DR BT.709:https://youtu.be/eTYLxgDtYng

Screenshot-2021-03-06-at-11.37.29-AM-740x418.jpg

两款机型使用各自的色彩模式,结果难分高下。我觉得最大的差异体现在C70的Wide DR BT.709绿色更加饱和,而FX6的S-Cinetone红色稍微鲜艳一点。


外接监视器/录机

选择FX6的一大因素是它的小巧灵动,假如增加过多周边附件等于背离了初衷。就算是Ninja V这样的小监视器/录机重量也不可忽视,如果将它定位在手柄前端,重量全部集中在前面,整套设备的平衡完全不对劲。

DSC_4428-740x1110.jpg

如果你想用Ninja V(外录RAW必备),我发现把它固定在顶部手柄后侧更有利于重量分布。你必须慢慢习惯这套设备的外形特点:短短的机身,但是特别高。


=======第8部分完=======

原文: https://www.newsshooter.com/2021/03/11/sony-fx6-review/
Matt.jpg
NewsShooter_202102.jpg

883

主题

924

帖子

113

精华

机构会员

NewsShooter官方

注册时间
2011-2-15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佳能C70的实用性评测

Screenshot-2021-03-04-at-4.56.49-PM-740x488.jpg

佳能C70的外观跟我们印象中的数字电影摄影机相去甚远,索尼FX6长得有点像过去的手持V8录像机,而C70是放大版的单反。


握持手感

Screenshot-2021-03-04-at-4.57.56-PM-740x594.jpg

Screenshot-2021-03-04-at-5.00.42-PM-740x502.jpg

徒手握持的技巧,C70跟FX6差不多。

C70纵深长度不及FX6,但更宽。我觉得最稳定的握法跟FX6一样,一手握手柄,另一只手扶稳机身底部。

Screenshot-2021-03-04-at-4.58.56-PM-740x477.jpg

Screenshot-2021-03-04-at-5.07.05-PM-740x442.jpg

由于机身矮胖,手肘紧紧贴住身体能够获得四个稳定支撑点。

Screenshot-2021-03-04-at-5.01.53-PM-740x395.jpg

由于C70的LCD固定在机身背面,要靠在胸口提高稳定度是不行的,看不到屏幕。

IMG_9427-740x555.jpg

机身左侧的大量功能键不容易操作,看不清,需要一段时间熟悉,尤其是放在角落的峰值、波形、DISP和斑马纹。

IMG_9423-740x555.jpg

IMG_9424-740x987.jpg

IMG_9425-740x987.jpg

HDMI的位置也十分不利于手持,手掌只能完全移到机身底部。连接Mini XLR之后,ND和WB按键能够照常操作。

Screenshot-2021-03-04-at-5.03.37-PM-740x400.jpg

手持状态下,C70的触控屏幕比FX6更容易触及,尽管机身稳定度同样受到影响。我让手肘紧靠身体,左手一边点击屏幕,一边提供必要的支撑,效果还可以,这是因为双手基本在同一高度。而FX6的LCD位置明显更高,力矩不平衡。


屏幕

DSC_5230-740x493.jpg

测试屏幕亮度。我在C70菜单中将屏幕亮度调到最高的+50,然后曝光到100拍摄一张白卡,用测光表测试回放的素材,得到的数据是296尼特。除了亮度偏低,还有一个问题,C70的屏幕调到最亮后画面褪色泛白,基本不能用。

直接调高亮度效果很糟,还有一个明度可调。明度选项只有Normal、+1和+2,调到+2之后测得屏幕亮度299尼特,几乎只有FX6的一半。在阳光明媚的户外,这样的亮度是没法用的。

另外,C70的叠加信息很多,遮挡大量画面内容。是的,叠加信息可以隐藏,但是给一个把信息显示在画面之外的选项会更好(适当缩小画面)。


快速调整参数

IMG_9528-740x555.jpg

直接在触控屏幕上快速查看并修改关键参数非常好,比如调节白平衡、ND、快门速度和ISO,对于提高利率起到关键作用。

C70的主菜单系统也有点复杂,不够直观,用于菜单导航的多功能操纵杆时不时卡顿或失去响应。

Screenshot-2021-03-04-at-5.11.55-PM-740x514.jpg

侧手柄上的某些控制键,我觉得不太好操作。


小型稳定器能不能撑起C70?

IMG_9526-740x987.jpg

IMG_9527-740x555.jpg

能够撑起FX6的小型稳定器,也能承载C70,只不过C70比FX6略宽,底板不够宽的稳定器调平可能有问题。

利用佳能的双像素自动对焦和兼容的镜头,能够最大化精简C70系统。


白平衡

DSC_4675_01-740x1110.jpg

那么C70的白平衡调整难度如何?C70有两个白平衡键设计在机身左侧,调整白平衡的方式不如FX6直接。

DSC_4676_01-740x493.jpg

首先按下WB键,屏幕的色温栏出现橙色框高亮显示,然后用手柄上的FUNC滚轮循环高亮K值和CC值。

或是按下WB键后用机身背面的功能转盘选择不同的白平衡预设:

• 日光
• 钨丝灯
• 荧光灯
• 自动白平衡
• 预设白平衡A
• 预设白平衡B


出现橙色高亮的数值,你都可以用FUNC滚轮上方的多功能操纵杆调节,按下以确认,否则不会生效。另外,按下WB键后无任何操作,5秒钟后橙色高亮自动消失。

Screenshot-2021-03-05-at-3.45.14-PM-740x545.jpg

WB键下方的快捷键2也能调出橙色高亮框。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jpg
C70手动校正白平衡:https://youtu.be/h79hkLQMefQ

手动校正白平衡,首先把灰卡或白色的物体放在画面中央,然后用快捷键2调出A/B设定(你上一次的选择),左下角A或B图标开始快速闪烁,闪烁停止代表校正完毕。

Screenshot-2021-03-05-at-3.41.11-PM-1-740x414.jpg

Screenshot-2021-03-05-at-3.41.58-PM-740x416.jpg

Screenshot-2021-03-05-at-3.42.12-PM-740x416.jpg

Screenshot-2021-03-05-at-3.42.23-PM-740x416.jpg

Screenshot-2021-03-05-at-3.42.36-PM-740x416.jpg

在触控屏幕上也能快速切换白平衡,循环高亮K值和CC值,然后从标尺中选择。奇怪的是手动校正白平衡无法通过触控屏操作,必须使用上面提到的实体键。

C70的白平衡系统设计没有太大问题,但能像FX6那样再简单、直接一点就更好了。


=======第9部分完=======

原文: https://www.newsshooter.com/2021/03/11/sony-fx6-review/
Matt.jpg
NewsShooter_202102.jpg

883

主题

924

帖子

113

精华

机构会员

NewsShooter官方

注册时间
2011-2-15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ewsShooter 于 2021-3-22 19:38 编辑

S&F模式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jpg
C70的S&F模式: https://youtu.be/AsLGahIA0Lw

S&F是C70快速切换帧率的快捷模式,等同于FX6的S&Q模式。我将C70基础帧率设定为23.98p,录制格式4K DCI长GOP编码,数据码率108 Mbps。

Screenshot-2021-03-05-at-3.58.02-PM-740x414.jpg

Screenshot-2021-03-05-at-3.58.13-PM-1-740x411.jpg

为了从23.98p快速升至120p,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在触控屏幕上把Recording Mode(录制模式)从Normal Recording(常规录制)切换成Slow & Fast Motion或S&F Clip / Audio (WAV)。如果我之前已设定过Slow & Fast Motion的帧率为120p,那么切换模式后不需要重启摄影机,120p立刻生效。

Screenshot-2021-03-05-at-3.56.35-PM-740x414.jpg

在菜单界面上,你可以长按Slow & Fast Frame Rate这一栏调出帧率标尺,左右滑动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升格帧率必须能够整除基础帧率,也就是说基础23.98p就不能用100p升格。

Screenshot-2021-03-05-at-4.28.26-PM-740x390.jpg

Screenshot-2021-03-05-at-4.28.41-PM-740x391.jpg

另外一个小窍门,基础帧率设定为25p,C70依然支持4K DCI或UHD 120p升格,FX6就不行。

IMG_9429-740x555.jpeg

IMG_9430-740x436.jpeg

IMG_9431-740x555.jpeg

C70录制4K DCI或UHD 120p必须使用长GOP编码,I帧编码被限定为30p,因此4K DCI或UHD 23.98p无法直接升格到120p,首先要到菜单中更改编码。

IMG_9433-740x555.jpg

你可以为S&F切换分配一个快捷键,按下快捷键,屏幕上的升格帧率以橙色高亮显示,之后可以用机身背面的功能转盘更改帧率。


全自动模式

C70的白平衡、ISO和对焦都可以设定为自动模式,但是因为缺少自动ND功能,C70的全自动模式表现不如FX6理想。而且,我发现C70的自动白平衡很不可靠。

如果你特别看重全自动模式,FX6是更好的选择。


LUT

不能够导入自定义LUT,甚至没有公开表示支持LUT会让很多人打退堂鼓。尽管固件升级能够轻而易举解决这个问题,但官方没动静,用户心里没谱。

在此澄清一下,C70不是不能加载LUT,但佳能说它是以一种“色彩模式”的方式来套用的,套用的色彩直接烧录到素材里。C70有20个色彩文件保存位。


直出画质

C70的潜在用户里,肯定有一些不想拍Log,或是来不及处理Log素材的。那么C70的直出画质够不够用?够。佳能摄影机的直出画质通常令人满意,C70也不例外。

C70的Wide DR BT.709色彩模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客户催得急,或在网络直播和广电环境,C70的直出素材足以应对。

Sony_FX6_Review_-_Newsshooter-2.jpg
C70的Wide DR BT.709色彩模式: https://youtu.be/HnQXCnF66JU

上面是仅调整白平衡和曝光后Wide DR BT.709的直出结果。

Screenshot-2021-03-06-at-11.06.36-AM-740x212.jpg

Screenshot-2021-03-06-at-11.06.59-AM-740x425.jpg

Wide DR BT.709的色彩还原十分自然和准确。

Screenshot-2021-03-06-at-11.04.40-AM-740x210.jpg

放大到白色区域,看不出任何色偏。


顶部手柄

IMG_9441-740x987.jpg
看出问题了吗?

C70的顶部手柄设计得很差,有它没它都一样。不但没能提供额外的附件固定点位,顶部的冷靴也是多此一举,除非你想加装监视器或必须使用那个麦克风支架。此外,麦克风支架离冷靴那么近,其实根本无法再装监视器!佳能的设计部门不做品控检查吗?要用外接监视器,麦克风支架必须拆掉,画面和声音不可兼得。

C70的顶部手柄是没有经过慎密思考的产物,长长的手柄,一个附件螺孔都没有。


音频

DSC_4472_01-740x493.jpg

DSC_4481_01-740x1110.jpg

我喜欢C70机身的录音能力,所有功能是完整的,不需要借助手柄附件,保持机身的紧凑。搭配RØDE Wireless GO II无线音频接收器是一个简洁易用的录音方案,而FX6要录音就麻烦多了。

DSC_4512_01-740x493.jpg

DSC_4510-740x493.jpg

我认为选购小型机的目的就是一直保持它的小型化特征,最好不要添加累赘的外围设备,C70基本满足这要求。如果一定要再加个什么的话,一个小型的顶板会让C70实用度更高。再退一步,利用一个简单的冷靴扩展板,我能够同时安装机顶麦克风和无线音频接收器,而机身体积并没有明显增加。


小结

索尼FX6与佳能C70,实用性必然各有千秋,希望上述评测能让你们了解两款机型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潜在问题。


=======第10部分完=======

原文: https://www.newsshooter.com/2021/03/11/sony-fx6-review/
Matt.jpg
NewsShooter_202102.jpg

883

主题

924

帖子

113

精华

机构会员

NewsShooter官方

注册时间
2011-2-15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25.  画面质量

当代数字摄影机只要运用得当,画质水平相当令人满意。假如客户没有强制要求拍摄Log或RAW,索尼的S-Cinetone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

FX6的弱光表现非常好,考虑到它与α7S III使用同一块影像传感器,应该不意外。

佳能C70同样有着优秀的画面质量。C70与FX6具备出色的机内编码能力,足以应对4K DCI、UHD、HD项目需求。

关于C70与FX6的画质表现,网络上已经有海量的素材样片,各种试拍应有尽有,没有必要在这里占用篇幅。


26.  内容管理器APP (CBM)

Screen-Shot-2020-11-14-at-17.22.06-740x373.jpg

索尼的手机端APP“内容管理器”(Content Browser Mobile, CBM)支持FX6,在移动设备上控制FX6镜头的对焦、光圈和变焦,例如索尼的新镜头FE C 16-35mm T3.1 G,但现在还不清楚是否需要搭配CBK-WA100/101无线适配器。

此外,在Content Browser Mobile界面上能够实时看到画面构图。以下是该APP支持的功能。

实时操控
– 实时监看摄影机/录机画面
– 显示已连接设备的状态
– 遥控对焦、变焦、REC启动/停止等
– 实时日志(重点标记)

浏览
– 显示片段清单
– 播放片段
– 编辑素材片段元数据

传输
– 上传片段到FTP、FTPS或其它服务器
– 打出入点上传片段的部分章节
– 下载片段到移动端设备
– 通过任务清单管理传输工作

故事板
– 粗剪
– 上传部分片段和EDL格式时间线

管理元数据
– 命名片段
– 分配重点标记清单快捷键
– 浏览和上传相关片段

TC LINK
– 同步多台机身的时间码

设备设定
– 管理已连接设备的网络设定


27.  兼容的附件

211112p44qfgv38ki3er38.jpg
索尼URX-P03D双声道接收器(UWP-D系统小蜜蜂)

同在索尼生态环境下,支持FX6的附件产品非常多。

211124ez916sh1lthhjf64.jpg

其中就包括索尼采用MI热靴数字音频接口的UWP-D无线小蜜蜂系列,以及索尼的BP-GL/BP-FL系列电池。


28.  FX6不会替代FS5 Mark II

010431a4k2ktk2eibpg71e.jpg

尽管你可能觉得FS5 Mark II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索尼并不这么想。FS5 Mark II短期内不会停产,和FX6一起拼4000-6000美元市场。

010500h8i35rl35san4px5.jpg

FX6发售之后,FS5 Mark II的售价肯定还有下探空间。


29.  售价和上市时间

FX6-ILME-FX6V_side_44062_024-Mid-740x639.jpg

定价6000美元的FX6很有竞争力,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无外乎佳能C70、RED KOMODO、Z Cam E6-F6、Kinefinity MAVO 6K S35、松下EVA1以及BMPCC 6K Pro。

FX6的两种发售版本:
- 索尼FX6(单机身):5999.99美元
- 索尼FX6(单机身) + 索尼FE 24-105mm f/4 G OSS镜头套装:7199.99美元

这个价格比FX9低大约5000美元,比α7S III贵大约2500美元。

考虑到FX6的能力,6000美元的定位算是一分钱一分货。想用半价买一台小号FX9的人别做梦了。

那么FX6的售价和竞争对手相比如何呢:

price lists.jpg

索尼FX6和RED KOMODO直接打擂台,便宜500美元的佳能C70站在旁边摩拳擦掌,此外Kinefinity、Z CAM和Blackmagic竞品的定价也十分有吸引力。


30.  索尼FX6与佳能C70:实际成本对比

既然横向比对,不妨再来看看两款机型的实际使用成本。假设再购买3块电池、1个充电器、一支机顶麦克风、XLR音频线、4张存储卡以及一个读卡机,一共需要多少钱。FX6使用的CFexpress Type A只有80GB与160GB版本,我选择160GB,便于让两台机器的存储卡容量尽量接近。是的,两台机器都支持用更便宜的低速存储卡,但我只选择了支持所有分辨率与帧率的速度级别。

电池均购买机身标配的对应型号。

fx6 c70 costs.jpg

在你开始抱怨怎么尽选原厂高价货之前,嘿!以上只是理想状态的对比,调查一整天的拍摄工作大概需要投入的总成本。


=======第11部分完=======

原文: https://www.newsshooter.com/2021/03/11/sony-fx6-review/
Matt.jpg
NewsShooter_202102.jpg

883

主题

924

帖子

113

精华

机构会员

NewsShooter官方

注册时间
2011-2-15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FX6 vs. C70优缺点一览

ProsCons.jpg


31.  我该买哪一台?

DSC_4365_01-740x493.jpg

没有人能给你准确的答案,两台机器都有可观的性能,哪一台更适合你恐怕只有你自己知道。

如今,10000美元以下价位的摄影机在画面质量、录制能力以及动态范围方面越来越相似,任何一台机器基本上都能拍出漂亮的作品。

个人建议,假如你正在考虑更新换代,那么应该把着重点放在各机型的实用性上。你平常拍摄哪些内容,某某机型的输入/输入端口能不能满足你的需要,实际使用方式是否跟你的拍摄风格合拍?以我30多年的从业经历,我可以告诉你“更好”的机器往往不是纸面参数最漂亮的。

站在个人的立场,以下是我对FX6/C70的总结。

索尼FX6

•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台定价合理的A机,FX6可能比C70更适合。
• 电动可变密度ND系统令人眼前一亮。
• 多机位工作环境支持SDI OUT和时间码IN/OUT十分关键。
• 录音实用性欠考量。
• 在顶部手柄加装监视器后,重心前移,平衡性很差。
• 菜单系统应改进。
• 快捷触控菜单层级太多变得不快捷。
• 监视器支架做工不好,难以固定。
• LCD遮光罩设计得不好。
• 无法在S35模式中录制4K或UHD,4K或UHD仅在全画幅模式可用。限制了镜头的长焦能力,这一点对我影响很大。
• 顶部手柄和机身都提供了附件安装点位。
• 比C70更模块化,但很多时候你离不开那些模块。


佳能C70

• 与C300 Mark III相同的影像传感器(支持双增益输出技术)。C70使用更高端机型的影像传感器,而FX6的影像传感器来自定位更低的无反机型。
• 除了顶部手柄没有别的组件,一体化设计更方便,装上镜头就能开始拍摄。FX6要组装的模块很多。
• 完整菜单设计得不好,操纵杆时常卡顿、失灵。
• 触控调整关键参数很方便。
• S35 4K/UHD机型。
• 假如需要“伪全画幅”美学风格,可以加装Speedbooster。
• 时间码输入,在选择B机的时候,我很看重这功能。
• 机身有3.5mm麦克风输入端口,录制好的音频,同时保证机身的小巧。
• 机身提供了Mini XLR输入,而FX6只能通过顶部手柄获得较好的音频。
• 没有SDI不算是世界末日,但我更倾向于SDI而非HDMI。
• HDMI的位置影响手持。
• 只有一路HDMI输出限制了一些应用方式,除非你另外加装监视器。
• 顶部手柄没有提供任何附件安装点位令人失望和不解。

DSC_4353_01-740x493.jpg

两款机型离完美还有一段距离,假如结合它们的优点于一体,大概就是一套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了。

其实,本次评测的FX6与C70,其中一台是我买来自用的,你们认为我最终选择了哪一台?欢迎留言讨论。


32.  FX6的市场定位

010634ys41geewjr2pspeh.jpg

无论你是索尼粉还是索尼黑,这个日本品牌的中低端机型定价一向十分激进。我过去曾不止一次提到,摄影机市场已经开始分化成两个区间:10000美元以下市场和高端市场,卡在中间的永远要死不活。FX6当然是主攻10000美元以下市场的。

索尼把握时机的能力令人称道,几乎从不失手(至少在数字电影摄影机领域)。一半的战绩来自于敢为天下先,看看F5、F55、FS5和FS7,索尼拿出这些机器时,竞争对手一张牌都打不出来。

FX6的上市时间与C70相近,免不了被拿来比个高下。虽然全画幅混合无反机型的选择非常多,但只有FX6才有可能会被视为第一款真正平价的日系大厂全画幅数字电影摄影机。是的,索尼2012年就推出过全画幅E卡口的NEX-VG900,不过咱们都清楚那不是一回事。

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索尼需要用FX6定义一个新的战场,做一个缩水版的FX9是远远不够的。

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不用更高像素的影像传感器,为什么没有4K+,但以我个人浅见,没有必要。选择这个价位区间摄影机的专业用户,其中很大比例并不需要制作4K+内容,4K很完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如是。

FX6肯定会蚕食一部分FX9的市场,索尼不喜欢自家产品直接竞争,但考虑到竞争对手的咄咄攻势,如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虽然他们已经尽力在影像传感器上做文章,但两者的界线开始模糊,可能会让一部分FX9用户不爽。不过,两款机型依然有各自擅长的一面,比如FX9更适合上肩,支持S35裁切模式拍摄4K等。

为了安抚FX9机主,索尼很有可能会解锁FX9的6K和直接通过SDI输出RAW的能力,不再需要加装XDCA-FX9模块。很多对FX9有兴趣的人已经下单了,但FX9在全球一些地区严重缺货,不知道如今有多少人将重新思考当初的决定。


33.  目标用户群

011306jn9b22w8bbhffd2v.jpg

FX6的目标用户群主要是拥有FS5和FS7这类机型的人,以及正在观望佳能C70、RED KOMODO、BMPCC 6K Pro、Z CAM和Kinefinity的潜在消费者。

对于新闻、活动、纪录片和商业宣传片,售价适中的FX6有潜力成为主力机型。它小巧轻便的外形非常适合单人摄影师,尽管要让它舒服地上肩还需要一些附件。

FX6谈不上全能,但这不是它的问题,每个人有不同的需求,幸好目前市面选择相当丰富。

新闻、活动、纪录片和商业宣传片摄影师是不是看重全画幅还值得商榷,但只能拍S35 HD,可能会让你流失不少客户,这也是索尼坚持继续卖FS7 Mark II和FS5 Mark II的原因。另外,很多摄影师在索尼的S35机型上用SpeedBooster转接环,说明全画幅美学肯定有市场。

FX6能够成为你的唯一主机,FX9的B机,或是α7S III的A机。考虑到它的功能和能力,很难说有谁或什么题材是不能用的。


34.  FX6 vs. FX9

这里先做个纸面对比。

FX6 vs FX9.jpg

尽管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FX9拥有、FX6缺失的功能还是很多的,其中包括以下这些:

• 6K影像传感器(与VENICE相同)
• 4K S35模式
• FFcrop 5K(最高4K DCI 60p)
• S16模式(新固件提供)
• 锁定环E卡口
• 两路SDI输出
• 同步锁
• 更好的上肩人体工学


35.  FX6 vs. α7S III

FX6 vs a7siii.jpg

基本上,α7S III仅有的几个优势是能够拍照和自带EVF,IBIS应该也算。


=======第12部分完=======

原文: https://www.newsshooter.com/2021/03/11/sony-fx6-review/
Matt.jpg
NewsShooter_202102.jpg

883

主题

924

帖子

113

精华

机构会员

NewsShooter官方

注册时间
2011-2-15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36.  相似产品

010903jrqjjr6yd55ct6rn.jpg

010907pyb17vjj1ibhibya.jpg

010914myq1miibqu4zc12c.jpg

考虑到外形风格和价位因素,和FX6最接近的机型要算是佳能C70、RED KOMODO和Z CAM E2-F6,老面孔松下EVA1也是一个。Kinefinty MAVO LF和MAVO 6K S35也是可以拿来比一下的。

那么上面四款直接对手相比如何?

4 models comp.jpg

所有这些机型各有各的强项和弱点,很难说哪一台占据绝对上风。

下面让我们对比一下FX6与其它几款机型的录制能力。

011044fmqlmuyjo6ody6by.jpg

011050jzdpppnh3f3xfpl6.jpg

011054atptisoorrfr8ut2.jpg


37.  为什么买FX6而不是α7S III或FX3?

011122xtanke2rzraw5als.jpg

尽管影像传感器相似,很多帧率和录制选项也差不多,但FX6是一台完全围绕视频工作设计的摄影机,不是混合式无反相机。

如果你的工作主要是拍视频,那么像FX6这样内建可变密度ND、XLR输入、SDI输出、时间码功能,有更好的冷却系统、支持LUT、外形风格更易搭配附件的工具带给你的使用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有些人偏偏觉得无反的外形用来拍视频更顺手,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存在绝对的对错。

前文提到FX6的种种特点,如果正是你喜欢或追求的,那么FX6肯定是专职视频创作更加合理的选择。不过要获得那些独有的功能和设计,必须要比α7S III多付出2500美元。


38.  索尼PXW-FX6基本参数

011202r57r9hfphppbd59d.jpg


=======第13部分完=======

原文: https://www.newsshooter.com/2021/03/11/sony-fx6-review/
Matt.jpg
NewsShooter_202102.jpg

883

主题

924

帖子

113

精华

机构会员

NewsShooter官方

注册时间
2011-2-15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39.  结语

011228two276mpyytupy5t.jpg

索尼FX6的综合实力毋庸置疑。功能特点、外形尺寸、重量、实用性以及市场定价,各方面都平衡得不错。

世上没有完美的摄影机,FX6距离“完美”也很遥远,但它有能力满足许多人的特定工作需求。我在评测中不止一次强调,近年问世的几乎每一款摄影机都拥有极为接近的动态范围和录制性能,你应该把选择重点放在实用性、总体成本、I/O、菜单系统的易用性以及是否适合你的拍摄风格上。

参数是片面的,你无法通过参数真正认识一台摄影机。实用性是我选择摄影机的第一考量,假如机器难用或无法满足工作需求,我根本不在意它是否拥有爆棚的帧率/分辨率,设备不应成为我完成工作的阻力。

不要被天花乱坠的营销话术、参数、高帧率、高分辨率等等冲昏头脑。你应该选择最合适你的摄影机。归根结底,这笔投资是否合理,只有你说了算(已婚人士就是你家领导说了算)。你手里的摄影机或正想买的新机器能够替你付清每个月的账单,又让客户满意,那么它就是最适合你的。

我们容易对新机型的期待过高,有时候脱离现实。我自己的判断是,FX6几乎满足它的目标用户一切需求。如果满足不了,说明你其实是FX9的目标用户。

有些人还是会抱怨FX6没有内录RAW,没有变形宽银幕模式,没有6K。我在前面已经分析过,FX6的大多数潜在消费者用不到这些,也许他们想要,但真的需要吗?

以免有人一目十行,我再说一次:想用半价买一台小号FX9的人别做梦了。

从纸面参数很难给FX6挑刺,FX6半只脚结结实实踩进了FX9的地盘,我觉得它吸纳了同期发布的α7S III和FX3的许多功能,很像FX9与α7S III/FX3的混血儿。如果你一直关注α7S III/FX3,又对可变密度ND、SDI、时间码、XLR有急切需求,非常需要一台专门围绕视频功能打造的机器,那么索尼用FX6给了你最好的答案。如果你想要FX9的影像传感器和FX9的高阶功能,那就去买FX9。



=======全文完=======

原文: https://www.newsshooter.com/2021/03/11/sony-fx6-review/
Matt.jpg
NewsShooter_202102.jpg

61

主题

403

帖子

0

精华

认证会员

注册时间
2012-5-13
发表于 2021-3-23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终选择C70

点评

确实C70是个不错的选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24 10:19

44

主题

1070

帖子

0

精华

认证会员

注册时间
2013-11-1
发表于 2021-3-24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C70是个不错的选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filmaker.cn

GMT+8, 2025-7-3 11: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