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014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12-2-22
认证会员
我叫孙一畅
- 注册时间
- 2012-2-22
|
胶片时代的画幅规格就是胶片的尺寸决定的,常见的就是8mm,16mm,35mm,70mm,IMAX。最常见的还是咱们现在常说的35mm胶片。然后35mm常见像场有3perf和4perf,听说过还有2perf的但是我没见过,所以35mm电影镜头设计都是能覆盖4perf的,但是具体除了覆盖的部分额外再大多少就随各个厂商的意了。
S35的胶片像场是宽24.89mm,高18.66mm,按照咱们的勾股定理可以算出来外接圆的直径是31.108mm。所以胶片时代的电影镜头像场基本都是要大于31mm的,看那些电影镜头的指标有一个是ID就是diameter of the image circle(像场直径)的意思。
但是镜头公司对于自己的要求不一样,因为越靠近边缘,成像质量就越差,所以有的厂商为了追求更高的成像质量,会把像场做的大一些,然后感光元件接受的部分只是整个画面,中心一部分质量较高的画面。
所以也就出现了诸如MP部分焦段拿到VistaVison画幅的机器上也能够实现全覆盖的情况。再比如有些同学把otus系列转接到中画幅相机上也能得到比全画幅更广的图像,都是这个原因。这也就有了zeiss刚推出SP系列的时候采访被问到“为什么MP都能在大画幅(FF,或者说VV,不是图片摄影上的那个大画幅啊,大家都懂得)还要再推出这个SP系列?”时,主事人说了句“能拍,和能拍的好是两个概念,我们设计MP系列是为了35mm系统设计的,我们只能对这个系统了像场内的画面负责,尔等随意转接,虽然也能拍出没黑角的画面,但是那不是我们的设计初衷,但眼前这套SP就不一样了!天之骄子……”(最后几句有点玩笑 大家看得懂就好~~
所以说楼主最后一个问题不能直接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得具体到某颗镜头来讲才行,但是大体上来讲是会有黑角的严重了就会是一个圆圈,中间是图 外圈全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