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我舅舅偶遇,聊到了三七。他一边摆手一边摇头的和我说:“以后这个比赛不想再参加了。” 我舅舅今年60,一个老海归,80年代起就对摄像机充满了兴趣,90年代初就自己拍摄制作MTV,家里的摄像器材老物件多的吓死人。虽然不是影视制作的正规军,但是发烧程度已经算是高烧了。三七短片也是陪着我参加了约莫有5年了,一共有拍了7部微电影,今年是他第一次不陪我玩了。 回忆这几年,我们曾为了三七集体去另一个城市拍摄、曾为了三七专门添置摄影器材、曾因为作品落选而遗憾、也曾因为片子获奖集体兴致勃勃赴京。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也认识了很多团队的不足。舅舅甚至常常把获奖作品下载到电脑里反复跟我探讨,他对三七的热情甚至一度超过了我,把这个短片比赛当成是过节一样。 就算这次他没有陪我一起比赛,他依然很关注,第一时间就告知我们入围了,而我却把片子交完以后,再也没上过拍电影网。 一年上一次拍电影网,似乎成了一种习惯。 一次上一次,一次上七天。 以前还能看看沈阳的各路大神各种神评,这几年也销声匿迹了,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言归正传,我舅舅不愿意再玩的原因就是,三七越来越虎头蛇尾了。 从最早的一年办好几次三七,到后来的一年一次,应该是浓缩了,应该就精华了。后来确实有段时间也挺认真的,会有大师挨个点评每个片子,到后来的给每个入围作品的每个环节煞有介事的打分,再到现在基本是属于地下接头了。8月21日发生的事情像签了保密协议一样,不仅官方没声音,连参会群众都没图像了。 用个不恰当的方式形容一下我的感觉,我觉得这种比赛我一个人就能办了: 一个月前通知,当天12点发题,花点钱租个地方小范围聚一下公布一下奖项,找几个老师点评一下,办完收工。 当然这个是玩笑,里面肯定倾注了很多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但体现出的表象确实给我这种感觉。 而且印象当中这不是第一年这样了,往届也一直有未完待续的感觉。再加上机械化的举办流程,让我也像完成任务一样参赛持续了好几年了,幸亏还有那么多优秀作品和团队支撑着这个比赛,不然我早就放弃了。 每次跟身边的一些朋友聊到这个比赛,大家都劝我去参加点更有影响力的,但是说实话,有感情了,三七记载着我的青春,记录着我们团队的成长。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因为什么原因离开三七,但我希望不是因为比赛结束后的未完待续,要知道我们拍出再烂的作品也没有放弃,那正是因为我们看重这个比赛,认真对待这个比赛,也希望主办方能认真对待我们。 不要让比赛本身成为一个开放式结局的短片。 我可以拍悬疑,三七不能玩悬疑。 拙见,轻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