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31
- 阅读权限
- 60
- 公司
- 影能国际
- 注册时间
- 2009-3-30
认证会员
- 注册时间
- 2009-3-30
|

楼主 |
发表于 2017-8-8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indboyz 于 2017-8-8 11:37 编辑
肯定不能是代码编程,这样没有实际意义,就成了工厂的工业机械臂了,我们要做每个人都能用的机器人。
这里可以说一下机械臂的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最初是为了解决核燃料无人更换的问题,八十年代以后大量用于汽车制造。按照操控形式来分:
第一代是 编程 完成固定动作,就像疯哥说的。
第二代是 示教,很容易理解,就是手把手交,可以是用遥控器定位,也可以用扶着臂体做一遍,记忆下来,我们肯定是以这个为起点,目前先进的也到这一步。
下一代是 人工智能,语音告诉机器人:“我要一个45度推进并且从仰视到俯视的镜头。。。”,这是我们的目标。
说到精度,分两个层面,一个是关节转动的精度,比如用遥控器控制关节转动,这个So Easy,这个是伺服电机精度问题,还有大比率减速器配合,一般都是0.01度的级别,远远超过人力范围,再大也没有意义了。
另一个层面就复杂了,XYZ坐标的空间精度,也就是在天上画一条我们希望的直线或曲线,注意这样是没法用遥控器直接控制电机转动得出的(除非你的遥控器模式是XYZ坐标,也就是机械臂在后台运算。)这里面涉及两个重要的概念,第一是 反解,也就是我们已知路径,转换为机械臂几个关节的电机转动,这个算法就是求方程式,很不幸,解不是唯一的,而是无穷多解,并且在其中找出一个最理想的,可想而知其运算量。第二个概念是 插补,臂体组合运动的时候,由于不断修正直线和弧线都是由锯齿组成的,关键就是锯齿大小,比如精度0.1mm会比1mm多十倍的动作指令和运算,而且高速大扭力往复运动,震动就来了,想云台一样要调整PID是肯定的。
上面说的 反解和插补,就是自动控制领域最高级的应用,这些都叫做运动控制 Motion Control。其实工业 航天 军事 的精度要求不见得比咱们摄影高,绝大多数都是从A到B运动过来就行,对路径和锯齿要求不高。拍视频是连续拍摄,1mm以下的抖晃我们都能从镜头里感知,比如35mm的Cmos投到35米的大屏幕上等于放大1000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