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2318
- 阅读权限
- 60
- 居住地
- 浙江省 杭州市
- 注册时间
- 2012-3-24
认证会员
- 注册时间
- 2012-3-24
|
本帖最后由 bouquet 于 2013-12-31 02:58 编辑
今年拍了2部片子,最近也闲了下来,有时间可以看看片,简单做些思考。因为主要做的是摄影,所以在2013年最后一天,说点做摄影的感受。
1、电影摄影师的工作定位:电影的影像风格,主要是由导演来定调,摄影的主要任务是帮其充分实现。所以,作为一个摄影,不必捉急于寻找刁钻的角度,设计复杂的运动,布置炫丽的光线;而是应该在导演设计的框架内,准确实现每个镜头的信息传递功能。好电影的摄影可以很简单,比如《一一》,这片子在镜头运动、光影方面都很简单平实——镜头都是固定镜头,加简单的摇摄,没有移动;光线都是写实的现实主义光线。但是这并不妨碍《一一》成为一部评价很高的作品。因此,切合导演意图的摄影,不管它技法上有多平庸,对于成就一部伟大的片子,也已经非常足够了。因此,电影摄影师,可以先忘了自己是个摄影,这样其实更有利于影片总体的呈现。
2、电影摄影师和光线:比较经典的说法是斯特拉罗的“用光线来书写”,即电影摄影师(主要指摄影指导)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光线,从而实现情绪和气氛的传递。对于斯特拉罗本人来说,《末代皇帝》等经典作品都是这句话的良好写照,但值得一提的是《旧爱新欢》(one from the heart, 1982),其中舞台般的光线的设计,已经凌驾于整部影片之上,成为一个相当凸显的元素,颇有争议(虽然影片本身也挺烂的)。个人观点是,掌握光线对电影摄影师来说非常重要,但关键一点还是要契合影片,过犹不及。
3、电影摄影师和镜头运动:要思考镜头为何而动。在有了场景、光线之后,镜头所截取的画面,在意义上即代表了叙事的视点,一个视点主要包含景别和角度两个因素;然后影片的叙事,本质上就是一个接一个视点的切换,以组成意义,也就是我们传统理论中的蒙太奇。这样的理解下,对我个人而言,镜头运动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为了维持一个视点中景别和角度的不变,从而在被摄主体在运动时,摄影机跟随其运动;第二,在导演风格用长镜头进行叙事时,视点切换时不采用蒙太奇硬切,而通过镜头运动造成景别、角度的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意义时。除此之外,个人不喜欢任何无谓的镜头运动。近几年让我印象深刻的镜头运动,是张猛的《钢的琴》。
其他的还有一些,如对景别、景深的选取,也是挺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只要稍微留意下,就会发现大多数以“讲故事”为主的电影,都是以近景的人物对话加上中景的人物动作,来完成绝大部分的内容,特别是在商业片上,包括一些优秀的商业片也是如此,如《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让子弹飞》等;而一些比较追求“文艺性”的电影,则更倾向选择宽松的中景,加上长镜头来叙事,典型的如《孔雀》《400击》等。而景深方面,现在大家一味排斥浅景深,认为其不符合电影特质,但是也有优秀的恐怖片《生人勿近》(let the right one in, 2008)利用浅景深营造了非常好的惊悚效果。种种这些,其实对于一个电影摄影师来说,都不应该是想当然的事,下手前一定要进行思考。
零零碎碎的先写这么多,欢迎各种批评声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