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装草到包 于 2019-12-23 22:16 编辑
先说一下,按理说拍电影论坛,应该是讨论电影器材才对,聊sony业务机,好像有点不太对口。不过反正也想给自己工作室的小伙伴科普一下,那就顺便写一贴。
先看问题! 问题:“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是要为了让画面没有噪点,把增益保持在比较低的区间让画面欠暴呢,还是哪怕画面有噪点,也要把增益推上去让画面曝光正常呢?” 这种两难选择,我们在用摄像机拍摄活动的时候经常会遇到。 现场用的日光灯、电视、LED大屏会出现频闪,快门就只能设置在1/50秒或1/60,如果现场光线还不足,我们会把光圈开大一些,如果光圈已经开到最大光线还不足,我们的选择就只有提高增益了。 但是问题来了,大家都知道,摄像机的增益其实就是机内电路信号的放大,而且信号和噪声是无差别被放大的,也就是说画面变亮的同时,画面噪点也会增加。 那么当快门和光圈已经到了极限,开增益画面会有噪点,不开增益画面会欠暴,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关于这个问题,“摄瘾研究所”的傅所长有很详细的讨论,大家可以出门左转到B站去复习一下(链接在此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1832096),或者简单看看我今天的案例也可以。
先看原图 从波形图中明显看到,图一欠暴很多,图二相对好一点,图一拍摄的时候增益应该在6db左右,图二增益在18db左右(记不太清楚啦,反正图二增益要高一些)
调整一下 用pr把两张图的亮度调整到一个相对合适的亮度,追加了一点饱和度,看起来舒服很多了,但乍一眼这样看,感觉也没有太明显的差别。 别急,我们放大看看。
放大对比细节 此时结论已经很明显了,图一图二的差异是肉眼可见的,通过提高增益,在前期获得相对正常的曝光,画面要更干净一些,而前期压低增益,后期通过软件再提升亮度,画质损失更严重,头发的细节处涂抹感更强,彩噪也更明显,尤其是暗部。 你问我为什么,我也说不清楚,但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种本来位深就不高的素材,摄像机内部处理优于电脑后期处理。出门左转好好听傅所长怎么说吧。 当然这个技巧不太符合那些有双原生ISO的机器,但前期想方设法让画面曝光准确始终是好的。
这样捋一捋,小伙伴在拍摄中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心里做决策的时候有个依据。扣那么多细节不是要做个参数党,既然要带着武器冲锋沙场,哪能不了解自己的兵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