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
- 阅读权限
- 200
- 注册时间
- 2008-6-8
管理员
- 注册时间
- 2008-6-8
|

楼主 |
发表于 2018-8-13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聊天文字稿
-------上集-------
邓:大家好,我们现在是在好莱坞的Cine Gear Expo(好莱坞电影器材展)的现场。我们现在是在派拉蒙影城的草地上。在我身边是大家熟悉的Kinefinity的郑吉华,郑厂长。
郑:大家好,这是我第一次在Cine Gear,挺有意思的。
邓:我们先大概聊一下这个展会的感受,好不好。
郑:可以,没问题。我刚才讲这是我第一次来Cine Gear这个展会。你以前也跟我讲了好几次了,说必须要去,真的很有意思,跟NAB和BIRTV的感觉真的不一样。我是昨天来的,来了之后赶紧过来注册。确实感觉跟别的展会都不一样。确实都是路边摊嘛,你的节目我都看了好多期。2014年你们就在播这个,确实就是一个路边摊,美食一条街的感觉。
邓:这个展会就是在外景地里面,每个厂商一个小摊位。
郑:大家都相对比较均衡, 都是这么大的。当然也有在大摄影棚里面的。
邓:摄影棚也是这几年才刚刚开始用的。之前比较少。因为这个展会历史很短,从05,06年刚开始。相对于NAB来讲时间很短。一开始是比较本地化的,只对洛杉矶本地行业的。展会都不算,就是一个小聚会。然后慢慢地发展,现在几乎可以讲是一个国际型的展会了。以前厂商是不在Cinegear发新品的,但这几年很多新品在这这里发布。
郑:你是说像昨天Panavision发布的那些。
邓:对, Panavision,还有像今年蔡司的Supreme Prime。而几年以前都不会有这种 事情。
郑:应该是在NAB或IBC这一类的。现在包括很多中国的厂商都会来,像我们,也都慕名而来。这种感觉挺好的,因为在户外,这种感觉更加亲近一些,一会展会就完全开始,
待会可能感受会更深一些,更加轻松随意一些。整个是蛮休闲的感觉,不像在NAB或BIRTV。那些展会大家在展位装修上都要好好去设计,提前花小一个礼拜给装上。大家会更加严肃,更加商业化地来做这件事情。像这个呢,到了明天下午就撤展了,加上今天下午半天,实际展会时间就只有一天半。我看大家也不会投入很大的精力去把它装饰得很那个。基本上就是即用即弄,然后就把它给卸下来。我觉得也比较经济,感觉也挺好的,是比较精准的营销方式。
邓:因为洛杉矶本身,好莱坞就是从业人群最集中的,在美国。它选择在周五下午开始,周六一天。
郑:我看派拉蒙有些摄影棚的剧组还在干活。我看还搬一些假山啊,木工还在用锯子锯东西,放着音乐在那干活。周五还在干活
邓:周五下午差不多就下班了,然后就来这边看展,明天再过来一天。所以它针对这些人群来办展,就像你说的,实际上是非常精准的。洛杉矶这边很多的摄影师、从业者,他们不一定会跑去拉斯维加斯看NAB展。但是这边就是一个周末,他们过来看一下。所以这几年的人是越来越多,一年比一年多。以前还没有要排队进门这样的事情。
郑:就是说,刚才进来已经在那里排队安检。
邓:到时候可能有些馆需要排队进去。去年就有,Panavision那个馆就要排队进去,我觉得很夸张。我们刚才在路上讲的,每年都在创纪录。每年都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
郑:挺好的,这也是它本身的商业价值在提高。你刚才讲的有新品,有更多厂商一起到这儿来。我觉得它的时间在NAB之后一个半月左右,相当于在NAB很多公司发了新品,而在Cinegearr的时候,能更新一下新产品进展。
聊到这,就说下我们自己的产品进展。我觉得有几点吧。第一点,我们的大画幅的机器,正式的第一个原型机,基本上百分之七八十可以工作的机器,在这次展会亮相。在NAB的时候还是一个模型。我觉得LF原型机也是一个里程碑的东西,对我们来说。
第二点,在NAB的时候我们只是MAVO S35的版本。这次我们的MAVO S35在国内开始发货了。LF也有了原型机可供大家进行品鉴或者说把玩。
第三点,就是我们新的KineBack,以及跟MOVCAM一起做的DarkTower这些东西,也是完全都可以工作,也是正在开始发货了。所以整体上来说,就相当于是NAB上吹的一些牛,现在慢慢在Cine Gear可以出货,可以量产了。当然有些新的东西,像LF还没有量产,但是也可以工作了,而不是一个纸面上的东西,是一个真的东西。
所以大体对Kinefinity而言,在Cinegear上的看点主要就是这样子。
邓:那么LF最终的发货预期是什么时候?
郑:这个到目前为止进度还算比较顺利。之前在NAB的时候,我们也是想着在Cine Gear会有真机来给大家体验。然后到八月份的时候,我们预计一方面是正式公布LF售价,第二方面是达到准量产的标准。
准量产的标准就相当于CMOS传感器的调校到百分之七八十吧。因为它跟MAVO的S35版本的主要差异就在于CMOS传感器。调校过程中可能还会做一两个版本,一直到可以量产的水平。真正大规模出货,我们预计是到第四季度,十月份、十一月份的时候。这个要看我们调试的状态,以及供应商包括备货的状况。现在看还是比较乐观。
邓:针对你们的S35和LF,论坛里很多同学都会比较这两个东西。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就是:就等LF了。毕竟很多同学都是从5D2入门的。
郑:你说这个完全正确。很多人对这个视角是非常熟悉的。这半年以来,我们也跟很多人进行交流。看看大家是不是需要以全幅为基础的LF机型版本呢? 或者说,是不是会对这样的幅面或者视角感兴趣?我也跟 香港的一些老炮的摄影师交流,他们对这个东西就不是那么敏感,觉得S35符合他们的使用习惯。一方面是用惯了。另一方面,他们看阿莱、威尼斯用全幅拍的片子,也没觉得跟S35有特别明显的差异。不管是视场角、景深。他们S35都可以达到嘛。
这是一方面的观点和意见,也没什么好说的。另一方面,我觉得是另外一群人。就是你刚才讲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5D2是2009年开始,到现在基本上快10年了。5D2是个革命性的产品,真正让入行门槛大幅度降低。而这样的产品就是全幅面的,1080p全幅。后来再到2013的索尼a7,a7是微单,它更加地小巧,但是它是Full Frame的。这两款机器使用者大部分是年轻人。你想十年前到最近这几年,这些人成长起来。二十岁变成三十岁,在行业里开始上位了。三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们对这个视场角都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他们非常熟悉这些东西,让他们用S35反而不习惯。
邓:觉得标头就应该是50mm。
郑:对,你非要有个crop factor(等焦率)。我们过去几年是以S35为主,经常有人问,S35是全幅面吗?一方面他们对S35不太熟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在意Full Frame。从我们这些年接触的用户来说,他们完全能够接受这些东西,而且他们是希望和喜欢这个东西的。毕竟我们的用户,还有大部分是独立电影人。除了要去拍一些剧情片以外,他们还会做一些像宣传片之类的。这些对广角是有追求的。剧情片用35mm,50mm,85mm差不多ok了。但拍其他很多片子不可能老用这三个焦段。所以我们还是非常看好这一点。也是在努力将这个项目往前推进。也是希望尽可能地比预期早地投入到市场。
当然,你讲到大家就等LF,这个对MAVO S35版本确实会有影响。但是我觉得还好,因为你也知道我们产品一般来说都有置换计划。无论是现在你买Terra 4K还是MAVO S35版本,都可以升级置换到LF。对于用户,他想用LF,是宁愿等还是先买目前的型号之后再置换,这方面用户可以选择。我们有置换升级的路径,我觉得是挺好的。他反正都能用到最新的机器。
-------下集-------
邓:还有一个在论坛里经常提到的,就是关于产能的问题。我听说了你们新的计划,聊一下吧。
郑:我们是从去年开始在深圳建了一个工厂。预计这个月,六月份,就会正式投产,这会大幅改善我们产能的问题。这个确实很重要,以前每次展会、线下推广,大家可能拿不到货。货期可能两个月三个月,国外的客户等得更久。归根结底还是产能的问题。
产能的问题我觉得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摄影机还是比较复杂的东西。它的校正、出厂测试,相对来说花的时间要更多一些。这可能跟电影镜头有点类似,电影镜头跟相机头不一样,电影镜头要一支支调出来,每一支都略微不一样。摄影机也要通过校正,让这些机器都基本上一致。色彩啊,宽容度啊,大体的东西要基本一致。
第二方面,以前我们生产主要是在北京。北京不是一个适合生产的地方。我们从去年年底,一直在建深圳工厂,现在已经慢慢在试运行当中了。以后我们的MAVO和TERRA都会在深圳生产。我相信这会大幅改善我们产能方面的问题。
邓:你们有没有一个出货周期的目标,就是客户下单后多久能出货。
郑:我们肯定是有这样的目标。坦率地说,做一个商业的东西,如果产品不能很快获得的话。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拍摄剧组来说,有时候做这个项目,他可能之前没有准备买机器。项目谈下来了,他提前一个礼拜把钱搞定了,是吧。所以会存在这样的状况,他不可能等很久,等一个月,这就麻烦大了,像这些都是时间窗口。说白了,你不去适应这些,别人就会。对经销商,我们希望做到准现货。准现货就是一到两个礼拜就能拿到货。我们还希望在库存方面能做得更好,这样客户能很快拿到。一周之内,希望就能拿到。
邓:刚才你提到包括TERRA也在深圳工厂生产,对于TERRA和MAVO这两条线你们是怎么规划的?
郑:是这样,大家看TERRA和MAVO在外形上有差异,但差异并不是特别巨大。两个侧面不太一样,其他大体上都一样。一方面,因为 TERRA的整机设计比较合适。第二就是本身它也适合于各种应用场景。
邓:我之前一直认为它会有一个迭代的关系,就是说TERRA被MAVO取代,是这样子吗?
郑:没有,不是一个取代的关系。MAVO还是会定位在中高端的机器。TERRA会定位成偏向入门的。而且现在TERRA 6K已经停产了,TERRA就只有TERRA 4K。6K的机型就是MAVO,LF或者S35。完全没有一个迭代或者取代的关系。TERRA相当于是入门级,MAVO相当于中高端的,更专业一些。
邓:实际上就是变成三款机器。
郑:从生产上来说的话,也都是并行的。当然入门的产品总会卖得更多嘛。所以在生产上TERRA会更多一些,MAVO慢慢会往上走吧。这个市场的变化我们也会去跟进,去适应。
邓:机器的话题聊得差不多,我们聊一下镜头好吧?
郑:没问题。镜头,遗憾地现在还没有开始出货。镜头这个东西刚才讲了,电影镜头确实跟相机镜头还是不太一样。它每一支需要单独调,而且我们国内做镜头的工艺上之类的,说实话不是那么地成熟,这个也是需要时间去调整。没有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标准我们也不想直接就放出去。客户有抱怨投诉,这是很糟糕的。我们宁愿稍微晚一点。让它不管是工艺性上还是在光学素质上都要达到预期。样品头你做几支比较漂亮的是ok的。但批量产品要达到统一的表现水准。大量出货的话,我觉得要到下半年了 。当然下半年也很快。我觉得这个镜头还是竞争力很强的。虽然像蔡司刚刚发布Supreme Prime镜头。我很喜欢,真的很喜欢。
邓:真心吗?
郑:真心很喜欢。因为像MAVO Prime是2.0的光孔,这个Supreme,蔡司的SP大概1.5的光孔,而且他还能把体积控制得那么小,也是95mm的口径,而且全幅,一样也是Full Frame,能覆盖全画幅。价格,当然它的一支可以买我们的一套。但针对他那个市场,针对MP,针对阿莱的SP来说,真是挺白菜的一个价格。所以我还是真心觉得很棒。我感受了一下,包括它的焦内焦外。有时间的话,看谁可以做一个跟Mavo Prime的PK。
当然蔡司的工艺确实很好,细节做得非常好,这个也是我觉得我们要跟这些德国的一流厂家,不管是镜头还是机器厂家,都向他们学习的一个很好的点。
邓:这么好的阳光,我们再聊一下。
郑:我觉得像Supreme Prime它也体现了一种理念。就是说,新的电影设备,指标和它的素质做得很高,比以前的要高,同时体积比以前要做得更小。我觉得就是说,吹一句牛,相当于我们所走的TERRA或MAVO的路线。就是我们的机器要做得够小,要做得够紧凑,适用于各种场景,同时它的指标你要做得够高,或者说性能要做得够高。不然就会……
聊别人家的产品不腰疼啊。像阿莱推LF的时候,很多人就在问,是不是会有LF mini?什么时候出?我感觉大家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这个。反正就是同一个pixel 的结构,把它变大,4.5k。从画面的感觉上来说,没有一个特别大的那种突破。那你还是那么大,比它的SXT还大。大家自然还是会希望像Alexa Mini这样的,更加紧凑的机型来出。
邓:一定程度上可能跟技术有关,第二跟市场的策略也是有关系。作为厂商来讲,他有他自己的考虑,他要平衡一些他更在意的一些点。
郑:本身还有德国人可能做得更保守一些。可能从技术上,包括以前他也跟我聊过,他后面说我用65。Alexa 65这样一个运算平台,可能功耗啊,我就是保守一些,扎扎实实把这个先量产了,65不算是一个量产产品,它只是Arri Rental在用,我扎扎实实地把这套运算平台和这样一个大sensor量产了,后面再去考虑是不是再做一个小型化的机型。我觉得也是他们的特性之一吧。
邓:聊别人的产品就是聊得很开,是吧?
郑:所以我们推LF的时候,之前我也跟你聊过,就是我们没发布之前也跟你透露过一些,有人问,你们的LF不会机器搞得挺大的吧。我说不会,我们做的TERRA会是我们做得最大的机器了,我们不会比它做得更大。因为再做大的话,我们觉得不太符合整个行业的潮流和技术趋势。
因为本质上来说,摄影机这些东西本质还是一个IT产品。虽然不能完全像摩尔定律那样,每隔一年半性能就翻番,帧率就翻番,但是也差不了太多。整体上它会受惠于IT业的发展,不管是硅芯片还是低功耗。很大程度就是功耗的问题,像BMD的BMPCC 4k啊。
邓:又开始聊别的厂。
郑:很多人觉得他们不太可能做一个4k的Pocket。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可能啊。那个口袋机是2013年发布的,到现在已经五年了。其实对IT行业来说,5年是很长的时间。你看我们五年前,和我们现在的产品水准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了。所以对BMD那样的公司来说,你再不推出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邓:ALEXA更长,它已经九年了。
郑:九年了,但是它经过了很多演化和迭代。但是BMPCC之后没有迭代,2013年出来就一直没有迭代。它不像ALEXA每年其实都有小迭代,小改版。比如推AMIRA,后来推ALEXA mini,后来推ALEXA 65。阿莱是挺牛逼的公司,虽然大家吐槽每个产品的存储介质可能都不太一样什么什么之类的,但是看得出来他是不停地在注入新技术,做不同的尝试。所以BMD推的那个我觉得也是合理的。
邓:BMD主要是成本的问题,技术上不存在太大问题。他就是专门做低价的战略。
郑:有时候让我们也确实觉得很冒汗,做得那么便宜,连中国公司都觉得他卖得很便宜,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啊。这个可能是他的长处吧,他能把一个东西价格做得很便宜,把你的所有吐槽最后都可以用很便宜这句话给盖过去。这也是个本事,开玩笑啦。
邓:几千块钱,你还想怎样。
郑:很牛的一个公司,也是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的,这是真心话。
邓:那我们大概可以总结一下,也聊蛮久了。你觉得对于未来,你们在摄影机这个市场里面的一些想法或有什么展望?
郑:我觉得还是两点吧。第一点,像MAVO这样的机器我们会更往电影工业上去靠,也就是说会更像ALEXA、RED,这种全性能上去靠齐。虽然我们也叫电影机,说实话我们还没完全在所有特性上去对齐,但是色彩、画面分辨率指标这些大家最关注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我觉得还是很好了。
但是有些更细的,可能独立电影人用得相对少的,比如包括时码,当然我们也有时码,这个没有任何问题。但像外部时码同步,Genlock,我们没有做Genlock这种方式。类似这样的东西吧。当然,MAVO产品线以后会往这方面去更靠一些。
另外一方面,TERRA这些入门级的机型,我们会做得更加小型化,更加一体化(All-in-One)。能用于运动摄影机或者口袋机的场景,类似这样。就是一个是往上走得更专业,一个往下更加地亲民,不一定价格那么亲民,只是说在使用方式上。有时候我自己出去也要拍点东西,自己玩嘛,体积方面还是非常重要的。TERRA还ok啦,比如我自己借个富士的18-55mm,去扫扫街,去拍点什么东西,还是可以的。就是更加小型化更加方便。就这两点吧
邓:今天在派拉蒙影城的门口,聊得蛮久了。行,那就非常感谢郑厂长。
郑:顺便再给邓东做一下广告。你们做的《影器》最新的那期做得非常好。真的做得非常好,我好久没有仔细地看一本杂志了。我仔仔细细地从前翻到后,我居然还翻了第二遍。什么时候多给行业里发一发。
邓:我们也往这个方向努力吧。好的,非常感谢郑厂长接受我们的采访,也不是采访了,就是一个聊天。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