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作HD格式2.35:1的画幅?
本帖最后由 电弧 于 2017-12-15 00:41 编辑发现三七比赛的很多宽银幕视频,黑边做得不标准、不专业,也包括优酷、爱奇艺、腾讯,很混乱,存在很多误区。
适应范围:本贴适用于网络视频、网络电影。
技术讲解:很多网友想制作模拟电影宽幅、上下带黑边的视频,大家知道,现在的主流视频大多为HD 1920x1080,画面经过裁切后,应该选择2.35:1的比例。
这是为什么呢? 2.35:1是胶片电影的比例,当胶片电影跟高清数字电视衔接时(特殊过渡期),业界大多沿用胶片电影的画幅比,而不是采用数字电影宽幅所采用的2.39:1。
操作思路:在剪辑/合成软件里,创建1920x1080的工程项目,导入素材,检查画面是否满屏,然后通过遮罩图片,或非编自带的功能,或第三方插件,对画面进行裁切,系统自动用黑色填充,做出上下带132像素黑边的效果,最后输出1920x1080的成片即可。
解疑释惑:为什么中间的画面做成1920x816,而不是理论上的1920x817? 如果做成1920x817,上下两条黑边,势必有一条黑边,高度会少1个像素,不对称。因此,为了上下对称,实际操作中,会做成1920x816。(像素的最小单位为1,必须是整数,无法对半掰成0.5像素)
还有一个理由,1920x816宽度和高度必须能分别被16整除,是16的整数倍。
需要强调的是,HD 1920x1080是高清电视的标准,不是数字电影的标准。
本帖最后由 电弧 于 2018-3-27 09:57 编辑
【教程】如何制作上下带黑边的宽银幕视频?
https://tieba.baidu.com/p/5376088835
【关键词】Letterbox(信箱模式)
写的很好,然而没什么用 对于普通的显示器或者电视机播放而言,这是”遮幅“显然没什么意义,且有装B之嫌,还是讨论一下在数字影院中的播放吧。 HDTV和BD用的是2.40:1,即1920x800像素,当然现在并没有那么严格,经常可以遇到高度为802或者803像素的片子。再说2.35:1,这个画面比例早在1970年代就已经不再使用了,之后都是统一为2.39:1,而当时并没有数字电影。而2K或4K的DCI scope 分辨率都是有标准的,可以在wiki上查到,均为2.39:1。
尽量避免通过加黑边的方式后期制作cinemascope效果,在压缩后黑边与画面内容连接处会有一条难看的白边,多次压缩过的视频会更明显。最好是直接建立1920x800的项目,现在网络播放器大多都会按照原始比例播放的,上下没有内容的部分自然就会留黑,这样做没什么问题。
推荐的参考资料
Film and Digital Times - All About Anamorphic - May201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gital_Cinema_Initiativ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inemaScope
科普之前先补一下基础比较好 伪方法
只想请教拍摄的时候如何实现2.39:1 本帖最后由 MaVouNi.KT.. 于 2016-12-1 10:16 编辑
^19^我拍的时候貌似是2048X860 讲真,你这真的不算什么科普,回去看看邓大的文章,目前并没有任何一块CMOS可以拍出这种比例,都是通过宽荧幕镜头压缩画面实现的,你还真的好天真以为电影都是裁切出来的^01^
你开头就说了网络发行,所以我当然不考虑电视媒体咯。而且片子丢给电视台他们自己有解决办法,比如CCTV6就经常把2.39:1的片子剪成16:9放。再说了,现在有不少频道还在播4:3的画面呢,是不是应该建一个1920X1200的项目来配合他们呢?
另外,我想说的重点还是,现在推荐使用2.39:1或者2.40:1的画面比例,别再去用非标准的2.35:1了。即便是用1.33x变形镜头在16:9传感器上拍摄,后期修正以后得到的应该是1920x810,也仅仅是接近2.35:1,但并不是。
要是觉得裁剪太多可惜了的话可以选择不裁剪或者走1.85:1。(推荐去看变形金刚4 IMAX版,你会注意到整部片子出现了至少3种不同的长宽比) 先用电影镜头再说 一个变形镜头就ok了 UncleHua 发表于 2016-12-1 13:23
讲真,你这真的不算什么科普,回去看看邓大的文章,目前并没有任何一块CMOS可以拍出这种比例,都是通过宽荧 ...
不好意思,很多大片,还真是裁出来的^13^怎么会没意义呢?
坐等后续 本帖最后由 电弧 于 2017-10-15 08:47 编辑
将臣婚礼电影 发表于 2016-12-1 10:09
伪方法
只想请教拍摄的时候如何实现2.39:1
@FoxSchumacher@UncleHua@将臣婚礼电影
看看小监,是不是可以直接“拍”出宽幅?(其实监示器可以设置的)
当然,现场监看时,大多数显示全幅画面,记录影像时,也以全幅(Full)记录,以便后期制作,可以针对多个播出平台,发行多种版本,如影院的宽幅/遮幅版本(2.39/1.85)、IMAX版本(1.43),DVD的HD、UHD版本(1.78),电视及网络视频的HD版本(1.78).
电弧 发表于 2017-10-12 04:30
@FoxSchumacher@UncleHua@将臣婚礼电影
看看小监,是不是可以直接“拍”出宽幅?(其实监示器可 ...
是可以直接“拍出来”啊,但是就不会有anamorphic look了,就没有玄学了^13^ 无论是上下加黑边也好,后期裁剪也好,整来整去都是假的,是不可能得到Anamorphic的Bokeh与Flare的,那才是电影的经典味道与独特之处。
这没什么好辩论的,楼主其实就是自己花时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和方案,节省了别人的时间。
你可以用这种方案,也可以自己去搞变形镜头,或者其他裁切,都OK啦。
我之前剪一个小朋友的片子,也想做个“宽银幕”的感觉,当时就是不确定像素规格,又没时间去研究,就随手画了两个遮罩,可能上下遮罩的高度都不一致,事后一直耿耿于怀。
现在好了,楼主明确的告诉了我们: 132px
强迫症患者的救星。 本帖最后由 电弧 于 2017-10-16 01:00 编辑
桃子-HanX 发表于 2017-10-12 15:46
这没什么好辩论的,楼主其实就是自己花时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和方案,节省了别人的时间。
你可 ...
二楼更新了内容,简单写了个教程。
若有错漏之处,欢迎各位指正。 宽银幕画幅比2.39:1,还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还是要从前期拍摄做起,因为,宽银幕画幅比不是简单的像素裁切和压遮幅那么简单,最重要的还是宽银幕的视野不一样,这是前期拍摄时就需要做起的事儿,前期拍摄时,一是直接拍摄2.39:1分辨率,二是用2.39:1画幅参考构图拍摄,因此,在用到的镜头毫米数,区别就很大了。要获得同样景别大小的画面,就需要比正常16:9画幅下用到的镜头毫米更广,因此,产生左右更宽的视野画面。即使任何显示设备下观看,都在本质上,有不同的观感。2.39:1分辨率算法,比如HD,是1920除以2.39,得到的结果是803.3……,像素点是以整数计算的,所以要把尾数单数3进一位加1,等于4,结果就是804。所有的宽银幕和超宽荧幕画幅比,都可以用这个算法,得出结果。 至于,变形宽银幕,普通小投资电影,就不用考虑了,前期的变形宽银幕镜头成本和后期的制作流程成本都比普通宽银幕更高,如果不是大投资电影的话,真心没有必要烧这个钱,当然,变形宽银幕能产生特殊的焦外光圈和更广的视野,观感区别还是很大的。 本帖最后由 电弧 于 2017-10-18 00:39 编辑
A德 发表于 2017-10-16 23:09
宽银幕画幅比2.39:1,还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还是要从前期拍摄做起,因为,宽银幕画幅比不是简单的像素裁切 ...
2.39:1是数字电影的宽幅比例,电影至少都是2K起步,对电影来说,1920x1080的素材是不达标的。1920x1080是高清电视的标准,电影与电视是两个不同的行业,采用不同的标准。
早期,2K的拍摄设备、放映设备很贵,难以在全国普及。为了降低门槛,为了使HD 1920x1080格式的低成本电影,也能在大银幕上映,广电总局推出了自已的标准及放映设备,面向广大县城及电影下乡工程。
该标准由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制订,宽银幕采用2.35而不是2.39。很多人套用2.39的比例,做成1920x804,那是错误的,是对DCI数字电影标准的乱入、滥用。
2.39的比例,适用于数字电影,适用于影院,而不是网络视频,网络电影。
国内的主流视频网站,目前大多只能支持到1920x1080,宽银幕如果做成2.39,画面压得太扁;做成2.35,可视面积更大,像素利用率更高。(设想一下:影院的银幕,那是电脑显示屏的多少倍之大?) 我的习惯是在PS里做一个上下黑框的,中间是1920x816的带透明通道的PSD图,直接放到最上层轨道并锁定。完事了。搞得那么复杂干嘛。有是插件又是什么的,浪费系统资源。 本帖最后由 电弧 于 2017-10-21 02:41 编辑
吃瓜群众 发表于 2017-10-21 02: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的习惯是在PS里做一个上下黑框的,中间是1920x816的带透明通道的PSD图,直接放到最上层轨道并锁定。完事 ...
方法一,就是带透明通道的遮罩图片。二楼的链接,估计你没看。你想得太简单了,以为把黑框套上去就完事了,天真。
电弧 发表于 2017-10-21 02:30
方法一,就是带透明通道的遮罩图片。二楼的链接,估计你没看。你想得太简单了,太天真了。
这事儿本来就没什么可说的,简单得无话可说。但是还是感谢你热心写教程,再简单的事也会有人还不懂。 吃瓜群众 发表于 2017-10-21 02:35
这事儿本来就没什么可说的,简单得无话可说。但是还是感谢你热心写教程,再简单的事也会有人还不懂。
你以为把黑框套上去就完事了?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不懂的人当中,也有你。 本帖最后由 吃瓜群众 于 2017-10-21 06:12 编辑
电弧 发表于 2017-10-21 02:54
你以为把黑框套上去就完事了?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不懂的人当中,也有你。
那请教一下,还有什么高深理论在里边?我看完了你写的教程,没看到什么更新鲜的干货。
你若不嫌麻烦,我洗耳恭听,看看是否我真的孤陋寡闻了。说真的我不信你还能说出什么花来。
我个人觉得这事说白了,唯一的作用就是模拟电影宽银幕的感觉,对,仅仅就是感觉而已。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显示设备,包括电视机,4:3已经彻底退出市场,16:9正当道,少数带鱼屏是21:9。换句话说,当前绝大多数的显示器和电视机,都是16:9的画幅比例,我们就以16:9显示器为基准来说。
那么,想要模拟电影宽银幕的感觉,只有两种办法:
1、如5楼所说的,直接输出1920x816像素的视频,在窗口显示模式下是2.35:1,
全屏的时候会自动显示黑框。(在带鱼屏上全屏无黑框)
2、输出1920x1080像素的视频,人为的在上下加上黑框,不论是窗口模式还是全屏模式,都显示黑框。
你所讲的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上面说的“人为的加黑框”,就是这么简单事情。
其实说的各种黑框比例不规范,在我看来都不是问题,不过是一种模拟,感觉到位了就行了
没人去真正纠结这个比例是否正确,事实上电影也并不全是1920X800(2.39:1),也有1920X816(2.35:1),16:9画幅的有1920x1036的,也有1920x1040的,你要是有心留意,各种细微差异的分辨率都存在,眼睛根本分辨不出来,凭什么必须是多少分辨率不可?差不多得了……!
现在很多电影都会采用“一种主要摄像机+若干辅助摄像机”的模式拍摄的
比如艾丽莎+IMAX,像这类片子通常会在同一个片子带有两种画幅,必定某些画面有黑框
甚至连各种低端器材如5D3、GOpro都有参与电影的拍摄,看实际需要,看占比多少而已。
比如某些极限运动,跳伞、翼装飞行,不可能扛个艾丽莎+变形镜头拍。
也不是所有的摄像机都支持变形镜头,所以加黑框来统一画幅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最后,有非常多的院线电影,包括好莱坞,包括国内,变形镜头并不是标配,不是唯一
不仅不是标配,我所了解的是,从整个大环境来说,变形镜头还是属于小众镜头,
多数著名镜头也不是变形的,只不过是可以加装变形透镜,而不是原生的变形头
先拍成感光元件的原始画幅,后期再剪裁重新构图这种做法比比皆是,根本不少见。
二十年或更久之前的很多电视广告,早就采用剪裁或者加框的方式模拟宽屏了。
只不过那时候是4:3画幅素材裁剪成16:9,现在是16:9画幅裁剪成2.35:1
那个年代有几个公司能用得起变形镜头+胶片来拍广告?不是没有,太少了。
剪裁或加框这是有悠久的传统的,要说这是装逼,可以的,装的人多了也就不是逼了。
同一个版本电影、两种画幅的案例:
↑IMAX画面
↑这个说不准是变形镜头还是裁剪的,从感官上看我更倾向认为是裁剪的
IMDB网站上的影片规格是有IMAX,有艾丽莎,变形镜头只有一个场景
这个片子用了三支镜头:
1、潘那维申Panavision Primo
2、库克Cooke Xtal Express
3、安琴Angenieux Optimo(这是变形镜头)
没错,就这个片子也裁剪了,装逼吧?
↓
A德 发表于 2017-10-16 23:19
至于,变形宽银幕,普通小投资电影,就不用考虑了,前期的变形宽银幕镜头成本和后期的制作流程成本都比普通 ...
这位仁兄正解。的确变形镜头拍出来的画面感觉更有临场感,但是,绝大多数观众不在乎你用什么镜头,他们也看不出来到底有什么区别,这都是电影制作人自己的技术和创作的问题。用还是不用,一个字:有没有钱(额~五个字了) 本帖最后由 电弧 于 2017-10-22 01:23 编辑
吃瓜群众 发表于 2017-10-21 04: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请教一下,还有什么高深理论在里边?我看完了你写的教程,没看到什么更新鲜的干货。
你若不嫌麻烦,我 ...
“没人去真正纠结这个比例是否正确,事实上电影也并不全是1920X800(2.39:1),也有1920X816(2.35:1),16:9画幅的有1920x1036的,也有1920x1040的”
==>上面这段话,错得一塌糊涂。
如果我不挑明1920x816的来历,不进行点拨,你见过几人做过这方面的科普?
你随机问五个人,也许会得到五个答案,众说纷纭,五花八门。只有我能准确告诉你:1920x816是怎么来的,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吃瓜群众 发表于 2017-10-21 04:08
那请教一下,还有什么高深理论在里边?我看完了你写的教程,没看到什么更新鲜的干货。
你若不嫌麻烦,我 ...
用ALEXA拍摄还裁剪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考虑到制作成本(通常也是主要原因),以及目标影院的设备,就会把更高的画面裁剪成2.39:1,而为了使IMAX版与众不同又会故意有选择的制作一些1.9:1的画面出来。‘银河护卫队2’里甚至还有画面是2.39:1但特效却做到了1.9:1的情况。
当然也有坚持不裁剪的导演比如诺兰和MichaleBay,他们的一些电影里你可以看到两种三种甚至四种不同的宽高比代表了不同的拍摄设备。
还有……IMDB看英文版的吧……那个“门诊化验室”太搞笑了^13^,另外还有一个比IMDB更详细但是更新有点慢的网站叫shotonwhat,可以参考一下。 电弧 发表于 2017-10-21 11:35
“没人去真正纠结这个比例是否正确,事实上电影也并不全是1920X800(2.39:1),也有1920X816(2.35:1), ...
确实是的,没人会去纠结到底是2.39 2.35 2.40中的哪一个,严格按照DCI标准走的话,应该都是2.39:1,但是到BD和HDTV输出的时候就全乱了,电脑上随便看了几个有1920X800 802 804 808 甚至还有798的……但是……816的我还真没找到。早就说过,早在上世纪70年代,2.35:1就已经被淘汰了,原因是放映的时候偶尔会看到两格画面中间的空隙被投到荧幕上,在画面上下两端会有白线闪烁,于是调整调整放映机的遮幅使最终画面为(大约)2.39:1来避免这一问题。而很多地方还在标识为2.35:1其实是因为现在大家都有个共识,2.35:1和2.39:1 2.40:1都是一个东西。
顺便……你提到的1920x1036并不属于16:9,而是1.85:1,属于另一个宽荧幕放映格式。但现在正经做院线电影的很少用16:9或者1.85:1,而是走1.9:1,因为DCI标准下能支持的最大规格便是1.9:1,然后在制作BD或者HDTV的时候可能会裁剪到16:9,当然也可能不会。反正现在都是数字放映,或者各种显示器显示屏,在能支持到的范围内都可以任意发挥。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