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比降低,可以提高色彩过渡的质量?
本帖最后由 金楷 于 2016-8-28 08:52 编辑看了这个帖子,尤其是13、14楼的讨论,有人说“8bit 0-255的范围,当然是宽容度低的时候中间调信息最丰富。”
http://www.filmaker.cn/thread-50511-1-1.html
但是他们并没有考虑光比这个因素
对于某些机器,比如a7和a6300,宽容度比较大,在14档这个水平,但是色深度只有8bit,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每一档宽容度分配到的色阶就比较少了。所以在光比大的场合,中间调的过渡反而不如宽容度低的机器。
那就通过补光或者转换场景的方式,砍掉画面中大光比情况下的所有的高光和暗部(注意是所有的、全部的,通常的用反光板给面部补个光,不起作用的,因为画面中原有的高光和暗部可能还是存在的,这些部分还是会吃掉一部分珍贵的色彩深度),让有限的8bit覆盖中间调,这样就可以提高色彩过渡的质量吧?
再想想,似乎也不对,宽容度低的机器,对大光比的高光和暗部也是要去覆盖的,不可能视而不见,所以并不存在我前面说的问题。宽容度高,不管在任何场合都是好事。
砍掉高光和暗部减小光比之后还用LOG拍那就相当于浪费宽容度,机器编码的时候不会知道这个场景没有多少高光和暗部,照样14档的分配,一样的LOG曲线。所以说很多人推荐,在用8bit机器拍低照度或者小光比场景的时候,没有必要用LOG。 所以啊,100Mbps的视频,如果直出就很好,就不要log了
难道就没人吐槽有些机器一开log就噪点的问题吗??? marvinhddvd 发表于 2016-8-28 10:07
砍掉高光和暗部减小光比之后还用LOG拍那就相当于浪费宽容度,机器编码的时候不会知道这个场景没有多少高光 ...
没错 赞同这个说法 以前佳能在C300上脑残的8BIT下的CLOG,除了降低画质外,帮助真的不大。能明显感觉到调色后画质的改变 vvhh1234 发表于 2016-9-3 18:39
没错 赞同这个说法 以前佳能在C300上脑残的8BIT下的CLOG,除了降低画质外,帮助真的不大。能明显感觉到调 ...
其实吧,C系列的初代C-log是为8bit做了优化的,之后的C-log2和C-log3就都是10bit起步了。初代C-log更接近于索尼的hypergamma这个概念。接外录并且不欠曝的情况下还不错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