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镜头等效焦距问题的测试和讨论
本人愚钝,有个关于镜头系数的问题一直没搞清楚,今天没事特意拍了一组镜头对比测试一下,发现一些问题,大家帮忙解答解答。刚开始玩单反的时候,就有所谓的全幅和太监机的区别,记得最开始接触相机的时候,天真的以为,只要一个定焦镜头就够了,想要广角往后退几步,想要长焦效果走近一点。可是后来才知道自己多幼稚,镜头的焦段不仅仅影响视角,景深、透视这些东西都要考虑。还有就是不同画幅的机器有不同的镜头系数,于是就有了“等效焦距”这个概念。查阅了一些网络上的资料,常见的说法是等效焦距所谓等效的只是“视角”,景深和透视都不变的,景深和透视受镜头本身光圈和拍摄距离决定。
一片文章中如下说到:
于是,在aps-c画幅的机器上,用50,等于在全画幅上用80的想法就不对了,除了视角一样,其他都不一样。景深这一点我可以理解,问题就是我们拍短片经常要考虑到的透视问题。记录式的拍摄有时候不考虑的那么细致,用什么焦段完全看环境,比如狭小空间就用广角,不能靠近被摄物体就用长焦。但是严肃创作的时候,需要考虑不同焦段带来的透视关系,记得很早以前论坛里看的一篇文章讨论过这个问题,长焦带来的空间压缩感更强,广角则相反。这一点但从同画幅机器上考虑我可以理解,比如下面这两张画面
左图为全画幅24焦段,右图为全画幅55焦段,控制拍摄距离,是被摄主题红茶瓶子都是上下充满画面,背景的差别非常大,24镜头中感觉背景距离较远,背景收入的画面也更广(还能看到自行车),而55镜头画面中,距离被压缩了,感觉背景墙面距离瓶子很近,背景的视角也狭窄了,这就是透视变了的结果。也就证明了我最开始说的,一个镜头,靠拍摄距离来代替多个镜头是不现实的。
但是再看下图
左图为全幅55定焦拍摄,右图为bmcc用24定焦拍摄。bmcc的镜头系数是2.3左右,24mm乘以2.3刚好约等于55.两次拍摄机位、光圈、距离完全一样,可以看到两幅画面,即使光圈一样,景深也不一样。但是透视完全一样啊,背景收入的内容,和背景与瓶子之间的距离也一样,空间压缩感看不出不同啊。
最终问题就是,等效焦距除了视角等效之外,透视也是等效的啊,那为什么之前很多文章说不是这样呢?到底是我试验哪一步骤出了问题,还是我之前看的文章都是错误的?
如果等效焦距的透视关系也是等效的,那我是不是就可以安心的在bmcc机器上,把24当做55标头来用了呢?以后选择焦段到底是要看镜头本身的物理焦距,还是参考乘以系数以后的等效焦距呢(不考虑景深)因为等效之后,镜头畸变也减小了,透视关系又都一样,除了景深不同以外,这一点可以靠大光圈弥补,比如我试验用的三阳24,光圈最大1.4,想要浅景深也能出的来,那种薄如纸的变态浅景深毕竟不常用。
说的好啰嗦啊,反正就是今天闲来无事试验一下,想搞清楚一直困惑我的问题。
原谅我把bmcc拍的那一张弄成了黑白,因为忘记调整色温了,防止色温差距太大影响对比 看后面两张对比图 貌似背景虚化的程度也差不多啊,两次拍摄都是光圈4 你的判断是对的, 你说的是对的。透视的变化和摄像机与主体的距离有关。距离一样不管用广角还是长焦透视一样(在不考虑镜头畸变的情况下),只是所拍摄出来的景别不一样。
hou
本帖最后由 xierui117 于 2014-11-13 21:29 编辑透视只和机位有关。。。不管什么机器镜头,包括人眼,只要机位不动,透视都一样。透视就是近景的东西和后景的东西的比例关系。 好久不见你发帖,先顶后看 为楼主这种精神致敬 有研究精神值得赞赏~ 肯钻研,佩服。愿分享,感谢 其实如果明白全画幅 半画幅 他们的成像原理 就不难理解这一切就跟被裁剪过的画面是一样的。所谓镜头系数也是这样算出来而已。 感谢楼主。受教了。 透视只和镜头与被摄物体的距离有关系。
楼主自己动手测试值得称赞^24^
之前和一个坛友讨论这个话题费尽了口舌他都不信...
之前那一贴的讨论
好贴 必须顶。谢谢分享 我能说“透视就是由视角决定”的吗?
这是一个,另外一个方面,机器用什么焦距的镜头就是是为了考虑视角,并不非得和什么焦距相挂钩。
通常摄影说“换50”,要的应该就是50头的视角,所谓的等效焦距,其实就是等效的视角。
不知道我这么说是不是有表达清楚 我想,楼主对视角现在是明白了;应该纠结的是为何光圈一样,虚化不一样;在不同的画幅上,同样的光圈,虚化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个跟系数是有关系,不过好像不是线性关系;虚化感官还涉及弥散圈;不过应该基本可以去那样换算;就是1.4的光圈,在小画幅机器上,等效过去光圈是变小了;这也就是为何小画幅的机器不好挑镜头的原因。 ninjakage 发表于 2014-11-14 20:45
我能说“透视就是由视角决定”的吗?
这是一个,另外一个方面,机器用什么焦距的镜头就是是为了考虑视角 ...
这个好像不完全是这样吧,有的时候为了让背景和主体的关系更紧密,会故意换成长焦在远处拍摄,这个时候用长焦就不是为了视角。就像楼主的上面的第一次测试,那种透视关系有的时候也会成为更换镜头的决定因素。 如果一开始用APS-C,后来换成全画幅,会有比较惊喜的感觉,然后如果你再整M43玩玩,就会非常非常凌乱,我现在就是这样。 感谢楼主。受教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