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I中国 发表于 2017-3-30 18:03

编年史 - 揭秘《从海底出击》拍摄故事

本帖最后由 ARRI中国 于 2017-3-30 18:20 编辑


本期为您带来的是被电影杂志《帝国》评为史上最伟大的100部电影之一的影片 ——《从海底出击》的幕后拍摄故事。


改编自战地记者洛萨•G•布克海姆(Lothar G. Buchheim)的畅销自传小说,讲述二战期间一艘德军潜艇执行战斗任务的《从海底出击》其实早在1976年就已经在美国开始了前期筹备。然而,由于对剧本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作者布克海姆与制片方理念不合,这个项目难以推进,最终中止了合作。1979年,制片人古恩特•荣巴赫(Günter Rohrbach)成为巴伐利亚电影公司的总裁,这个影片计划以全德国制造的阵容重新启动。

有15年电影与德国电视节目拍摄经验的BVK/ASC德国摄影师约斯特•瓦卡诺(Jost Vacano)加入剧组。他与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Wolfgang Peterson)之前虽然素未谋面,但两人一拍即合,一定要竭尽全力确保绝对的真实感。瓦卡诺的工作初始就面临障碍,他解释说他可以确信手持拍摄是最佳的方式:“我对这部影片最终呈现的视觉风格有强烈的预感,但是一开始就要说服导演和制片人接受我的想法并非易事。”



约斯特•瓦卡诺在潜水艇布景内操作一台定制的陀螺仪云台和IIIC原型机。摄影大助彼得•麦瓦尔德(Peter Maiwald)在一旁操作无线跟焦设备。

瓦卡诺打造了一台利用陀螺仪稳定的摄影机装备,在布景内奔跑穿梭时,他才能够把摄影机提在自己身前跟拍。那个时候斯坦尼康已经被发明出来,但是斯坦尼康太笨重,无法在潜艇的各个圆形舱门里穿梭自如。潜艇里的空间是如此之小,瓦卡诺必须身穿防护衣、头戴安全帽拍摄,以防跌倒或是被各种障碍物撞到造成严重伤害。陀螺稳定器让他跌跌撞撞的奔跑动作变得柔和一些,同时又保留了一定程度的人体运动幅度,他相信这样的方式会让观众更加入戏。

最初,瓦卡诺在他的手持系统上安装的是ARRIFLEX 35IIC摄影机,但它的取景器难以调整,让低角度拍摄工作几乎无法完成。瓦卡诺居住在慕尼黑,和ARRI公司关系不错,于是他跑去找ARRI的工程师,问他们能不能帮他做点能用上的设备。这样的一段交谈最终催生了 ARRIFLEX 35IIIC——一台单点固定、取景器可旋转的摄影机。这是自1946年推出ARRIFLEX 35II摄影机之后机身设计上的最大一次革新。瓦卡诺喜出望外:“我和ARRI工程师的关系一向不错,我们会一起讨论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会告诉他们我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功能,或者说哪一个特別的功能会对我有帮助。他们非常乐意帮助别人,为了《从海底出击》,他们给我制造了一台全新的摄影机,实在是太棒了。”



《从海底出击》无论是票房还是艺术成就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它是那一时期登陆美国市场最成功的外语片,奥斯卡六项提名的成就至今仍无德国电影可匹敌。约斯特•瓦卡诺将《从海底出击》描述为他职业生涯中拍摄最辛苦的一部影片,但从未怀疑过他们在创造一些非常特别的东西。“这部电影之后,我去美国工作了大概15年,拍过许多大制作,但当我回首过去,《从海底出击》依然是我最心爱的作品之一,也许是我最好的作品。”

下期预告:
ARRI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


JIEMI2002 发表于 2017-3-30 21:38

最爱电影之一,曾经看过很多二战潜艇战的资料,推荐一本《黑色五月》,看过2遍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702977/

邓东 发表于 2017-3-30 23:33

补充一点小八卦。

《从海底出击》不仅是德国电影史上不朽的杰作,也是巴伐利亚电影制片厂的骄傲。这部电影1980年完成后先是在德国上映,但很快就遭到德国媒体的批评。战后(包括时至今日)的德国对于二战题材的文艺作品是非常谨慎的。在态度上都是倾向批判和反思。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部力求真实还原德军潜艇部队往事的作品让德国评论界非常不安。之后片方也是小心翼翼地将影片拿去美国放映,可万万没想到在美国获得巨大好评,并在1983年奥斯卡获得6项提名,一举创下德国电影在奥斯卡的最高战绩。

由于《从海底出击》在电影史上创下的辉煌,巴伐利亚电影厂把当年拍摄时造的道具潜艇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作为“爱厂敬业教育基地”供人学习参观。我们都知道好莱坞做场景道具的水平非常高,但好莱坞做的道具都是木制为主,无论飞机坦克潜艇,做出来很逼真但想长期保留就比较难,往往都是杀青后就拆掉了。而《从海底出击》里面那部潜艇却是用钢铁生生造出来的。有种说法是做好莱坞级别的木道具还是非常难的。但不管怎样,生造一个足以乱真的钢铁潜艇,也足见德国电影人的专业精神。

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个潜艇道具。


这是巴伐利亚电影厂的“潜艇展览馆”的入口,从那个小门进入潜艇内部。



U型潜艇的模型,能在水上漂,拍摄时用一个船在前面拉着。电影中潜艇在海面上巡行的大场景就是用这模型拍的。



这是当年拍摄现场。照片中这艘大的也是生造出来的,能浮在水面。



当年剧组的年轻人,现在都基本上退休了。



导演(左)沃尔夫冈·彼得森和摄影师约斯特·瓦卡诺。两人因此片名声大噪,之后都奔赴好莱坞发展。沃尔夫冈·彼得森后来执导了《空军一号》《完美风暴》等片。约斯特·瓦卡诺拍摄了《机械战警》《全面回忆》(施瓦辛格版)等。


单独的舰桥1:1模型,全金属制造。棚内拍摄舰桥特写时用的。



舰桥后部



当时拍摄舰桥夜戏的状况。背景是黑布,然后成吨的水往下灌^13^



在棚里搭建的运动平台,舰桥就是放在上面,制造惊涛骇浪的效果。





舰桥的小比例模型


---------------------------
下面进入潜艇内部看看。片中潜艇内部的戏都是在这里拍的。

这里说一下很多朋友的一个疑问。就是二战中遗留的真潜艇还是有的,比如欧美和俄罗斯都有不少用真潜艇做的博物馆。但为什么剧组还要费尽心思做一个仿真的呢?直接到真潜艇里拍不就好了吗?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需要潜艇里的各种机器设备和仪表都要呈现“工作中”的状态。比如发动机露在外面的气门杆要动起来,各种压力表要动起来,蒸汽要喷出来。所有这些在真潜艇都是做不到的(除非修好出海航行^13^ ),因此造一个仿真潜艇就非常必要了。

好了,先从潜艇尾部开始看。U型潜艇的尾部是舰尾鱼雷舱和发电机组。(下图)






发电机组的前面是引擎室。(下图)仿真引擎的外壳是木制的,其他部分是金属的。在电影里这两台引擎工作起来跟真的一样。






引擎室的前面是船员舱。就是士兵们住的地方。(下图)各种陈设细节都是还原当年潜艇里的样子。那些面包土豆什么之类,都是道具不是真的。







再往前就是指挥舱,里面各种阀门+仪表+潜望镜。(下图)这些东西不管造真的假的对德国人应该没有难度哈。电影中大量重要的戏是在这个舱里拍的。










再往前就是通讯室,军官舱,舰首鱼雷舱。(下图)










巴伐利亚电影厂位于慕尼黑市内,潜艇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德国旅游,路过慕尼黑时不妨顺道去看一下这艘在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大道具。^39^



这什么名 发表于 2017-4-1 09:41

七十年代就有无线跟焦器,厉害了

@lebron 发表于 2017-4-1 10:57

好想去体验,时代工业感十足

毅斋 发表于 2017-4-1 12:52

那个机械师,用螺丝刀顶在发动机上面,听里面的部件是不是工作正常,这一点是绝对的完美的,我都看到过修摩托车的时候用这样的办法去判断内部异响故障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编年史 - 揭秘《从海底出击》拍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