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创作中挥之不去的“数码味”
本帖最后由 内容监管 于 2017-2-4 02:40 编辑个人对数码味的定义是,画面太“平”,太“淡”,太“写实”,而胶片拍摄的东西更像对现实生活一种艺术性的升华。更有质感。
现在借助高端设备和拍摄技巧以及后期制作,静态照片基本可以模拟出胶片的质感。而动态视频,不管用多高级的设备,后期怎么弥补,那股“数码味”总是挥之不去,包括李安最近那部高分辨率,超高帧的实验之作也是如此。
吼吼,我不这么看,我支持李安,时代在发展^01^ 什么叫平,什么叫淡,什么叫太写实。一定要具体具体去分析。胶片的电影有无数,未必每个都好,截个片段,截个图来比较啊。
罗卜白菜各有所爱 就我个人喜欢的胶片电影而言,现在的影像反而是太立,太浓,太超现实。胶片整体而自然。
现在都是数码拍的,什么味什么味再过几年也许压根没人提了。十几年前身边一群朋友迷徕卡,这个德味我被他们天天灌输,可我没钱^05^,我就用尼康,拍了十几年之后那些迷什么味什么味的朋友也没出过几张有味道的照片,而我用尼康拿了好几个全国奖了。从照片角度看,好照片不一定是讲究镜头是什么味,后期做的什么天花乱坠,而是你的构思和抓住不可复制的那一瞬间的能力,从拍视频也一样,不管什么味最后不是看单帧画质,而是看整体的片子。
把十几年前的胶片翻出来看看,一定就是好的?有味道?都是一群没拍过几个卷的人吹嘘的(我光大学四年就拍了超过800个胶卷)。当年的味道是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胶卷配方来实现的,当初的那些所谓的感觉很多在现在看来是缺陷,比如说镜头周边的四角暗边,周边成像能力的弱化等等,也许你说这样更能突出中心主体,这在艺术上确实也成立,但是后期弄一个不难。现在的镜头素质上来了,改善了,反而开始怀念说以前的更有味道,这很正常,人都有怀旧心态,我们的审美还保留了之前的记忆。但是事物总归是往前发展的,那个大势是不会变的,再过几年就不会再说什么数码味了,因为审美已经忘却了以前的记忆。我们会在数码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我们的审美体系。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成像技术,不同的人,胶片对一般人来说已经是传说了。好的胶片效果总是那么真实令人怀念,, 6楼说的太好了,要传承,更要发展 小K老师 发表于 2017-2-1 15: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在都是数码拍的,什么味什么味再过几年也许压根没人提了。十几年前身边一群朋友迷徕卡,这个德味我被他们 ...
不过现在流行的电影确实有点过渡di扣色,没有以前的影像整体。
到也不是因为纯粹的怀旧,讽刺的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没有过度后期的前提下,数码拍摄的东西,更接近于人眼看到的真实世界,清晰而平淡,而胶片摄影即便没有任何后期加工,也有把生活艺术化的嫌疑。 就像还有人听黑胶唱片,据说最近录音带的销量又暴涨,其实这都属于情怀,情怀值万金,高兴就好。 小K老师 发表于 2017-2-1 15:14
现在都是数码拍的,什么味什么味再过几年也许压根没人提了。十几年前身边一群朋友迷徕卡,这个德味我被他们 ...
800个胶卷。。。。老司机哦^24^ 胶片的风格更接近绘画,所以本身有一种艺术感,更像复古。
过渡和层次没法和现在的数字摄影机比,现在的数字画面都太写实,特别经过艳丽的调色和4K播放,甚至突破人眼极限,都是超现实感。但这个时代也需要有特征的画面,就像60年代的朋克,90年代的后工业,都有独特的画面风格。 本帖最后由 MaVouNi.KT.. 于 2017-2-2 10:44 编辑
物以稀为贵 为什么我想做出数码味都做不出来,你们真厉害~~~^30^ 拿台有全手动模式的DV,按照电影的标准去拍一下试试,看看还有没有数码味?
就像老科幻美剧星际之门里物理学家男主说给落后种族的一句话:“一切都是数学”。连世界都是010111100001101001这些东西构成的。还有什么数字胶片的区别。数字就是一切。胶片也只是数字里的很小一部分罢了。美学不在乎材质。看看阿德里安的冷抽象。你给他一根树枝。他在地上一样可以画出自然界没有的美。 邓东 发表于 2017-2-1 23:07
800个胶卷。。。。老司机哦
老法师..... 全都批判楼主,我来赞同一下......... Reder.Le 发表于 2017-2-2 12:54
拿台有全手动模式的DV,按照电影的标准去拍一下试试,看看还有没有数码味?
我想起了道格玛95的《家宴》 调完色以后,做个双盲测试,有多少人能100%准确的辨别一段视频是胶片还是数码拍的? 没觉得数字和胶片有什么区别呀,太多的大片采用数字拍摄但看上去和胶片没有什么区别呀。你说的那些问题,其实不是胶片和数字的问题,而是导演太懒了,前天看了一遍“一代宗师”紧接着老婆孩子又看“超能太监”你一下子就能看出来所谓的胶片和数字的区别了。但这并不是他们之间的本质,本质在于垃圾电影只是讲故事,只要故事观众能看懂就好了。而电影不只是讲故事,还要对人物进行刻画让每一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让观众能深刻的感觉到这个人物的个性,更重要的电影还要去表演,而不是用该死的大段对白把想法说出来。所以总结一下数字味我们可以理解成垃圾电影口水剧,胶片电影可以理解成真正意义上的电影。
举例胶片电影:《一代宗师》《师傅》《聂隐娘》《山河故人》《长江图》《七月与安生》
数字电影:《三少爷的剑》《微微一笑很倾城》《大话西游3》《盗墓笔记》《澳门风云》《新步步惊心》
以上都是本人看过的电影,上面的他们可以理解成真正意义的电影,下面的部分可以理解成数字电影。其实我作为观众从不关心到底是胶片拍的还是数字拍的。观众关心的是拍成什么样。今后恐怕“数字电影”“网络大”这样的名词我们就能理解了。 霜之哀殇 发表于 2017-2-2 21:53
调完色以后,做个双盲测试,有多少人能100%准确的辨别一段视频是胶片还是数码拍的?
完全不行。长江图上映后一股脑的胶片美如画。可实际里面三分之一是数字拍摄。谁能分得出来? 这个帖子没有营养 小K老师 发表于 2017-2-1 15: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在都是数码拍的,什么味什么味再过几年也许压根没人提了。十几年前身边一群朋友迷徕卡,这个德味我被他们 ...
说的太好了!理据服!论坛正能量!
小K老师 发表于 2017-2-1 15:14
现在都是数码拍的,什么味什么味再过几年也许压根没人提了。十几年前身边一群朋友迷徕卡,这个德味我被他们 ...
我顶,您说的太好了 小K老师 发表于 2017-2-1 15:14
现在都是数码拍的,什么味什么味再过几年也许压根没人提了。十几年前身边一群朋友迷徕卡,这个德味我被他们 ...
说的太好了!!!!! 贴一个我去年写的文章
我所理解的“胶片感”
掌握了这些技巧想拍出什么感觉都不是梦!!! 在数码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将不会对胶片有什么感情。 主要现在的电影院也是数字影院了,胶片拍摄的影片经过扫描调色必然会有所损失,所谓胶片感关键在于胶片制作的配方,这样的配方是通过大量实践摸索总结出来的,并不是所有配方的胶片拍出来都是现在所谓的胶片感,所以只要在感光元件及转换电路上继续进步,后期调色技术不断前进,达到并超越出原来胶片感的画面不是难事,而且数字的调色空间大,可以做出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