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拉片|用罗伯特麦基的理论来实践电影拉片训练(第1.1期)
本帖最后由 南郭先生 于 2016-6-19 00:26 编辑直观|电影的秘密
——————————————————————————————————————————
直观拉片|用罗伯特麦基的理论来实践电影拉片训练(第1.1期)
——————————————————————————————————————————
本拉片作业使用的专业术语及分析理论都来自于《故事》一书的学习,本次作业目的在于通过拉片对电影进行剧本结构分析。
这是工作室内部培训,作业发布给工作室的小伙伴们一同探讨学习电影剧本写作,同时在微信公众号“直观”公开,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希望抛砖引玉,能聚集愿意一起研读《故事》理论的朋友,通过拉片,共同探究电影的秘密,为我们的影片创作打下基础。
工作室邮箱:2664418@qq.com
第1.1期:作业|王劲 故事板绘制|王劲
——————————————————————————————————————————
第1.1期作业列表(每部影片的拉片分析有多个作业,分为1.1,1.2,1.3...设置)
第一部分:作业要求(四个任务)
第二部分:作业内容
第三部分:第1.2期拉片作业的任务
——————————————————————————————————————————
第一部分:作业要求
任务一:阅读《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一书
作者: [美] 罗伯特·麦基
副标题: 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译者: 周铁东
国内各大书店及网店都能选购
——————————————————————————————————————————
任务二:观看影片
逃离德黑兰 Argo (2012)
导演: 本·阿弗莱克
编剧: 克里斯·特里奥 / 约书亚·比尔曼 / 托尼·门德兹
主演: 本·阿弗莱克
上映日期: 2012年
片长: 120分钟 / 129分钟(加长版)
本次拉片版本为129分钟加长版。
加长版的不同之处在于展开表现了主人公家庭关系变化的次情节。
关注公众号“直观”,回复“逃离德黑兰”,得你心中所想。
——————————————————————————————————————————
任务三:对影片《逃离德黑兰》进行拉片分析,归纳总结以下内容:
1、对电影的故事场景进行划分,并列出本片的故事场景,序列及幕,对其命名。
2、对所有场景计时,画出场景时间曲线图。
3、确定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危机决定(必备场景)。
4、确定影片类型,分析电影《逃离德黑兰》在故事三角中所处位置。
——————————————————————————————————————————
任务四:绘制第一幕故事场景故事板
参照电影画面,根据故事场景的起始价值、转折点、末尾价值给第一幕所有故事场景绘制故事板
——————————————————————————————————————————
第二部分
写在前面
《故事》一书的学习需要提醒注意的几个概念,说的是我自己的理解,不对的地方请谅解,点到为止,请自己对照《故事》一书去认真研读。
第一个要搞清楚“鸿沟”和“节拍”的概念,这是至关重要的最基础概念。
故事的材质是鸿沟,我们学三维软件的时候,建立一个物件,要给这个物件指定一个材质,来决定这个物件的物理属性,是金属还是木头,通过指定材质,在物理层面决定这是个什么东西。而故事的材质是鸿沟,你们就能明白,搞清楚什么是鸿沟这个概念有多么基础,也有多么重要。
简单地来说,鸿沟就是你以为会是这样,结果却不是你预想的,但又符合逻辑。
举个栗子,《谍影重重4》中,摩托车追逐戏,眼看就要追到了,女的赶快取出头盔,我以为她会把对方敲掉,却只打到对方一点点,自己却差点掉下去,看得菊花一紧,然后她坐好以后用脚把对方踢翻了。
要设计一个鸿沟其实很简单,一般来说是一个动作会接着一个反应,动作会带来期望,反应带来结果,而鸿沟横跨在预期与结果之间,鸿沟的原则是,你所预期的结果绝不能发生,你写下动作,那么就要考虑这个动作带来的反应的对立面是什么。具体写作的时候最好反着设计反应,顺着写。重点是要符合逻辑,不能为了鸿沟而鸿沟,造成观众有受骗上当的感觉。然后在人物的期望和结果之间撕开一道鸿沟后,要让人物去努力闭合这个鸿沟。
鸿沟的设置,我们以后会参照《故事》第十一章场景分析的方法,对大量的电影故事场景进行拉片分析,从实际的电影故事场景中总结别人是如何设置和写作鸿沟的。
另外,鸿沟不光作用于节拍,在故事的进展过程中,鸿沟也用来推进主人公的行动。
具体关于“鸿沟”的知识,请详细阅读《故事》第七章“故事材质”。
“节拍”的概念很好理解,节拍是故事最小的单位,一个动作带来一个反应,组成故事的节拍。在拉片和剧本写作的时候,分析和设计节拍,应该写下动作和反应的潜文本。
举个书上的栗子比较好理解,第十一章场景分析中,《卡萨布兰卡》幕高潮这个场景的最后一个节拍:
实际的镜头中,里克的动作是在说“反正都一样,有朝一日你还会欺骗拉兹洛,你还会找我的。”
伊尔莎的反应是在说“不,里克。告诉你,维克多拉兹洛是我丈夫,而且甚至在...(停顿,冷静地)...在我在巴黎认识你的时候就是”。
节拍:指责她是婊子/摧毁他的希望
这里归纳总结的节拍,就是使用的动作和反应所要表达的潜文本。在写作节拍的时候,先确定人物内心所想和希望得到的东西(潜文本),然后设计“文本”。“文本”就是人物做的动作、反应和说的话,就是我们看电影时看到和听到的内容,不要让文本和潜文本变得一样,要让我们通过动作、反应、对白“看出”人物的潜文本。
这一场景的完整节拍:
1.走近她/不理他
2.保护她/拒绝他
3.道歉/拒绝他
4.找借口/拒绝他
5.试图把脚探进门内/把门打开
6.跪地乞求/要求更多
7.让她自责/让他自责
8.道别/拒绝反应
9.指责她为懦夫/指责他为傻瓜
10.对她进行性挑逗/隐藏她的反应
11.指责她是婊子/摧毁他的希望
这一场景,根据场景目标,我们可以为这个场景命名为“旧情复发的尝试失败”。
我们以后的作业也会集中在对好的故事场景的节拍分析整理上,然后根据同样的节拍来设计一个不同内容表现的故事场景,并实拍出来,进行训练。比如,一个“获得信任”场景,我们从谍战换到一次家庭纠纷,不同背景,不同地点,不同人物,说不同的话,却是一样的你来我往,暗潮涌动的节拍设计。
具体关于“节拍”的学习,请详细阅读《故事》第二章“结构图谱”、第十一章“场景分析”。
第二个是要搞清楚什么是故事场景和转折点。
故事场景
我们通常在拍摄的时候说的场景更多的是指“地点”。《故事》里面提到的场景指的是一个"缩微的故事"。《故事》定义的“场景”概念主要在编剧阶段和剪辑阶段使用,在实拍的时候,我们说的场景,就是普通意义上的这一场戏,这个场景,这个地点。在作业中为了便于区分,在说到场景的时候,我们以后最好说“故事场景”,这样便于我们交流。
一个规范的故事场景通常是三个部分组成,起始价值,转折点,末尾价值。这个价值也可以说是情感体验,只有两种情感,一个是快感,一个是痛感,快感的变体可以是欢乐、爱情、幸福、狂喜、愉悦、销魂、刺激、至福等,只要是感觉到正面的情感体验都可以。痛感可以有痛苦、害怕、焦虑、恐怖、悲伤、屈辱、病魔、凄凉、紧张、悔恨等,只要是感觉到是负面的情感体验都属于痛感。
在划分故事场景的时候,我们用(+)加号来表示正面的情感,用(-)负号来表示负面的情感。如果故事场景开始或者结尾,有两个或多个线索都趋于正面,我们就用两个或多个加号(++),如果几个线索都告诉我们事情不妙,那么我们就用两个或者多个负号来表示(--)。有时候,故事场景结尾的时候,主要的情感体验趋向负面,但是某一个线索又给了我们一丝希望,那么我们就用即正且负来表示(+-),但是这样的情况一般来说还是会有一个主要的情感倾向,要么负面要么正面。
有关故事场景的知识,请详细阅读《故事》第二章“故事材质”,第十章“场景设计”,第十一章“场景分析”。
在做一部电影的剧本分析或者视听分析的时候,都需要先划分出故事场景。
我的步骤一般是先找激励事件,第一幕重大转折,幕中高潮,第二幕重大转折,危机决定(必备场景)、第三幕重大转折。这六个地方同时也是六个故事场景。可以确定的是,在三幕剧中,第二幕重大转折,或者说倒数第二幕的这个场景的末尾价值一定是负面的(因为还有四幕五幕多幕剧)。紧接其后的危机决定是故事的必备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主人公作出抉择,从而带来第三幕重大转折。必备场景没有价值转换,这个是特例,是一个有意而为的静态时刻,只是用来表现主人公做了一个抉择。先找到这些故事场景的位置。
然后我们画一条折线(如图):
场景价值折线
这个折线的高位代表正面情感,低位代表负面情感。数字代表的是场景号。
影片开始的第一个故事场景的起始价值一般是高位的正面价值开始。把场景全部分好以后,你找到倒数第二幕重大转折的场景号,在大情节经典设计的影片中,如果这个场景的末尾价值不是低落的,可以肯定你的场景划错了。好莱坞影片的规范就是这样。在选择拉片影片的时候,我也建议选择奥斯卡获奖系列的影片,这些影片都比较规范,要选择大情节经典设计的影片,先学好经典设计。
划到倒数第二幕重大转折的场景时,接下来的场景是危机决定(必备场景),这个场景没有价值转换,我们用一条横线来表示(如图):
危机决定(必备场景)价值图示
从故事场景折线图看到,相邻场景的价值是形成折线的关系,这基于两个原理,第一个是“没有不转化的场景”,国内的电影很少这么规范,一般好莱坞的经典设计的影片都能按这个规则运行,我们现在主要要学习好莱坞的经典设计的影片,先把经典设计学好,《故事》总结的经典设计的原理是很有效的。第二个原理是“回报递减原理”,如果相同价值的情感体验重复进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然后,确定故事场景除了价值转化这个特点以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相对连续的时间”。同一个故事场景中,地点可以不停变化,但是故事场景的时间是相对连续的。检验的办法就是,看这个故事场景中发生的故事事件能不能在一个统一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
实际拉片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不同线索之间的平行剪辑,这让人有点摸不到头脑,不好确定故事场景的分割,我的建议是坚持故事场景的价值转化的特征,时间的相对连续特征,找到与开始价值相对的情感价值的位置来区分一个故事场景。
转折点
拉片的时候,确定好故事场景的位置以后,就要寻找每个故事场景的转折点。既然没有不转化的场景,那么就有一个转折点来转化不同的情感。我的经验是转折点一般在场景比较靠后的位置。
划分电影的故事场景是我们进行拉片的第一部分内容。大家要认真看书理解故事场景的知识,然后参考我的作业尝试一下,也可以自己换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自己划分一下看看。
有关转折点的知识,请详细阅读《故事》第二章“故事材质”,第十章“场景设计”,第十一章“场景分析”。
第三个要注意以后不管在什么地方,凡是看见说到故事“高潮”的,自动脑补转成“重大转折”来替换。
—————————————————————————————————————————
本帖最后由 南郭先生 于 2016-6-19 00:44 编辑
拉片作业|《逃离德黑兰》剧本结构分析及第一幕故事场景故事板绘制(第1.1期)
作业|王劲 故事板绘制|王劲
一、对电影的故事场景进行划分,并列出本片的故事场景,序列及幕,对其命名。
要注意,在给幕、序列、场景命名的时候,同一幕的不同序列,同一序列中的每一个故事场景之间,它们的冲击力是呈递增的趋势。
场景按照起始价值,转折点,末尾价值来断开。
《逃离德黑兰》剧本结构(没有把次情节单列出来)
第一幕:同意救援
序列一(逃离大使馆)序列二(CIA同意准备救援)
第二幕:救援受阻
序列三(为救援方案铺垫造势)序列四(救援方案进入执行)序列五(房客不信任救援方案)序列六(救援行动受阻)
第三幕:救援成功
序列七(救援行动成功)序列八(救援行动内幕公开)
——————————————————————————————————————————
第一幕:同意救援(两个序列,六个场景)
序列一(逃离大使馆)
场景一(02:38):
(+)伊朗民选领袖将石油还给人民|美英策划政变扶植傀儡政府,傀儡政府企图西化伊朗被反对|引发大规模抗议(-)
场景二(08:25):
(-)抗议群众聚集在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外|抗议群众冲入大使馆|六名大使馆人员逃离(+)
场景三(04:16):
(+)美国政府紧急商议对策|六名大使馆人员逃入加拿大大使官邸|“领导”决定暂时不管六名逃脱的人员(-)
序列二(CIA同意准备救援)
场景四(03:00):
(-)大使馆被侵入事件久拖未决|周边营救工作被暂停|家庭遇到问题,为被困人员祈福(-+)
场景五(06:36):
(+)重启救援六名被困人员|提出各项方案都被质疑|救援方案陷入僵局(-)
场景六(08:00)(激励事件,第一幕重大转折):
(-)被困人员危险加大|妻子要求不要太晚打电话给儿子,找到新的救援方案|CIA同意进入救援方案准备(+)
第二幕:救援受阻(四个序列,九个场景)
序列三(为救援方案铺垫造势)
场景七(06:00):
(+)组建电影制作团队|需要合适的剧本才能开展工作|“房客”处境越来越危险(-)
场景八(05:42):
(-)筹备时间只剩72小时|找到合适的剧本|搞定编剧工会,妻子没有阻拦主人公与儿子的沟通交流(++)
场景九(06:00):
(-+)时间越来越紧迫,召开新闻发布会加快造势|伊朗革命军不承认外交人员身份|伊朗革命军对外交人员假行刑,新闻发布会成功举行(-+)
序列四(救援方案进入执行)
场景十(04:00)(幕中高潮):
(+-)电影得到媒体宣传,妻子要求主人公参加儿子的生日聚会|CIA主管发现电影方案被报道要求停止准备工作|越级上报方案获得批准(+)
场景十一(05:00):
(+-)准备出发执行救援方案,未能参加儿子生日会|只身赴险|革命军四处搜查,妻子担心主人公的安危(-+)
序列五(房客不信任救援方案)
场景十二(07:00):
(-)营救方案出现隐患,房客行踪被媒体获悉|主人公进入伊朗|与伊朗文化部正常沟通(+)
场景十三(06:00):
(+)与房客见面|大使馆面临关闭|房客对救援计划不信任(-)
序列六(救援行动受阻)
场景十四(14:00):
(-)伊朗文化部要求带摄制组看景|房客同意协助|通过市场看景,管家配合救援行动(++)
场景十五(05:00)(第二幕重大转折):
(+)房客积极配合救援行动|救援行动被国内取消|房客被伊朗革命军拍照(-)
第三幕:成功救援(两个序列,六个场景)
序列七(救援行动成功)
场景十六(04:00)(危机决定:必备场景):
主人公作出决定要继续救援行动(静态场景,无价值转换)
场景十七(04:36):
(-)准备实施救援行动,但机票需要总统同意|CAI联系上总统办公室|行动获得批准,房客机场拿到机票,好莱坞工作室已被喊停(+-)
场景十八(12:00):
(+-)房客通过机场第一道安检后被革命军拦下检查|打通好莱坞工作室电话|机场革命军同意放行登机,革命军发现房客身份后通知机场(+-)
场景十九(07:00)(第三幕重大转折):
(-)革命军试图阻止飞机起飞|飞机起飞|离开伊朗领空,女管家进入伊拉克境内(++)
序列八(救援行动内幕公开)(结局)
场景二十(05:00):
(++)表彰获救的房客和加拿大大使夫妇,妻子要儿子观看电视新闻|封存救援行动资料|获得奖章却不能公开,幕后工作室悄然退场,与妻子和解回到家中(-+)
场景二十一(01:00):
(-)大使馆人质危机解决时已经被关押444天|救援行动内幕解禁|归还奖牌(+)
——————————————————————————————————————————
二、对所有场景计时,画出场景时间曲线图
制作场景时间曲线图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影片的场景时间节奏,帮助我们理解设计场景。
每一小格子代表一分钟的时间。数字代表的是场景号。
场景时间曲线
——————————————————————————————————————————
三、确定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和危机决定(必备场景)。
因为故事激励事件必须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而且激励事件的设计必须“勾住”观众,并促使观众想象出“必备场景”,也就是“激励事件”对应“危机决定”。(必备场景就是危机决定)
《逃离德黑兰》的激励事件应该是故事场景六,同时也是第一幕的重大转折。在这一场景中,CIA管理层同意主人公提出的好莱坞计划进入前期筹备,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平衡,不可回避。也与“危机决定”故事场景十六的抉择形成呼应。由主人公去执行这个救援任务,而最后要不要继续执行,必须由主人公自己做出抉择。
参考资料:《故事》第八章“激励事件”,第十三章“危机、高潮、结局”
——————————————————————————————————————————
四、确定电影《逃离德黑兰》在故事三角中所处的位置。
在《故事》结构图谱一章中,将电影分为大情节,小情节,反情节三类,组成故事三角。顶端的大情节属于经典设计。故事三角的另外两端分别是,小情节(最小主义)和反情节(反结构)。
故事三角
经典设计是指围绕一个主动主人公而构建的故事,这个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经过一段连续的时间,在一个连贯而具有因果关系的虚构现实中,与主要来自外界的对抗力量进行抗争,直到以一个绝对而不可逆转的变化而结束的闭合式结局。
《逃离德黑兰》的故事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主情节的救援行动结局不可逆转,故事叙述保持线性时间,主要冲突都来自于外界,故事的世界保持连贯一致,推动故事进展的各个关键时刻都由主人公做出的决定来左右。
根据影片的这些特点,《逃离德黑兰》属于故事三角的大情节,经典设计。
参考资料:《故事》第二章“结构图谱”
——————————————————————————————————————————
四、《逃离德黑兰》第一幕故事场景故事板
参照电影画面,根据故事场景的起始价值、转折点、末尾价值给第一幕所有故事场景绘制故事板。
场景一(02:38):
(+)伊朗民选领袖将石油还给人民|美英策划政变扶植傀儡政府,傀儡政府企图西化伊朗被反对|引发大规模抗议(-)
场景二(08:25):
(-)抗议群众聚集在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外|抗议群众冲入大使馆|六名大使馆人员逃离(+)
场景三(04:16):
(+)美国政府紧急商议对策|六名大使馆人员逃入加拿大大使官邸|“领导”决定暂时不管六名逃脱的人员(-)
场景四(03:00):
(-)大使馆被侵入事件久拖未决|周边营救工作被暂停|家庭遇到问题,为被困人员祈福(-+)
场景五(06:36):
(+)重启救援六名被困人员|提出各项方案都被质疑|救援方案陷入僵局(-)
场景六(08:00):
(-)被困人员危险加大|妻子要求不要太晚打电话给儿子,找到新的救援方案|CIA同意进入救援方案准备(+)
——————————————————————————————————————————
故事板绘制文具:
1.德国施德楼的动画铅笔套装,或者是可擦蓝铅笔/红铅笔各一支
蓝铅笔用来打底稿,红铅笔用来确定明暗分界线
故事板底稿
2.日本Copic Multiliner 防水针管笔,黑色,一支0.3的笔尖,一支BS笔尖,一支Classic的BM笔尖。
0.3的笔用来在底稿上勾墨线和画细节,比如人物眼睛和鼻子。BS笔尖是软头的,用来画人物边缘,Classic BM笔尖更大一些,用来铺大面积色块。
我用过很多画材,这套组合比较合适,也不贵,直接在普通A4白纸上画不会渗开,不要用油性的麦克笔,油性的笔不好用,油墨会把A4纸渗透,这对于天蝎座的我是无法接受的,不过如果你用麦克笔绘画专用纸就可以。Copic针管笔很多专业画家都用。画故事板重点是必须动手,不管好坏都要动笔画,就算刚开始画成火柴人也没问题,坚持下来就有提高,也能对电影画面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注“直观”公众号,回复“故事板表格”,可以下载工作室的故事板表格电子PDF文件,直接打印到普通A4纸就可以。
写在后面
《故事》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创作电影剧本,但是学完后发现全部是针对故事长片的剧作原理,一到写作故事短片的时候发现好多困惑。不要着急,故事短片其实就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的简单剧,“简单剧直接结尾,没有惊奇和反转。”就是说,短片运行到危机决定就可以了,直接结尾,不要给结局,这个特点我们看看近年来的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就知道了,然后短片的激励事件一般发生在幕后。除了这些,短片创作的其它要素和长片是一样的。我们运用《故事》理论进行拉片学习的知识全部都可以用到短片的创作上。鸿沟,节拍,冲突的三个层面,首要价值的对抗力量,主控思想,对立思想等等,都是一样的方法。要让短片的节奏看起来跟长片一样,结束的时候才发现是短片,意犹未尽。
有关故事短片的创作我们以后一起共同专题讨论。
一起跟“直观”拉片,探究电影的秘密吧,各位小伙伴!
——————————————————————————————————————————
第三部分:第1.2期拉片作业的任务
任务一:继续研读《故事》一书
任务二:关掉声音,关闭字幕,观看《逃离德黑兰》N次
任务三:选择《逃离德黑兰》的一个故事场景,按《故事》第十一章“场景分析”提供的方法,对故事场景详细分析。
任务四:购买布鲁斯布洛克著《以眼说话》一书进入学习,预备下一阶段的视听分析拉片
——————————————————————————————————————————
直观|电影的秘密
本期作业由肖雷先生协助审校,特此感谢
直观开通了“节拍部落”给大家进行交流
点击公众号底部菜单“节拍部落”可以进入
关注公众号“直观”
回复“逃离德黑兰”,得你心中所想。
回复“故事板表格”,下载工作室的故事板表格电子PDF文件,
直接打印到普通A4纸就可以。
声明,这是工作室内部培训,感兴趣的网友关注公众号跟我们一起做练习就可以,自己看书,拉片,拍摄。
本文由“直观”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直观公众号二维码:
南郭先生 发表于 2016-6-19 00:32
三、确定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和危机决定(必备场景)。
因为故事激励事件必须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 ...
提醒一下。如果只从一个环节到一个环节的看片,列成机械结构,会有一个巨大局限。你会以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去想,当你这么去创作的时候,内容会机械化,人物变成纸片一样呆板的。
其实实际创作的时候,有基础核心动作和人物以后。你先构思出整个事件所涉及的 人际圈 和 社会生活环境圈 的世界观,再去架构前后段落和人物时,就有非常丰富的背景线索资料可以利用并拓展了。
以上面《逃离德黑兰》为例,抱歉我没看过原电影,仅以上文的资料作为参考。
最开始构思的兴趣点可能就是目前的核心 摄制组利用拍摄便利来救人。如果直接按主角欲求来构思,了解点资料,也就是从主动作推论两三步动作就编不下去了,因为资料太少,并且也没有想清楚到底需要什么资料。
但是如果你从 摄制组利用拍摄便利来救人,先思考这牵涉哪些 人际圈和社会区层。既然主角是摄制人员,可以涉及电影圈 好莱坞,被救的人是受政治影响 可以涉及 美国 伊朗两方面政府,好莱坞剧组来伊朗 又涉及很多交通 语言层面的问题,相关圈子有牵涉进来等等。然后每个层面的人又有家庭关系圈。每类圈层设定下范围,了解下那些人群的资料,他们的经济、家庭、社会关系地位等等。
了解一圈以后,你再去沿着主角动作线,给他设计障碍的时候,就可以有大量角色和利益集体可以选择安排了,而且是有丰富背景信息的角色和有非常具体合理性的利益。
搭结构很简单,看几本剧作结构书很容易理解运用,填细节填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细节却非常之难。 xierui117 发表于 2016-6-19 02:46
提醒一下。如果只从一个环节到一个环节的看片,列成机械结构,会有一个巨大局限。你会以是一个环节一个环 ...
感谢提醒。这个作业的目的只是为了帮助理清本片的结构。结合实际拉片,提高学习《故事》一书的兴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