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愚 发表于 2015-9-6 10:32

抗战电影里那些“冒死”穿炸点的长镜头

本帖最后由 子愚 于 2015-9-6 15:52 编辑

《百团大战》是第一个大量使用飞行器进行超低空拍摄的抗战题材影片,tecbus实验室承担了此片的全部遥控摄影。出于对影片的负责和对创作的真诚,我们毫无保留地去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其中一条不可思议的长镜头:
http://www.56.com/u36/v_MTM4NjgzODAx.html
这是一段遥控飞行器“冒死”拍摄的59秒长镜头,穿过层层爆炸滚起的尘土,总调度距离300多米。从一开始贴近八路军部队冲锋,最后到日军阵地,即便在爆炸尘土的遮挡下,每一个镜头转折点卡位精准,镜头运动和飞行轨迹完美结合。
作死程度:五星★★★★★


这就是穿越炸点之后的效果

▼为什么要在战争电影中设计长镜头?
不可NG的战争场景战争中大大场景布置往往需要动用上千人,而且要花掉几天甚至十几天的时间。在场景被爆破之后,也许小场景可以比较快的重新复制,但大场景就几乎不可能再重新“炸”一遍。
纵览全局让混乱的战争场景变得明确
大量的爆破和激烈的战斗镜头将使得战场混沌,透过空中长镜头的调度将使得观众对整个战局的理解变得清晰明确,但与此同时也将增加场景布置的成本。

这是一个冲击车站的镜头,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像CG画面呢?视频地址:http://v.qq.com/page/a/u/j/a0164qor1uj.html
▼用危险的方式来获得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穿越密集炸点和低空障碍
在这个场景中,八路军一共三队人马,飞行器的速度和运行轨迹需要与其协同配合,贴近低空飞行以获得更好的光线角度和构图,但同时面临爆炸物和电线等障碍物的风险。
视频地址:http://v.qq.com/page/y/x/u/y0164e3elxu.html
在复杂环境里飞行危险重重
为避免穿帮我们选择更贴近拍摄物体,不慎还是飞入矮树丛,想看飞行器最后结局可复制以下链接观看视频:http://v.qq.com/page/v/p/w/v016443swpw.html
马战场景中控制速度和节奏把握拍摄时机
视频地址:http://v.qq.com/page/d/9/b/d0164av359b.htm
精准控制构图
视频地址:http://v.qq.com/page/a/4/1/a01640t2j41.html
▼如何完成这些高难度镜头拍摄?tecbus遥控摄影实验室携手零度智控无人机制造商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让镜头运动实现与飞行轨迹的完美统一。创新的“单操”模式,实现单一摄影师既控制云台同时控制飞行。这种操作方式不仅带来了镜头调度的统一,最重要的是高度解放了摄影机的运动方式,根据现场实景发生的变化随时调整构图,保证拍摄最高质量。






三文鱼Eleven 发表于 2015-9-6 10:44

http://mmbiz.qpic.cn/mmbiz/7gibLCm8ic4QhGZnIkZn0Bz6bcdwJkxDWCtAVvV53yJR3sMxDcvzfF0KsGibfV3aYrIKvxqHe0ex92HXAbRJmIfYw/0?wx_fmt=gif

小摇臂 发表于 2015-9-7 17:56

好密集的冲锋队形^16^,真正打仗可不是这回事

inkter 发表于 2015-9-30 21:53

土共威武!零度是用的Highone嘛?

yuantao2 发表于 2016-9-4 11:43

大制作啊

sztm 发表于 2016-10-9 17:07

如何保证近机会不穿帮呢,还是要二次拍摄,不懂求问

子愚 发表于 2016-10-12 06:49

sztm 发表于 2016-10-9 17:07
如何保证近机会不穿帮呢,还是要二次拍摄,不懂求问

后期解决穿帮的事儿加拍摄前互相避让

绝世婚礼电影 发表于 2016-10-28 13:21

看过这电影,上面的航拍镜头拍摄的很长技术上的确值得鼓励,能体现出航拍的实力。
总的来说这个电影豆瓣给4.7分。一万多人评价36.3%的观众给了一星。我看后的感觉就是4.7分把我骗了。

唧唧虫 发表于 2016-11-2 10:12

技术层面只有膜拜的份。
单说电影本身:第一个视频那么多爆炸没一个被炸倒的……
最后一个视频长官的警卫是不是太多而且太呆了?

没了真实性技术再炫酷也不对啊!

唧唧虫 发表于 2016-11-2 10:13

小摇臂 发表于 2015-9-7 17:56
好密集的冲锋队形,真正打仗可不是这回事

现在的战争戏只管视觉上好看,再说懂这个的也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抗战电影里那些“冒死”穿炸点的长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