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旋律 发表于 2015-3-12 22:41

《2014南京青奥开幕式幕后纪录片》创作交流——2追梦光影之舞

本帖最后由 光影旋律 于 2015-3-13 14:55 编辑

先看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A5MjUzNzg4.html

前言:这一段故事,是2014青奥会开幕式中一段采用20条大红绸和400名专业舞蹈演员的抽象广场表演的幕后,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前面的创意试验排练的片段略过,直接截取了从正式的效果排练开始的故事内容。

这篇文章主要想和大家研究的是两个内容

1 纪录片的故事编排。
      纪录片的制作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他不像故事片——先有个创意想法,然后列出提纲梗概,分划结构,撰写文学剧本,然后制片筹备,前期拍摄,后期剪辑,技术制作,生成全片。

      纪录片的制作顺序是这样的,首先,他是一个命题作文。在拍摄之前我们就知道了要拍摄的内容——青奥会开幕式的幕后。然后我们会去了解开幕式的创意内容和人员构架,然后这些内容会有一个实施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就需要去跟拍。在拍摄的时候,需要我们能够非常了解广场艺术的一般创作实施规律,这样在拍摄时候我们就能够用镜头捕捉到核心的内容。由于跟拍是一个时间的过程,拍回来的素材是有前后的内容变化的,这个内容的变化就构成了纪录片的基本故事脉络。但是,是一个基本的故事框架,并不能直接构成整个故事。这里为什么用“故事”,而不是“事实”,是因为,纪录片终究是一个基于事实的故事,纪录片的故事是需要依据事实(也就是拍摄的素材)来创作成故事,而事实只能构成“新闻报道”,而故事是需要艺术创作的,那么纪录片的艺术价值也就在于此。简而言之,纪录片的故事创作跟故事片正好相反,我们是拍摄完才开始根据素材撰写“剧本”的,纪录片的故事形成也随着后期剪辑工作的进行而同时完成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创作流程。

2 动作的剪辑
      广场表演,最多的内容就是大量的表演动作。对于动作的剪辑就非常依赖于剪辑技术的使用。动作的剪辑技巧,想必各位也都有过很多实战的经验。无外乎有三种:
      第一种,我称之为1/2动作剪辑法。如果说一个人踢腿,一条腿从站立状态0°,踢到90°为一个完整的动作的话,那么在站立的0°时,用一个镜头展示他踢到45°,然后切另一个角度的镜头展示从45°踢到90°。那么我们对于这个完整的动作就完成了一次1/2动作剪辑,这是一个基本规则。如果灵活一点的剪辑,那么这个切换镜头的剪辑点,可以是从0-90°之间的任何一个角度来切换第二个角度,这就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演和剪辑师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哪个角度是最为合适的剪辑点。话说话来,这是一个简明易懂的例子,实际的情况却是千变万化,特别是摄影师会根据实际的拍摄内容来设计两个非常有意思的镜头角度。而平时,我们遇到的大部分动作剪辑,都是采用了1/2剪辑法。比如正反打对话镜头,动作片里面大量的打斗,追车镜头,都是在切换不同的角度。如果我们是从一个监控镜头看来就是很多个动作组成了一个过程,我们把这些动作分成不同的角度,组接在一起来还原这个过程,这个剪辑方式,就是所谓的1/2剪辑法。

      第二种,称之为2/3动作剪辑法,这个方式还是上面的例子,只是在0°抬腿抬到60°的时候,切下一个镜头,下一个镜头是从30°的时候一直踢到90°,也就是说,中间有30°的动作是重复的,好了,这种剪辑法的作用就是为了用于对动作的强调,同样的,具体重复多少,是由剪辑师根据具体情况而来调整的,并不会死规定到底要重复多少,但是确实是在动作上有重复的。比如,成龙电影《红番区》里面,成龙从停车楼顶跳到对面阳台的镜头,这个动多相当惊险,那么摄影师也是采用了很多个角度来拍摄,在剪辑的时候,用了4个镜头来展示跳跃的动作,这四个镜头都有动作区域的重复,就是为了强调被逼上绝路的成龙那腾空一跃有多么的惊险。还有很多的电影里面,什么摘帽子,摘墨镜,转身类的人物亮相镜头,都会采用这种剪辑手法强调关键人物的出场。

      第三种,称之为1/3动作剪辑法,还是上面的例子,第一个镜头展示0-30°的角度,而第二个镜头直接用另一个角度展现60-90°的踢腿动作,省去了中间30°的动作。为什么要这样剪辑动作,这样剪辑动作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答案就是,为了表现动作的快速。人的思维有一个特性,那就是脑补,人的思维会根据这个动作剪辑展示,自动脑补中间缺失的30°画面,比如一个人挥起拳头,下一个镜头直接已经打到对方的脸上了,再下一个镜头,对方已经向后踉跄压翻了旁边的垃圾桶。这三个镜头的剪辑会直接给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感,展示一个人被迅速的放倒在地。电影里有很多上车,发动,踩油门,车窜出去的镜头,或者拔枪拔剑迅速射击的镜头,都是采用了1/3剪辑法,来加强速度感。
      有了以上三种动作剪辑的基本规则,我们在制作舞蹈动作的纪录片时,就有了很好的表现方式。

      原理说到这里,我将结合《追梦光影之舞》这个片段来展示我在纪录片制作中的实践应用。


-----------------------------------------------------------分割线走起------------------------------------------------------------------------------------


      第一个镜头,是gopro的广角延时摄影,用来交代大环境。

      紧接着,就是一系列快速的动作剪辑来展现编导对于演员动作的指挥,这里就涉及到了角度的选取。排练的内容,有一个很方便的特性能够让我实现一台机位的多角度。那就是,排练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就是一段动作,要排练很多遍,才能让演员熟练。那么我就可以在他们每一次重复排练动作时,更换我的拍摄角度,有时候,我还可以在一遍动作时利用焦距的变化,再次更换景别,提供更多的角度。这段剪辑,就是用了4遍动作排练,给剪辑成一遍了,其中使用了1/2和1/3剪辑法,既要看清动作,又要展现动作的快速。

      关于故事的创作,讲究起承转合。这样一段,就是这个段落故事的“起”,有大全景的环境交代,又有特别激烈的动作剪辑,在一开始,就要迅速拉起故事的张力。让观众迅速进入故事里。很多大片的开头,都会设计开篇动作大戏来吸引住观众,我也是需要用我的方式,尽量的去调动观众,努力中。

      接下来的红绸操作组,动作没有那么激烈,那么在必要的几个有代表性的镜头交代之后,就得迅速用解说词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了。毕竟,在“起”的时候,是需要交代在正式排练的开始,就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其中一个镜头是透着足球门的网子拍的,增加镜头空间感的同时,也为下面的一个有意思的镜头做了铺垫。

紧接着,就是一位编导拉起足球门作为一个排练集锦的开始

      动感的音乐响起。一个局部的手抓红绸的镜头,再来一个斯坦尼康的广角大片绿草地,有了近也有了远,我在此时就赋予了影片一个整体的感觉——热火朝天的排练开始。为什么要用一个集锦,因为排练时有很多的动作设计,有采用的和未采用的,那么这些没有被最终确定下来的动作是一种碎片化的状态,而这些碎片在拍摄时,我能够拍摄到很多有意思的镜头,这些镜头非常的生动有趣,那么将这些有意思的碎片集合起来就需要利用一个具有固定情绪的动感音乐来结构这段影片。青年人的奥运会,就需要年轻人来挥洒青春,如何挥洒,就是展现这样一个过程,而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这段表演的设计与排练就接近成型了,这就是故事的推进。


      这个镜头的拍摄,也是巧合,就是前面的演员和后面的编导形成了他们的空间关系,我看到了,就会毫不犹豫的捕捉下来,并且运用了移焦技巧。不过下一个镜头,这演员直接就被放倒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拍到这些镜头,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


集锦中,这六个镜头还是采用了1/3的剪辑法,还是采用了几遍排练的多角度选取,用来表现速度。

      下面这个跳跃的镜头,是入画的构图方式。是纪录片拍摄时,根据具体的内容,非常灵活的调整镜头的构图。这样的构图方式,就比直接对着地面的演员拍摄生动许多。

      为了加强代入感,我和我夫人有些时候是直接钻到400名演员身边去拍摄的,而有了近,就必然要有远,在剪辑的时候会有意的加入远景,来为观众展示全貌。这个全貌的选取也很讲究,他必须要呈现出一个造型。

      集锦的结束部分,我们抓取了一个细节,就是地上的草坪碎屑粘的到处都是。红绸上,演员身上,演员鞋上,头发上,编导的鞋里面。这个细节直接会展现出排练的投入。所以,影像艺术就在于使用这些细节来说明情节的状态。《拯救大兵瑞恩》里面斯皮尔伯格就会采用被炸到岸边的死鱼来表现诺曼底登陆的惨烈,采用一屋子打字员手边的一厚摞死亡通知书来表现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阵亡士兵的数量之多,这才是电影艺术的表现。

      还有一个细节,是有演员的帽子掉在了地上,我知道一会肯定会有人来捡,那么我就直接将摄像机放在地上拍摄帽子,后背景是演员的快速走动,一直到帽子被捡起,作为这一段集锦的结束。

      下一个段落,通过解说词,将故事推进到排练成型后第一版演出效果,总导演来审查。这里就是起承转合的“承”了。此时整个演出的全貌就要展示出来了,所以使用了很多的全景,由于这次是总导演审查,在操场上的表演和总导演之间形成了一个双方的关系,所以我在角度的选取上,选择了一个总导演过肩的镜头角度,而为了增加代入感,我们将gopro绑在了一个演员的身上,能够拍摄到很多第一视角的镜头。

      看完第一版演出效果,总导演自然会有修改意见提出,后面就是一个挫折了。这些挫折将成为《追梦光影之舞》的转折,也就是起承转合的“转”。我在后期结构故事的时候是有充分的考虑的,要适当的放大这里的挫折。所以在前面展示的第一版演出时,也没有特别的夸张的去展示演出的精彩效果,毕竟,第一版,还是得素一点,没那么精彩,角度不是特别多,剪辑速度也没有很快,不然就会削弱后面的挫折。



      挫折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总导演的修改意见,这里使用了声画对位的剪辑方式,后面还会用到,先说这里的,总导演说,动作密度很高(我配合两个动作密度高的排练镜头)近距离观看很震撼(配合了一个近距离拍摄的镜头),但是广场上距离远50-100米,细碎的动作会被大幅的弱化(配合了总导演过肩的远景镜头),讲究的就是大开大合(配合了一个最终被保留下来的开合全景镜头)。

      接下来的剪辑,是采用了人物近景的切换,当时是我的一台机位拍摄的,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一台机位如何拍摄出多角度,多人物的近景镜头,这里就得拿出我的独有优势了,也是为什么总演员要请我的团队来拍摄这部纪录片,因为我比别人更加了解总导演,我知道他什么时候会说重要的话,什么时候会安慰大家,什么时候会打趣让编导们放松。所以,在我听到他在说一些不是那么重要的话的时候,我就会迅速变换角度拍摄旁听的编导们的反打镜头,以备后期剪辑的时候,形成多角度,多人物的剪辑。

      前面那么热火朝天的排练,到这里被总导演提出了很严格的修改意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是造就了第一个挫折,这里使用了一个我夫人拍摄的转场镜头,就是将镜头从导演组摇向整个大操场,地上都是红绸。

      而第二个挫折,是根据当时的天气炎热原因,而产生了一些列连锁反应,演员生病,请假,编导的再度修改调整,和心理的挫折等等。这些,只需要大量的纪实镜头,比如烈日下的红绸,口罩墨镜防紫外线服装全服武装的演员,倒地休息的状态,空调扇的空镜,停止排练的公告、编导们离去的萧瑟身影,带有挫折感的音乐,和直白的解说词。


      那么,在挫折之后,利用解说词,将不惧挫折的态度和一些列的解决方案和盘托出。将这段故事引向最后的成功。
再次的启程以执行总导演充满激情的创作编排引入,这段的第一部分,先让执行总导演憨态可掬的肢体和话语打破前面的情绪,特别是他跟编导们揣测总导演的想法时,我直接找了一个总导演咳嗽的镜头来作为回应,这就是后期在结构故事时的灵机一动,他会让故事再度生动起来,而这一段也是非常有力的去展现了执行总导演的人物性格。

      这一段执行总导演的编排非常精彩,我直接将大量的后期排练镜头配合上来。跟前面总导演提意见时采用的是一种手法——声画对位,而这次的声画对位使用的更加的频繁和激烈,毕竟要配合执行总导演激烈的编排演示。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原本的事实故事更加的激动人心。这里我和夫人采用了双机位的拍摄。利用中间一位编导的身躯作为我们的遮挡,使观众看不到我们拍摄者,这样就不会让观众分心。由于夫人拿得是索尼的vg20,我的是佳能c100,在后期调色的时候,我夫人也是拼进全力,让两个差别巨大的摄像机的色调形成了统一。当然,上面截图中,右边第二个画面也是vg20拍摄的,这台机器,在拍摄纪录片这种抢镜头的题材时很容易因操控感不佳而产生曝光过度,所以在后期的拍摄直接换成bmpcc了。vg20果然是大法家的过度产品,当时的样片拍的真是很有欺骗性。


      在执行总导演和编导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将全新排演出来的《追梦光影之舞》的镜头展示出来了,其中这个戴墨镜的女演员,将红绸拉起。这里我使用了另外一个关于动作剪辑的技巧——封挡剪辑。利用拉满屏幕的红绸,切到下一个拉起来的红绸,然后再降下红绸,已经是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演员为主体的镜头了。就是利用了红绸的封挡镜头,进行了镜头的剪辑。这个手法很常用,电影里迎面打来的拳头(无数打斗的桥段),扣向镜头的西瓜(小兵张嘎对付胖翻译官),摔向镜头的狼的身躯(指环王2,高原上主角小分队大战兽人)等等,都是为了表现冲击力。


      所有演员的后背从红绸中露出,是很有形式感的画面,音乐也采用了最终演出的制作好的音乐。而利用音乐,和1/2剪辑法的使用,直接将时空发生了转变,插入了大量正式演出时的画面,利用这样的对比,来展现,最终的效果,其中我选取了所有可以展现这段演出的角度,配合上总导演专注的眼神,起承转合的“合”就完成了,这一段故事也就结束了。

柳州sky 发表于 2015-3-13 13:45

看完了,很多干货,感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4南京青奥开幕式幕后纪录片》创作交流——2追梦光影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