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中的草 发表于 2015-2-26 04:30

《鸟人》必须来个技透贴了,技透,不剧透,放心看

1080p看完《鸟人》必须来个技透贴了,我绝不剧透。所谓技透呢,主要是从技术和技巧来说这部电影吧,既然都这个时代了,我不是影评人也可以评一下的,正象电影中的一个百老汇剧评人,在这个网络时代她已经比不过脸书和推特的点击量了,她已经是个废人。而这部电影的一切技术、技巧似乎恰恰是在对目前网络文化的一次抗议。叫绝的是电影的技术技巧又正是在利用这一文化效应,瞧,我不是在透过网络在议论这部电影吗?在网络时代,议论一部电影似乎比电影本身更重要,即使你没看过这部电影,都可以说上那么两句,当你和朋友谈论一部他还没看过的“热门”电影时,他就可以立刻给予置评,凭借的是什么呢?似乎来自媒体舆论的超越电影本身的信息。

好吧,从一镜到底说起。即便影片在呢么一个特定的时刻有了剪辑(是真正的剪辑,不是瑕疵上的)我相信每个看完电影的人都必须说:这是一部一镜到底的电影。说实话我们有哪位看过将近两个小时的一镜到底呢?凭借我们看过的诸多几十秒甚至几分钟的一镜到底经验,2个小时的一镜到底你能想象吗?(哈哈,这就是还没看过电影就听人讲电影的乐趣)一定很刺激吧!你瞧现在就已经可以不看电影就讨论一部电影了。我相信你即使没看过《鸟人》当我们开始谈论一镜到底的时候,我就算已经备好了丰厚的谈资了。是的,如果我没看过这部电影,我想象的2两个小时的一镜到底一定是个灾难!只要回忆一下我们看过的稳定器拍出来的顺滑却油腻的镜头轨迹,我就要呕吐了。但是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这部电影的2个小时,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的不适!任何的。

在看过了5分钟之后,我意识到,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舞台剧,是一部电影化了的舞台剧,反过来说却不行。这个问题可就大了!我们都知道,舞台剧是我们对着一个类似相框一样的舞台,看演员进出,上下,或者布景转换,拉幕布,开幕布。但无论怎样,我们对着的是一个画框。在这个画框里我们无法像电影一样,魔术般的跳到一个大特写,从背后跳到正面,无法从白天跳到黑夜,无法闪回,无法避开一直抢戏的那把道具椅子。但是戏剧,通过画框,给了我们一个连续的,无缝的时空体系。我从小在话剧舞台的后台、前台、观众席和排练厅长大,我可以非常非常郑重的说,戏剧的这种时空连续性所带来的美感是电影无法做到的!但是《鸟人》的一镜到底让我感觉到了那种前所未有的,电影里不可能出现的那种戏剧美感。我甚至可以说,蒙太奇破坏了这种美感,当然蒙太奇也好,无缝剪辑也好,都创造了伟大的电影,但是我们都知道,很多电影,尤其是一些艺术电影,都曾经试图去营造一种戏剧舞台的效果。比如很多经典的日本电影,在固定机位下,一个画面里,演员走位、进出画面、走近镜头,远离镜头,都是在渴望戏剧式的效果呈现。但是这样的努力都被一个剪辑一个特写给消解了。我想《鸟人》这部电影的贡献是:实践了电影和戏剧之间的美学理论上的讨论。当然将来的电影依然会是有剪辑,有闪回,有超大特写有长焦镜头(这部电影里没有长焦镜头)而且依然会出现伟大的经典的伟大电影,但这只是这部电影至少给了我们一种可能性,有个人问过我:那你说设计是什么?我说:设计是寻找可能性。他说:那是上大学的时候的事,设计是xxxxx。
其实设计就是寻找可能性,艺术就是寻找可能性。

一镜到底就说这么多了,片子能得奖,我想这部分因素站的比重一定有。但不是因为他的难,而是对可能性的一种探索和实践。至于一镜到底对摄影,美术,录音,灯光,演员的艰难程度就不言而喻了。不过我们如果只留有谈论特定技术技巧的叹为观止,那就辜负了导演的勇气了。
电影开拍两周前,导演伊纳里图与迈克·尼科尔斯(《毕业生》导演)一起共进晚餐。引用百度百科的文字:当被告知伊纳里图打算用一镜到底的方式拍摄《鸟人》时,尼科尔斯告诫他这将会是一场灾难。但是伊纳里图并未有退缩。

剧情,我不剧透的哦。说实在的,剧情没给我什么感动,因为我不会英语,没在美国生活过,完全不了解美国人对名利,网络,媒体的这些东西的感受,我只对普通中国人的事比较敏感,我想可能是因为美国太发达了,而美国人又不会煽情,所以他们的电影里如果有一点点感动我了,那就算这个剧组已经尽全力向中国式情感靠拢了。如果我没领会错的话,这部电影是在抗议网民的手指左右了艺术殿堂式的存在,有了网络就没有了庄重严肃,你TM不恶搞,不八卦,不炒作就没有人理会你,即使有,那些喜欢严肃深刻的家伙却正是不动手指去点赞的人,甚至连骂你一句他们都不做,他们有涵养,这种涵养杀死了他们认同的艺术家,被那些每天没事就是要在网络上放点屁,留点动静的家伙得了呈了。于是你打开网页除了我们共同喜欢的大胸、大屁股之外,都是我们讨厌的,不知名的一个娘们产下了一子,不知道的谁和我完全不知道是谁的谁承认恋爱了,或者早就知道是谁的谁和谁离婚了。最后我们记住了一大堆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人的名字和他们的隐私。

于是鸟人的这个人,这个从事影视戏剧的艺术家,或者叫演员迷茫了,绝望了,他以前对他们这个圈子的尊重,敬仰,恪守,全被点击量给干废了。但是我想到了最后,他不得不认可了。因为原来的圈子也好不到那里去,新的网络生态也不见得就不容他。他选择了飞翔。凌驾以两者之上,屋飞翔,默默的飞翔。我不剧透哦,我的描述和你将看到的可能不一样。
还有就是技术上的,这个技术《黑天鹅》的片子里就有讨论,怎么可能对着镜子拍着就看不到镜子里的摄影机呢?那些找角度,凭经验,靠移轴的说法的都不

对,找替身演不知道是不是,不过做的挺好。这个片子除了一个大配角是明星没什么大的演员开支,(我认识的明星少也许还有)但是由foxsearchlight出品就是低成本的片子吧,看来还是新势力有勇气。

另外这部片子的跟焦特别的突出,我甚至怀疑不是单纯的跟焦员操作,有可能用了什么测距跟焦的技术。

这部电影其实不那么好,但是绝对不坏。对这种比较极端的技术技巧电影,我更喜欢《地心引力》!
我不会影评,我也是醉了。胡说一通

王洛川 发表于 2015-2-26 10:03

鸟人靠编排靠演员,地心引力靠计算机和动画

xierui117 发表于 2015-2-26 10:05

lz明显不怎么看舞台剧。舞台剧也有时空切断,以及各种内容形式创新。舞台剧和电影核心差异就不在这里。关于长镜头和剪辑的差异,《眨眼之间》讨论的比较有道理,片段思维可能是人本身的常规思维方式,长镜头把选择权交给每个观众个人(当然有些长镜头设计是有设计空间隔断点调整节奏),剪辑是製作者预先给观众做决定。

duyuwen88 发表于 2015-2-26 10:30

…………….Emma Stone,Zach Galifianakis,Edward Norton完全被你忽视了?
你有看过Technicolor给Birdman做的DI吗?你觉得很简单吗?
Tracking Matte 一个 Scene 就有几十个,后期控制光线,作Pan-Cut剪辑。
而且你对Broadway完全没有了解,对Stage Craft文化也没有了解,你要知道,这部电影并不是面向大群众的,而是一群偏小的艺术群体。
以后做影评的时候还是要多做一些对背景的了解才行啊

前后夹鸡 发表于 2015-2-26 16:08

duyuwen88 发表于 2015-2-26 10:30
…………….Emma Stone,Zach Galifianakis,Edward Norton完全被你忽视了?
你有看过Technicolor给Birdma ...

大配就是说的Edward Norton吧……

前后夹鸡 发表于 2015-2-26 16:12

不过说真的,美国人还是很会煸情。至少这片子我看得挺感动的。

彼岸工作室 发表于 2015-2-26 17:36

透过镜子来拍摄不穿帮,有没有可能是绿布扣图的结果?鉴于他一镜到底这种方式,想不到更方便后期的手段了。要么就是一帧帧扣图扣掉的,反正这片子剪辑师基本上没什么事干,干脆扣图算了。

暴雨将至 发表于 2015-2-26 19:44

what fuck?

duyuwen88 发表于 2015-2-26 20:19

彼岸工作室 发表于 2015-2-26 17:36
透过镜子来拍摄不穿帮,有没有可能是绿布扣图的结果?鉴于他一镜到底这种方式,想不到更方便后期的手段了。 ...

你真以为是一镜到底???Technicolor DI一年的工作被你吃了。。。

dynznzyq2 发表于 2015-2-26 22:23

说实话 真心不怎么爱这个电影~

duyuwen88 发表于 2015-2-27 01:11

http://nofilmschool.com/2014/12/how-light-film-looks-one-continuous-take-chivo-talks-birdman

大家自己翻墙看

Escargot 发表于 2015-2-27 18:28

技透。。。哈哈哈

magicsansun 发表于 2015-3-3 12:55

怎么可能是一镜到底,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使他看上去像而已。   说别的不信的话,他的“法相”鸟出来那你就能理解了,好多后期。

chenlin0322 发表于 2015-3-20 01:41

最长的一个镜头是7分多钟好像是,无缝剪辑啊,牛逼,镜子那个镜头是不是抠像的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鸟人》必须来个技透贴了,技透,不剧透,放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