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I中国 发表于 2013-12-19 16:20

ARRI专访《私人订制》摄影指导赵晓时

万众期待的电影《私人订制》于12月18日晚10点提前在全国上映,19日零点首映场票房已达1100万。这部影片的摄影指导赵晓时老师近期接受了ARRI的采访,这位拍摄过《鬼子来了》、《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梅兰芳》等热门电影的著名摄影师与我们分享了他进入数字时代的拍摄心路历程,以及他使用ALEXA拍摄这部电影的心得。

ARRI:赵老师,我知道您之前用ALEXA拍过电影《愤怒的小孩》。在您的拍片历程中,第一次拍摄数字电影是用的ALEXA吗?赵晓时:是的。目前为止我的两部数字电影都是用ALEXA拍摄的。在此之前我拍摄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一九四二》依然都还是胶片,我一直拍完了国内最后一批胶片电影,然后才转向数字化。

ARRI:在完成胶片到数字转变的时候,您出于怎样的原因才选择了ALEXA?赵:那时(几年前)我们做机型选择时主要测试的是 Sony和ARRI。我最早接触数字摄影机是在筹备《建党大业》时期。因为当时中影已经有了数字机,于是我们就做了一些测试。但测试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原因可能是当时数字机本身有一些瓶颈还没有解决好。最后我们商量了一 下,因为《建党》明星很多,而且明星的档期卡得很死,不容有失。万一出什么问题,比如说数据没了,后果会非常严重。另外,当一种新技术与一种比较传统的技 术进行比较时,我们更有把握的还是传统技术,传统技术更容易掌控。所以最后还是选择用胶片拍摄《建党》。那次测试是第一次接触数字摄影机,但最终没有真正 介入。之后的《一九四二》还是坚定地选择了胶片。

一直到我拍摄《愤怒的小孩》才真正开始接触ALEXA。那是我真的第一部数字电影,当时我们也是懵懵懂懂,很多东西还在摸索。拍摄过程中我们还要解决它的一些问题,比如当时OB-1录机的连接问题等等。我觉得现在的数字技术发展得很快,对全世界而言都是新技术,因此它就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数字技术的成熟和完整还是在完善中的。但从另一面说,我一开始接触ALEXA,就觉得从习惯上它的操作感有一种比较近似胶片摄影机的感觉。而且通过拍摄的这两部戏,我还是比较喜欢ARRI的色彩管理系统出来的画面质地。从这方面看,ARRI是有它自己的传统和传承。在这个方面,感觉会更亲和一些。

ARRI:您在拍《私人订制》的时候为什么还是选择用数字机?赵:其实本身也没有选择,因为胶片在中国已经彻底说再见了。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个必须面对,必须重新选择的一个问题。我们这些职业摄影师还要继续拍电影的,转向数字化就必然要面对职业中的一些转变 。

ARRI:您和导演决定把《私人订制》的画面风格定在什么调子?赵:这部电影在影像上更贴近广告,所以我们尽可能的让它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是因为这部影片内容本身不是一个纯粹 的明信片似的东西,剧情中有帮人圆梦的情节,主人公要带着各色人等进入他(她)规定的一种情景和梦境里;同时它又必须具备某种年代的特性。所以这部影片我 首先觉得是一部偏时尚的喜剧片,另外还会有一些其他元素混杂在里面。

ARRI:您刚才说导演还是习惯用胶片,这次选择数字机有什么顾虑吗?赵: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趋势是不可能抗拒的。但关于这个问题,我实际也没有真正跟导演仔细聊过。就我自己来想, 导演肯定还是希望自己的摄影师在技术角度可以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得更仔细,掌控得更好些。我个人感觉,现在的数字技术跟原来的胶片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原来在 胶片时代,前期的摄影机和底片,只要拍摄时曝光准确,对焦准确,经过正常的冲洗,你的整个影像其实几乎完成了90%。如果把一些调整忽略不计的话,从某种角度上说,只要把底片印成正片,你的电影画面就完成了。但是现在的数字技 术,实际上从前期捕捉到后期最后生成画面,整个过程跟胶片有着根本的不同。虽然可能前期后期仍然有点孰轻孰重的关系,但后期几乎是占了半壁江山。我觉得现 在数字时代面对的问题,主要是整个电影制作产业的匹配度不够完善的问题。这些年数字技术在中国不断发展,这个过程中大家吃过亏中过招,但还是不断在摸索完善。这依然有漫长的路需要走。

ARRI:在拍摄现场的素材管理方面,您有什么感受吗?赵:首先,我觉得现场素材管理(DIT)必须是一个专业岗位和专业配置。并不是简单地安排一个人,应该是需要一个团队。我们第一次用数字机拍摄《愤怒的小孩》的时候,由于当时真的不懂,另外也因为那个片子成本很低,在素材拷贝的环节就没有找专业团队来做,最后发现真的出了问题。所以通过这些年的摸索,我觉得像DIT这种专业岗位必须首先配置要完善,另外要充分的予以重视。在筹备《私人订制》时制片主任告诉我,投资方没有安排DIT的费用。我说:“对不起,咱们现在进入的是一个新的数字时代,拍摄的岗位配置以及相关的技术环节跟以前胶片拍摄有很大不同。面对这种新的局面,可能你之前没有做相应的预估,但我告诉你DIT这个环节是必须的,值得的。”如果忽略这个环节,将来素材出现任何闪失都是你无法承受的。后来制片方还是按照一个相对比较标准的配置组建了一个DIT团队。

ARRI:就像您说的,协调前期和后期的DIT需要一个团队。它因为不像胶片盒,封上就可以。赵:没错。实际上从某种角度来说,相当于我们把电影底片全部交到他(DIT)手上了。其实 现在很多制片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很正常。因为当我们入行接触电影的时候,胶片工艺已经走了一百多年了,前人该走的弯路该有的教训都已经经历过了。胶片的 整个产业已经是个很成熟的产业,所以对于胶片各方面的技术问题,你懂不懂并不重要,它已经给你规范好了。你在什么职位就做相应的工作就可以了。但现在数字 时代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既是挑战其实也是机会。全世界等于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上,谁能掌握得快掌握得好,谁在这个时代里就有比较好的生存空间和生存位置。

ARRI:您怎么看待数字时代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衔接?赵:实际上现场DIT部门的所有技术标准,设备匹配都应该跟后期公司完全无缝对接,这样才能做得好。前端的DIT,包括现场的DIT,后端的DIT,他们必须有一个很完善的系统对接。最终的结果才能OK。但目前这些环 节可能由于经费也可能由于其他方方面面原因,又或者从业者本身能力的问题,出现很多不完善的情况。例如说后期公司,无论他们用达芬奇也好或者其他什么也 好,他们的系统就依赖一个文件包;这个文件包能做什么,他就能做什么,文件包做不了的,他也就做不了。因此当我们的要求与他们的工具不太匹配时,他们只能 说SORRY,这时候摄影师就显得很无助。其实我个人了解到的国外同行的信息,人家恰恰强大的就是后期。记得在上海电影节的 时候,国外用单反拍的影像,拿来跟国内用同样单反拍的影片比较,就能看出工艺上非常大的差异。其实前端基本是定型的,芯片镜头什么的,设备是一样的。由此 可以看出后端技术是否完善是否匹配是很重要的。当年胶片时代讲究的是摄影机的操作稳定性,抓片机构稳定性。这些机械技术的精度和品质决定了影片最终呈现的 水准,但现在的数字技术真的完全不一样了。

ARRI:您说的很对,咱们确实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您这次拍摄《私人订制》用的是什么镜头?选择镜头搭配的出发点是什么?赵:这次用的是库克(Cooke)S4。其实是我个人比较偏好S4的质地。我从拍摄《梅兰芳》就开始用S4,之后在《建党》时候用的是ARRI Master Prime。应该说这些镜头都非常好。对于镜头选择,我觉得主要还是属于个人偏好的问题。

ARRI:您对ALEXA在高光方面的表现感觉怎么样?赵:从实际的拍摄角度看,ALEXA对曝光的肩部和趾部的层次和细节的表现已经做得不错了。当然,摄影师永远不会满足。

ARRI:ALEXA的基础感光度是800,您拍摄《私人订制》时感光度一般会放在哪个范围?赵:我尽量用800,除非是一些特殊情况才去改动。但我一般尽量不去做这种改动,改动感光度实际上是要对高光和暗部的细节做出取舍的。

ARRI: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有没有一场戏让您觉得灯不够?ALEXA表现怎么样?赵:《私人订制》中我们有一大场戏,是那场李小璐在泳池色诱范伟的夜戏。这场戏是有点情色有点暧昧的感觉。因此 作为光线处理,我做了很多水波纹映射在四周墙上和人物身上。让视觉上始终都有那种夜晚幽暗的调子。我们把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全部打出水波纹。一开始我们觉得 曝光上可能会有些问题,因为水池里水的亮度都偏弱。虽然我们自己也加了些灯,但是如果感光度不够,就不能充分把那种气氛表现出来。但从最终影片画面看,是ALEXA使拍摄这种场面变成可能。如果是用胶片机拍摄,就需要更多的灯、更多的辅助设备,才能完成这场戏的拍摄。那场戏我们真的用了比较少的灯就达成了我们想要的那种效果,我感到很满意。

ARRI:拍摄时是用Codex录机录制ARRIRAW格式吗?样片粗剪是生成一个代理文件吗?赵:对,是用Codex录ARRIRAW。粗剪时也是生成了一个小的高清代理文件。因为小刚导演是学美术出身,他剪片子的时候,必须看到影片色调是他脑子里想要的那种东西。为此我们在DIT部门专门增加了一个调光环节。每次选完一条片,专门有一个调光师在苹果电脑上用达芬奇快速调出一个基本调子,然后套到片子上给导演看。因此最后成片的画面导演满意的就比较多。

ARRI:在现场您的监视器是看Rec. 709模式还是Log C模式?赵:两种模式我都会看,两边检查,709也看,Log C也看。

ARRI:调色的时候,您感觉ARRIRAW的画面怎么样?赵:我觉得前期捕捉的画面已经很好了,但是后端的技术现在还在摸索过程中。因为每家公司甚至每个调光师的个人喜好也有所不同。

ARRI:在后期方面,如果ARRI请国外的调色师来华交流是否对国内行业发展有帮助?赵:对后期环节的完善永远是需要的。目前的情况是,当前期的捕捉完成后,在后期可能会面对数种品牌的软件和硬件 的搭配。这些搭配当中,到底什么样的东西是好的?或者相对来说哪些是最接近我们想要的效果的?我觉得国内行业里需要有一些成功经验和一些相对合理的流程和 建议。这样出来的画面才可能更接近你的原始想法。现在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也在做这些事,他们在制定一些标准,从色彩管理曲线到其他方方面面的技术细节都有 涉及。这些标准实际上是有工艺流程和数据指标的。我觉得标准的设立和完善其实对电影产业非常有必要。现在的情况是有点像八仙过海,当然,产业内部也会存在 差别,比如资金方面等等。


特别鸣谢:拍電影filmaker.cn &邓东

战舰波将金号 发表于 2013-12-19 20:10

感觉这哥们并不是个肯创新的人,当胶片彻底淘汰的时候才“被迫”使用数字,让人总感觉有点惆怅的意味啊

冬日/mg月夜 发表于 2013-12-20 13:28

战舰波将金号 发表于 2013-12-19 20: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觉这哥们并不是个肯创新的人,当胶片彻底淘汰的时候才“被迫”使用数字,让人总感觉有点惆怅的意味啊

做到摄影指导应该不是在需要把太多精力放在设备上。用啥机器都很牛。呵呵!

gerrard0912 发表于 2013-12-20 13:47

战舰波将金号 发表于 2013-12-19 20: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觉这哥们并不是个肯创新的人,当胶片彻底淘汰的时候才“被迫”使用数字,让人总感觉有点惆怅的意味啊

其实更说明他在胶片领域是一个技术精湛的摄影师

大王逼我去巡山 发表于 2013-12-20 14:09

到了一定程度,胶片就是一种情结,与创新发展什么的无关了

乐凡 发表于 2013-12-20 14:58

学习了

半生贱 发表于 2013-12-20 19:08

DIT一枚

镰刀 发表于 2013-12-20 21:01

受益的访谈!希望以后这样的访谈更多更深入!“记得在上海电影节的 时候,国外用单反拍的影像,拿来跟国内用同样单反拍的影片比较,就能看出工艺上非常大的差异。其实前端基本是定型的,芯片镜头什么的,设备是一样的。由此 可以看出后端技术是否完善是否匹配是很重要的。”赵老师的这段话对前期设备发烧友们有借鉴作用。^01^^28^

逆光中的草 发表于 2013-12-21 00:49

冬日/mg月夜 发表于 2013-12-20 13: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做到摄影指导应该不是在需要把太多精力放在设备上。用啥机器都很牛。呵呵!

您说错了吧,摄影指导区别于摄影师的地方就在于:开拍前对摄影机、镜头、色彩、构图方式的定义上。
用啥机器都牛可能在掌镜范畴里是对的,但是摄影指导必须考虑高于这个层面的东西。工艺流程,画面调性是现场掌镜不需要考虑的事,但是摄影指导必须了了,而且和导演一起做出关键的抉择。

ARRO 发表于 2013-12-21 03:35

拍了二三十年胶片的摄指,和刚接触一两年胶片就赶上数字大潮的年轻摄影师,对待胶片的心态是不一样的。都有一种情结,以后新生代的后辈怕是连胶片都没摸过。

RonChien 发表于 2013-12-21 12:40

我还是喜欢 胶片时代的 拍摄模式,尤其是定光方面的,严谨。而不是现在 一堆灯杵那,然后看着监视器来各种调。这种一点一点调就是完全没有经历过胶片的拍片时代,更或者说这是一种缺乏基本功的训练。

冬日/mg月夜 发表于 2013-12-21 14:32

镰刀 发表于 2013-12-20 21: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受益的访谈!希望以后这样的访谈更多更深入!“记得在上海电影节的 时候,国外用单反拍的影像,拿来跟国内用 ...

摄影摄像都绕不开设备狂人,最终成片效果涵盖内容太多。自然没拼设备来的直接。多看几次国外教学就能很明显体会到差距了。老外教学基本全是知识点,国人教学1个小时能说20分钟内容就不错了。沽名钓誉的、掖着藏着的、买个单反就是大师、后期套模板、扒片子林林总总吧,总之我们是拼的起人头前面的机器,拼不起机器后面的人头。

冬日/mg月夜 发表于 2013-12-21 14:34

逆光中的草 发表于 2013-12-21 00: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您说错了吧,摄影指导区别于摄影师的地方就在于:开拍前对摄影机、镜头、色彩、构图方式的定义上。
用啥 ...

学习了,一直后期最近才开始玩前期。谢谢兄弟指导

RonChien 发表于 2013-12-21 14:37

广告最好看 发表于 2013-12-21 14: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不能跟上新时代, 就会被新时代唾弃...所以我很钦佩赵指导.

捧场怎么了. 又不是捧你的场.


你懂不懂中文啊?牛头不对马嘴的。 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我在诋毁你说的捧场吗?

回复的后面还带着 HTTP://
这不是打广告,那是什么?我有说错吗?

q1455999 发表于 2013-12-23 13:31

不久之前, 平面摄影,大家都坚持使用胶片, 为此还有号称抵制数字设备运动。。。如今,暗房淘汰,胶片淘汰,数字设备成为主流。
电影一个道理, 这需要一个过程, 慢慢来吧。

dish610 发表于 2013-12-23 14:46

刚把张艺谋的新片dit做完这次也是F65全数字的 上一部13钗的时候还有一半的胶片呢 ,数字化是大流啊

ARRO 发表于 2013-12-23 15:59

昨天刚看完午夜场私人定制,这种口水片拍什么胶片,用艾丽莎都浪费。

阿本 发表于 2013-12-24 16:44

大王逼我去巡山 发表于 2013-12-20 14: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到了一定程度,胶片就是一种情结,与创新发展什么的无关了

完全同意!

剪旧輯新- 发表于 2013-12-28 15:37

看完还是收获颇多的-

V37lfg 发表于 2013-12-28 19:36

ARRO 发表于 2013-12-23 15: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昨天刚看完午夜场私人定制,这种口水片拍什么胶片,用艾丽莎都浪费。

只要有一个环节差,成片就差

V37lfg 发表于 2013-12-28 19:38

几十片胶片功力,自然认为胶片好用了

古道影像 发表于 2013-12-30 19:16

没办法的事,胶片情节,还有胶片那种特有的颗粒质感,真的于新材料新产品技术无关

镰刀 发表于 2014-1-1 10:11

冬日/mg月夜 发表于 2013-12-21 14: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摄影摄像都绕不开设备狂人,最终成片效果涵盖内容太多。自然没拼设备来的直接。多看几次国外教学就能很明 ...

一语切中要害!说的透彻!^24^

张来斯基 发表于 2014-1-3 23:09

够资深 够专业

black_jang 发表于 2014-1-17 20:28

RonChien 发表于 2013-12-20 20: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还是喜欢 胶片时代的 拍摄模式,尤其是定光方面的,严谨。而不是现在 一堆灯杵那,然后看着监视器来各种调 ...

看监视器调哪是打光啊。。。应该拿着曝光表一个个量的,胶片可以不用,但胶片摄影的好传统应该保留的

Sean 发表于 2014-5-14 13:43

无论用什么设备,态度和严谨的工艺流程一定要保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RRI专访《私人订制》摄影指导赵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