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炎文化类【和谐盛世青花瓷】
本帖最后由 龙炎影视 于 2011-12-30 21:52 编辑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k5NTc2NjM2/v.swf
高岩老师新作···沙发支持! 跟龙炎大哥之前的作品相比的话,感觉还没有超越,个人意见! 我个人的认为与评价,龙炎的作品好,但人也累。精益求精嘛,越精越好,越精越累,花上去力气精力都是成倍的! 走龙炎路线也不是那么好走的,项老师的路线也难^08^ 清晰啊 顶上 感觉你的每个片子都一样。 专门路过,支持 先顶上,再欣赏。。 好片子就得顶啊!!! 剪辑的风格不是很喜欢,其他没什么 挺细腻的学习啊 学习 很优秀的作品,欣赏了 不错,有空也想亲自去看一下 感谢大家对技术层面给予很多细节上的建议,我们会做参考并调整
我发现无论是在群里,还是在论坛里
很少有人去关注结构,节奏,关注心理层面的控制设计
更多的都是关注哪个特效弱了
哪个色彩淡了
哪个字大了、哪个字小了等等......
我更希望大家多探讨一下策划、结构以及节奏等这些非技术层面的话题
技术值得探讨,是表达意图的方法
但是那些骨骼是立片之本,希望大家能深入广泛的探讨
简单的说:我希望大家除了技术讨论的同时,关注一下如何【创造】,而不仅仅是如何【完善】
再次感谢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收获良多 龙炎影视 发表于 2011-8-30 15: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谢大家对技术层面给予很多细节上的建议,我们会做参考并调整
我发现无论是在群里,还是在论坛里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同行们总喜欢挑刺,而所谓的学习也仅仅是模仿颜色,镜头。极少有人会去钻研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用这样的颜色,为什么镜头要这样组接?影视没有定法,大家都是抄袭中进步,也许这是一个没有办法改变的现象。 本帖最后由 周末影像 于 2011-8-30 22:04 编辑
作为一部纪录片,该片可窥见一些央视纪录片的影子,但整体节奏把握又高于央视,对一些画面和音乐的处理体现了专题片应有的风格,但全篇要说创意的话,恐怕片头的构思动了一番脑子,其内容并无亮点,拙见! 中规中距 很大的一个区别是用照相机取代了高清DV 可能是篇幅的原因 片子没能展开 如果能情景再现主人公在设计过程中的纠结感以及烧制的困难这个片子就丰满了 比如开头敲碎盘子 如果后面能照应一下就好了
还有就是这套瓷器能挑几件 用旋转展示台打光拍就漂亮了 ae 那么做 体现不了瓷器应有的温润感以及器物的体积感
最后一个采访太明显看稿子念煞风景
回复 龙炎影视 的帖子
论坛讨论限于表面也有其客观因素,所谓的创作一定是有条件限制的,更何况商业作品。
我认为这类作品能做到自然就行,记录片嘛。
画面调色不是很喜欢。
个人认为作为记录的镜头应该展现事物的真实色彩。
要突出这瓷器如何如何好,瓷器的色彩怎么可以偏黄?我觉得违背了片子的创作初衷 学习了 好像比一开始改进了一下。。不错。。值得学习。 本帖最后由 ljj5824100 于 2011-8-31 14:15 编辑
龙炎影视 发表于 2011-8-30 15:46 http://www.filmaker.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谢大家对技术层面给予很多细节上的建议,我们会做参考并调整
我发现无论是在群里,还是在论坛里
因为他们对片子的认识还没到那个层次。。包括我在内。
上网的大部分业内网友。。绝大部分都在做低端业务。。
而且。。。在众多客户中。。能感觉出层次的也少之又少。。所以很多片子觉得很差。缺仍然能卖到大几十万。。很多情况拍摄的阵容远比艺术感更重要。。。
真正懂艺术的客户几乎为零。。。
学到节奏。结构这个层面。。对制作者要求更高。。甚至是文化深度上的。。。
所以。。。把真正做片子的真功夫当回事来修炼的就更少了。
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啊。呵呵。。。
回复 ljj5824100 的帖子
他这个能算的上是三线的作品了 ^09^龙岩的东西我很早就见了 见那么多人说的话 我也出来说下了 片子么 我一般只看构图 这对专题类的 肯定是这样要求的 我觉得吧 这片子的构图还是不错的 以这样的质量的片子 有点小关系 专题拿个7-8万左右 基本也没啥大问题 这东西和你们上面说的什么MV 广告是有区别的 专题类的全是严肃题材不需要灵活 你们说死板 那证明你们不懂 专题片有基本是不死板的?? 有人去关注结构,节奏,关注心理层面的控制设计
我随便说说哈,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
从稿子的结构上我觉得还是不错,从CHINA(昌南)这个词入手,讲述了磁器对中国的影响和历史,开头这部分我觉得还是不错,能够“勾”住人,有兴趣点,至少我是通过本片才知道景德镇还有个名字叫“昌南”。
但第二部分“和谐盛世”的出现就有点突然,好像与开头的引子部分没有任何关系,个人觉得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桥梁”来衔接会比较好。
结束部分,我感觉本意是要将片子推向高潮,包括用到了一些“名人”的采访和剪辑上的快切,但我看完采访的感觉是,我没有兴奋起来,所以反而对后面的快切、中国元素等这些东西没有心理上的“发泄”感,所以结尾的时候个人有点排斥。
另外,中间关于创作者的创作故事部分,我也感觉有点平了,兴趣点不多,因为所有的艺术创作感觉基本都是这样,没产生记忆性,或者说兴奋点没很好的建立起来。
最后就是音乐上,也是我感觉最不舒服的地方,我感觉完全还可以完美一些,很多时候音乐没有很好的为画面服务。比如开头部分的慢节奏音乐没有把人吸引住,可能是因为有点像佛教音乐的原因,我对瓷器不了解,但个人感觉开头的音乐应该更有历史感、更厚重一些,比如加入一些吟唱会不会更好一些?现在开头的音乐感觉“压”不住画面,反而让人更多的注意到音乐上去了。
我个人特别喜欢开头砸磁器的设计,完全把我吸引住了,整个片子画面的构图、角度非常好,画而处理得非常精美,这些是我最欣赏的部分,也是我需要学习的。
剪辑的时候感觉黑场用得过多,心理上有点“断气”的感觉。还有就是画面的展示上对磁器本身的展示少了些,感觉应该多加些磁器精致细节的展示,比如加在采访或者高潮部分。
个人不成熟的看法,还望龙炎老师指正。 用一个游标卡尺砸瓷器,确实欠妥,为什么不隔着一个玻璃直接对着镜头砸呢,多拍几种情绪的砸,能更加反映出生产瓷器时对错品经历的各种心境和情绪,同时力度也大一些,画面也更加吸引人?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自己也做宣传片,但是看到宣传片就感到一种无形的黑暗,职业病吧... 感觉很好啊,不过开头打碎盘子那段如果在特定时代,可能会有麻烦哈哈
页:
[1]
2